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2016“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评选活动揭晓名单


2014年,《装饰》杂志进行了首次“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交流活动,并从此作为年度常设活动举办。今年举办的该项活动已是第四届。

 

一直以来,《装饰》杂志都强调文献性与记录性,在实务研究中融入理论研究是杂志的一个努力方向。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本刊旨在弘扬扎实严谨的学术风气,也意在向广大作者进一步明确《装饰》杂志的学术标准和投稿要求。

 

本次评选以2016年《装饰》杂志发表的投稿论文为对象,主要集中在“教学档案”“史论空间”“个案点击”“设计实践”“民俗民艺”五个栏目。经过栏目编辑的严格审定与投票讨论,从数百篇已发表的论文中再精挑细选出主题鲜明、观点新颖、论据可靠、语言精炼、可读性强,并有原创性的15篇佳作为“年度优秀论文”。而被授予“年度优秀作者”荣誉称号的25位作者则来自近12所高校,地区范围涵盖了国内十余个省市。

 

本刊编辑部将于2017年5月6日在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召开“问路中国设计——《装饰》杂志年度优秀作者交流会”活动,意图通过作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加强设计门类下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装饰》杂志综合性强,涵盖内容广泛,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写作路径各不相同,通过与作者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有利于激发新的启示,也希望发现更多的“好选题”,挖掘出“好作者”的更多研究潜能。



2016“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终选名单如下(共15篇)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志

史论空间

“四时”与“一年景”装饰风尚──《簪花仕女图》年代新论   

 2016年第2期

施  錡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推荐语:关于《簪花仕女图》这幅经典作品的解读已经非常多,即使是对于其年代的考证,也有杨仁恺、徐邦达、谢稚柳和沈从文等众多著名学者的研究先例。作者选择这样一个艺术史上争议很大的话题进行再次研究,似乎有些胆大。但是,本文作者知难而进,并没有遵循传统绘画史的研究思路,而是选择以画中人物的发式与簪花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解答。首先,发现仕女所簪、所拈和所饰的花卉形成“四时花”的序列。之后,再通过分析宋代盛行的花卉文化、“四时”美学以及“一年景”观念,来解释为何“四时花卉”融于一卷。最后,得出结论:《簪花仕女图》应为唐代多幅屏画,由宋人改造合为一卷,仕女的簪花源自宋人之手,反映了宋代“一年景”花卉装饰观念。文章论述逻辑清晰合理,在解决一幅绘画作品的断代问题的同时,也审视了古代的花卉文化与妆饰文化,扩展了学术视野。



史论空间

《清明上河图》中“解”字招牌店铺的屏具研究   

2016年第8

      常州工学院

 

推荐语:《清明上河图》,又是一幅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其进行分析解读的各类美术学论文不计其数。而本文却把视线放在了《清》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器物——屏具之上,《清》只是一个切入问题的引子。首先,本文作者发现了这种屏具的特别之处,且不满足前人对其功用的解答,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随后,作者细心地从现存历代绘画中找到不少功能、形制相一致的屏具,并依次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这是一种门障。最后,再与日本现存的暖簾实物进行比较,追溯渊源。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中国的门障和日本的暖簾存在源流上的可能性。应该说,设计史学的研究范式脱胎于美术史学,但是,与美术史学中针对作品风格、形式的分析不同,设计史学在研究的对象、选择的材料,以及论述的策略上应该逐渐形成自己的范式,本文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

 



史论空间

“浅识薄技”倡导下的民国女性生活设计考察   

2016年第8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推荐语:女性问题是艺术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设计学自然也不例外。只是由于学科发展较晚,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即使是在研究学者众多、成果颇丰的近代设计史学领域也是如此。本文正是这样一篇研究民国女性手工艺及生活设计的高质量论文。可以看得出,本文作者不仅收集掌握了大量民国时期的文献材料,而且有着较强的控制材料的能力以及娴熟的史论论述技巧,文章主线清晰,论述逻辑层次明确,文笔也十分流畅。



史论空间

鲁迅所作《国学季刊》封面新证──兼析汉画像对鲁迅封面设计的影响   

2016年第10

沈伟棠、陈顺和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

 

