发论文、出书籍、获大奖......这个本科生的“大创”项目神奇在哪里?!

追寻梦想的道路上

一旦有了坚持和付出

哪怕当初只是燃起的“小火苗”

也能让你收获无限的“大惊喜”

今天,小编带你一起了解

一个本科生的“大创”项目

是如何一路过关斩将

不仅获评国家级“大创”项目

获得校“奋进杯”竞赛特等奖

还拿下了“挑战杯”市赛一等奖

最终荣获“挑战杯”国赛二等奖

它的魅力究竟何在


实在!这是由张苑松、徐光鑫、于星苑、彭映龙、周浩卿组成的获奖团队给出的答案——历时683天,发放4500份调查问卷,获得3542个有效样本,开展59场深度访谈,撰写1.5万字研究报告,出版1本书,形成7篇论文,这个“大创”项目“城市追梦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研究——基于3542个样本的实证分析”做得扎扎实实。

不止如此,项目还深入到了应用研究与实践领域,进一步提出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以“学习圈”为切入点的农民工服务体系。由此,张苑松团队研发了“青春派”网络助学营项目,与徐汇区团委合作举办了青助夏令营……

值得高兴的是,比赛虽已结束,但在指导老师方学梅和学弟学妹们,以及学界专家、志愿者们、社会力量的纷纷支持下,这个“大创”项目还将继续传承并发展下去。


1
善意催生的调研项目


没有轰轰烈烈,这个“大创”项目的源头竟只是一个女孩子充满感性的一点小心思。

大一刚入学,张苑松便通过校勤工助学中心找了一份家教的工作,为一个五年级的女孩辅导功课。当时,张苑松刚从辽宁来到上海,要辅导的孩子在闵行区,每次从奉贤出发去家教,都要倒三趟车,花两个半小时才能抵达。

此前,张苑松已听说这孩子家境不太好,但还是被亲眼看到的第一面所震撼。这个孩子是农民工的孩子,住的房子看起来又简陋又危险,洗脸池和厕所都还是公用的。然而,孩子的妈妈质朴又热情,孩子和她也挺投缘。于是,张苑松就坚持了下来,一直教到那孩子初一回湖北老家前。期间,那孩子家还因旧房拆迁搬过一次家。

这是张苑松第一次接触农民工,感触特别深。慢慢地,对他们了解越多,就越觉得他们特别不容易,于是,张苑松的心里便燃起了一个小火苗:进一步了解农民工群体,为他们做点什么。说干就干,在得到方学梅老师的支持后,张苑松便申请了“大创”项目“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研究”

没想到,两年前的这点小心思,竟发展成了如今的硕果累累。“我真没想到,这一切都是意外!”张苑松表示。


2
一腔热情遭遇现实磨砺


这个“大创”项目由大量的实地调研开启。最初,仅凭一腔热忱,小伙伴们就拿着问卷到处跑,到处发放。工地、工厂、码头、饭店、菜市场、企业……奉贤、徐汇、闵行、青浦、嘉定、浦东……有时候,迎来的是热情配合,但也免不了会时常碰壁。

有一次,于星苑来到一个菜市场摊位前,尝试着去采访一位阿姨。阿姨一听说是大学生来做调研,马上反问道:“你们做这个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吗?这个东西真的有用吗……”这些话堵得于星苑当场不由自主倒退了两步。于星苑说:“当时心里特别难受。”

事实上,调研中经常会遇到直接被人拒绝的情况,小伙伴们心里既有不服气,也有难过。但这反而更加激发了大家的斗志,也激励他们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我们决心要把这个项目做好做大,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才可能真正去解决问题。”于星苑回忆道。周浩卿乐观地表示:“这个项目还是很有意义的。很多事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我们只是想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说不定哪一天这事就成了呢。”


3
科学研究为感性调入理性


“刚开始很感性,如果把公平程度量化为1~6分,当时心里默认的调研结果肯定只有1分。通过调研,客观地分析下来,其实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平感并没有这么低,高于我们的预期,属于比较公平的状态。”周浩卿介绍,通过这个项目,大家不仅掌握了许多研究方法,并且变得更加理性了。

