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四场主题报告简述

编者按


      3月31日下午2:30,首届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颁奖仪式暨第二届大赛启动仪式在少年班学院301会议室举行。

      颁奖仪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在少年班学院门口进行了合影。

      第二届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在四场简短的主题报告中拉开序幕。


    第一场报告来自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曾杰老师,他同时也是我校新成立的极客中心之一的教授,有几名少年班学院的大一同学也在他的实验室中走向科研的第一步。

    曾杰老师报告的主题为 本科生也可以做很好的科研”。



    老师以他刚回科大工作时实验室中一名大四学生通过微创新以一作身份发表了一篇JACS的科研经历的故事,生动地向同学们讲述了科研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首先,要关注权威杂志与高被引论文,了解科研工作的最新动态;

    然后课题组从微创新的角度出发,确定了研究方向——通过衬底固定酶的结构使其不易变性并失活。



    但因固定上去的酶的构型是随机的,可能固定上去的状态就是失活的状态。于是课题组进行了微创新:先用钙离子嵌入酶固定其结构,再将嵌入方法与固化方法结合在一起,之后对固化的材料进行调控,使得酶不被固化入基底,最后研究基底的形状与排列对催化效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课题组最终确定了“纳米花”的结构。

    经过同学的撰写,老师的修改,论文格式的调整,在提出想法仅仅五个月之后,课题组的成果就被发表在了化学界的顶级期刊JACS上。

    



    最后,曾杰老师做了总结:团队合作是关键,学科交叉容易提出前人未曾涉及过的创新点,几个微创新的结合就可以造就一个很好的成果。

    


    接下来,另一位评委曾华凌教授作了题为“简单但‘不平凡’的科研”的报告。

    他通过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发现“新材料之王”石墨烯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科研并非多么艰深,但简单并不代表成果不重要。



    他通过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发现“新材料之王”石墨烯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科研并非多么艰深,但简单并不代表成果不重要。

    石墨烯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曾经只是一种假想物质,因为理论计算表明,如果没有支撑物,热力学涨落不会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存在,所以如何从层状结构的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问题。

    之前的刀切、打磨等方法需要极高的精度,难以实现单层分离,但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在与学生的争执中,通过胶带取样再转移到三维衬底上的方法,最终确认得到了石墨烯。而教授本人也因此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奖。



    此外,曾华凌教授还用专业但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单原子厚的石墨烯可以直接被肉眼看见,让大家获取了新的知识。



    与老师们的角度不同,B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也是第一届论文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陈楚白同学以“从0到1的过程——论第一次论文写作”为题,从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予了我们一些经验的介绍,通过自身经历告诉我们不要惧怕犯错误、不会写,更不要怕被训斥,多积累、多锻炼,这是绝大多数人科研生涯开始时都会经历的事情。



    最后,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第一届竞赛二等奖获得者,来自物理学院的张化雨同学对他的获奖论文《基于旋转偏振光和Monte-Carlo方法实现NV色心超分辨量子传感》进行了报告。他的研究专业性强,所用方法效率高,并将计算机与物理结合起来,显示出很强的专业水平。

    

    

    

    报告的最后,张化雨同学向我们推荐了写论文用到的TeX Live系统TeXStudio编译器,也在论文的选题与格式方面对进行了讲经验介绍。



    三点半左右,第二届本科生学术论文竞赛开幕式暨第一届颁奖典礼圆满结束,会后所有获奖的同学每人获得了一本《第一届本科生学术论文竞赛获奖论文集》。整场仪式只持续了一个小时,但同学们获得了来自学长们的科研与论文写作经验,收益颇多。


by.SCGY-SU

 

图文:李天宇

编辑:Cyza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