推荐语:本文亦是从对一个很小的问题进行解答出发,进而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一位重要设计人物(鲁迅)的设计实践与创作理念。《国学季刊》第12卷封面是否为鲁迅所作?虽然前人对此已有判断,但作者并未满足,而是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这个小问题穷追猛打。论述过程中,既有文献资料的对照考证,也有针对作品形式的分析归纳,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进而,作者又通过对作品形式的进一步分析,认为鲁迅的设计深受山东嘉祥地区汉画像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鲁迅这一尝试,正是他“远据前史,更立新图”设计观念的视觉实践,可视为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在民族化道路上的早期探索。本文论述层次清晰,无论是对文献的选择使用,还是对视觉语言的解析归纳都十分娴熟,显示了作者的综合研究能力。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民俗民艺

贵州白水河地区布依聚落的“坉”及防御体系

2016年第8

周政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卢玉洁、罗亚文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推荐语:本文基于实地考察与测绘,结合历史与地形背景,对贵州白水河地区布依聚落群的“坉”及防御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根据各空间要素的整体组合情况,总结出圈层防御型、据险退守型、复合防御型以及区域防御型四种防御体系类型。一方面,本文的研究具有充足且详实的实地考察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本文将该地区的管理制度、战乱历史、地质水文条件等纳入研究视野,对研究对象的地域性与民族性进行了考量。因此,对于该地区防御体系的分类与特征的研究分析较为严谨、可信。另外,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简练,且测绘等配图也为论述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佐证。



民俗民艺

昭平盘瑶与南丹白裤瑶娃崽背带装饰特征比较研究

2016年第10

武东   广东肇庆学院美术学院

 

推荐语:本刊《民俗民艺》栏目中做比较研究的文章数量不多,也很少出现有趣的比较研究视角。本文选择了相距不过几百里的两个瑶族支系——昭平盘瑶与南丹白裤瑶,对其娃崽背带的制作工艺与装饰特征进行比较,分别呈现了两者或融合汉文化,或坚守本族文化的特质。文章的两个研究对象具有相同的民族根脉,但在一些具体的视觉表征上具有差异,文章的分析、论述较为详实。其异同所体现的传统民艺在演进中不断分化的过程颇具有研究价值,可以引发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民俗民艺

云南新华村银茶壶工艺变迁研究

2016年第5

吴小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推荐语:本文作者不仅对云南新华村银茶壶的工艺变迁进行了田野考察,还结合工艺实践,对变迁过程中各类手工技艺的操作方式、使用工具、达到的效果进行了详述。同时,本文在研究工艺变迁的同时,将市场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分析了云南新华村银茶壶缘何在传承延续和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手工艺文化,且获得了消费市场的认可。在“非遗”研究热的当下,本文的研究切入点与研究方法颇具参考价值。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李云、贾珊
个案点击

形面生成视角下的设计师与模数师沟通模式与思维方式研究

2016年第10

梁峭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推荐语:现代设计不是个人作业,任务与工具日益的复杂化让团队内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此境况下,对设计流程的反省成为设计研究的一大课题。本文以汽车形面生成的任务为视角,研究了设计师与数模师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关注形面情感属性到美学特征的转化”,后者更看重“情感属性和几何特性”的串联,文章层层剖析、有理有据,对提升设计工作的效率定有借鉴意义。



个案点击

信息可视化静态图像和动画视觉表征形式选择的依据与判断

2016年第11

杨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推荐语:信息可视化需兼顾信息自身的逻辑与表达认知的逻辑,目的是正确、高效、有趣的视觉传达,因此对信息的认知特征与传达效率的基础研究甚为重要。这是杨璇作者信息可视化系列研究中的一篇,很好地分析了静态图像与动画的不同特征与传达优势,建议根据不同的信息目的来选择视觉表征与结构。文章逻辑清晰,结论客观平实,是一篇优秀论文。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君
设计实践

“行为逻辑”与“视觉体验”的互动演进

——青岛地铁灾害报警系统用户界面设计的路径解析  

2016年第2

占炜  华侨大学

都江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推荐语:区别于从行为组织到视觉设计线性递进的一般路径,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复杂系统和多层次需求的用户界面设计路径。这种路径是以“行为逻辑”和“视觉体验”为指向的,其行为组织和视觉策略在施行过程中以互动的方式共时演进。