张苑松、周浩卿目前大四,徐光鑫、于星苑现在大三,彭映龙正上大二,大家基本上都是接二连三地在读大一时就开始参与项目。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最初这群一点概念都没有的学术“小白”在方学梅和社会学院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最终竟将问卷编制、深度访谈、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应用研究一一拿下。

根据预调研状况,他们修正了调查问卷,正式调研时还引入了老一代农民工作为参照对象;将前期的简单随机抽样调整为覆盖面更广、更为全面的分层抽样,还选取了北京、河北的样本作为参照对象进行比较研究;运用方学梅老师编制的社会公平感量表,从六个维度、七个具体领域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现状分析。在前期访谈的基础上,他们提取了导致社会不平等的12个因素,采用likert5点计分方式测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分析。他们采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运用描述性统计、验证性因素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

虽然问卷调查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数据,但仅凭数据还不能将问题完全说清楚。于是,张苑松团队又展开了深度访谈,试图揭示更多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成因,最终深度访谈的资料在社会学院院长何雪松的支持下出版成书。他们不仅访谈了不同职业、性别、学历与经济条件的农民工,并且还采访了其利益相关者,比如政府部门、企业管理者、农民工子弟学校负责人等。

最终,张苑松团队不仅得出了翔实的结论,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以“学习圈”为切入点的农民工服务体系,包括“青春派”网络助学营、青助夏令营、四点半课堂以及支柱计划,希望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力量都能参与其中,切切实实地为农民工提供关怀与帮助,提升他们的社会公平感。

团队提出的相关对策不仅仅停留于纸面上,他们还身体力行,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青春派”网络助学营通过网络平台,面向在上海上小学、初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录制并推出了一系列课内外基础课程,并计划开展上海话教学,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对返乡参加当地高考的农民工子女,助学营还计划专门招募志愿者,建立QQ高考答疑群。

在徐汇区团委以及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校长的支持下,2017 年暑期,张苑松团队与众多志愿者投身于上海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农民工子女夏令营活动,带领孩子们领略奇妙的3D打印技术,走入科技馆。活动每周开展1至2次,整整持续了2个月。


4
丰厚的收获远大于得奖


项目做了一年半多遇到瓶颈期时,徐光鑫恰巧看到了一则新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程名望教授将与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合作,共同撰写《上海市农民工生存状态报告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徐光鑫发了一封邮件请求指点。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程名望就回了一封长长的邮件,并表示本科生就能做出这么好的研究实属不易。他甚至热情地表示,如果有兴趣读研可以直接跟他联系。后来,正值大四的张苑松凭借年年专业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通过了同济大学的保研面试,将师从程名望教授,继续开展农民工的相关研究,从此让梦想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参与项目前便一直热衷于公益活动的于星苑刚开始对学术研究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但真正投入其中后,她却感到“研究过程其实特别有意思,有一些瞬间简直超乎想象。每一次度过一个艰难的坎后,都倍觉甘甜,心里非常充实”。于星苑坦言,原来觉得为社会作贡献这样的话挺空洞的,现在才发现我们其实也可以从小处着手去改变一些东西,如今也更愿意去付出了。徐光鑫也同样受到感召,表示“想把公益作为事业继续做下去。今后,他俩还将与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木纳瓦尔·木沙合作,继续开展助学项目。

这个项目也像一扇通往社会的大门,让探知欲很强并且坚信“每个人都值得重视”的彭映龙提早走出了校园,去了解真实而辽阔的社会。他说:“与优秀的人为伍令自己受益匪浅。参与这个项目既培养了学术思维,还学会了团队合作,并且克服了拖延症。”他还表示,公益活动中与农民工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心灵仿佛也被净化了。彭映龙描述,农民工子女大都很开朗,很爱笑,简单而纯真。有一次在活动中,孩子们被问到“如果可以去旅行,你想去哪儿”时,有一个孩子的回答最令彭映龙动容:“我可以不去旅行吗?我想把钱留下来给爸爸,他最近真的很辛苦。”如此纯净的心灵,很难不被他们感动,很难不去为他们做些什么。


作者 | 石翎

图片来源 | 受访者、网络

责任编辑 | 凝聚


[END]


投稿邮箱:newmedia@ecust.edu.cn


◻︎◻︎◻︎


华东理工大学 TOP3精选

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  校庆宣传片《薪传》  《十年》专题片  


悦读华理

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微信号:LoveEC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