作者以自己主持的青岛地铁灾害报警系统(FAS)用户界面设计项目为例,具体而深入地分析了采用这种路径的设计思路、前期研究及方案推进、重组优化的过程,包括交互行为的组织与优化、视觉策略的制定等。实践证明,这种路径能有效提高设计效率和提升设计效果。作者对于复杂系统和多层次需求的用户界面设计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设计实践

视觉文献的视觉化设计

——全国美展获奖油画作品视觉化工具AwardPuzzle设计探索  

2016年第7

向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推荐语:作者为了辨别全国美展获奖油画作品中的同质化趋势,创作开发了在线大型图像视觉化工具AwardPuzzle,让公众可以在宏观到微观视野中自由探索两千多张获奖油画作品间的内在联系。文章介绍了AwardPuzzle的创作方式以及开发过程,总结其作为一种视觉化工具,为视觉文献研究带来的价值及启示。

AwardPuzzle不仅对于判断全国美展的真实状态及发展趋势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而且让美术研究者可以在富有精度的大场景中直观地观察艺术对象,发现集体趋势及个体特征的关联,从而替代一些模糊的判断,增强了艺术研究的观察能力并激发出新的思考。文章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数据翔实,从文献研究、数据收集加工、信息架构与界面设计、交互与动态设计、创作成果与用户反馈几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设计实践的全过程,突破了以统计图表方式呈现数据关系的限制,不失为一项具有创新性和启示性的探索。



设计实践

1949年以来农村住宅内部空间格局的演化——以陕南涧池为例  

2016年第11

  陈宇明  俊、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推荐语:文章针对住宅内部空间格局动态演化的系统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以陕西省安康市涧池镇为例,选取川道通村路两侧不同时期建设的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以住宅平面为研究基础,采用照片对比、平面示意图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1949年以来该区域农村住宅内部空间格局的演化,从三方面分析了其中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得出结论:新时期的农村建设不应是对传统形式的简单复制,而应重点关注地方农民的生活方式,从中寻求恒常的或变化缓慢的因素并对生活方式与空间形态之间调适互动的规律加以探索,这可作为农村住宅设计的一种方法与策略。

文章的分析建立在深入的实地考察基础上,所揭示的不同时期住宅内部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为新时期涧池地区“美丽乡村”规划提供了切实的参照,也为找出适应当地生活方式及地域文化特色的农村住宅开拓了思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教学档案

出入:明代北京城市空间的图像学分析

2016年第4

梁雯、崔笑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推荐语: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价值三个层面。在能力和价值层面上,如何在本科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设计研究方法,规范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训练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思考设计与人、文化、社会的非物质关系,是近年来国内设计教育的讨论热点,也是实践难点。梁雯、崔笑声老师的这门课程以图像学为切入点,以明代绘画为研究对象,在图像、文字和物质环境之间不断转换的研究过程中,综合训练学生分析图像、描述信息、环境识别与空间阐释转译等多项能力。课程的理论基础扎实,课题意识明确,教师将个人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很好地结合,在教案设计、教学方法上的探索尝试难得且富有成效,十分具有启示意义。

 


教学档案

基于建构的艺术造型教学探索——同济大学建筑专业“砖雕·木雕”课程实践

2016年第5

王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推荐语:作者突破了建筑专业造型课程以绘画模仿性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从传统向当代转译的砖·木雕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明确把握“在地性”和“互动”两个教学策略。“在地性”的价值在于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地域特点、整合资源(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传统工艺、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互动”的作用则是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及思维启发,引入多元的教学形式(讲座、讨论、实践),尤其适合选修课程。本文作者对该课程已有三年的实践积累,形成了一套目标明确、方法务实、成果有效的设计教学法,可为其他课程教学借鉴。在论文写作方面,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是一篇具有示范性的教学研究文章。



教学档案

问题导向下的动态图形设计教学模式探究

2016年第10

吴振东、过伟敏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艾小群  华侨大学机电学院

 

推荐语: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教学,是目前国内设计教育的重要趋势,许多院校、专业教师都在探索实践。吴振东等三位老师的“动态图形设计教学”课程即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课程的教学流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一套规范的设计工作方法;教学思路与具体教学环节设计有很好的实操性,教学效果良好。论文记录详实,内容层级(即教学步骤)清晰,通过图表全面呈现教学架构;同时,总结了课程中的教学困惑和容易出现的教学问题,分享教学经验,对这一专业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近期杂志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