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博士学位授予取消2篇C刊文章的硬性要求

学者简介

范军,1977年参加工作, 1981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在职就读于本校历史文化学院。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和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获得首届湖北出版学人奖荣誉称号。 2004年,获得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建议高等学校博士答辩学位授予取消2篇C刊文章的硬性要求 

文 | 范军  转自中国好学者

摘要

现在不仅是拼爹拼妈,还要拼导师、拼学校。现在2篇C刊都快把博士生包括导师逼疯了。我建议高等学校博士答辩学位授予取消2篇C刊文章的硬性要求,关键看博士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看学位论文本身。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各位领导:


一晃2017年就要过去了。在这“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隆冬时节,我们在这里举行主题为“学术 学科 学报”的首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如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学科建设,如何办好以学报为代表的高校学术期刊,通过学术期刊助力大学“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在此,我谨代表主办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对各位学术界、期刊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支持我们这次会议的学校领导、学校职能部门社科处、宣传部,还有合办会议的文学院,协办会议的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现代出版》杂志社、《出版科学》杂志社、《华中学术》编辑部表示诚挚的谢意。


关于大学“双一流”问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在前不久我们编辑部组织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上,我专门讲了一下对这个问题的一点体会。这次十九大报告关于高等教育,里面只讲了一句话:“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刚才蔡红生副校长讲到,我们学校的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是首批进入一流学科建设的。我本人学术关系在文学院,现在具体负责“文学的跨界研究与传播”,同时协助张三夕教授建设文化传播学博士点。今天这个会,我们有点小小的私心,就是希望专家给我们文化传播学建设建言献策。


文化传播学博士点建设已经五年了,总体发展不错,毕业了两届博士生,在读的有三届。今天参会的,有我们已经毕业的博士,还有在读博士生,有20多人。我们特别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在文化传播学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学科合法性、学科发展问题与对策等方面都有所收益。原计划年内成立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的,因为杂事太多,这个任务我们留待2018年上半年完成。现在的文化传播学学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问题了。如何在一流学科的框架内,如何在文学跨界研究与传播的总任务下,来加快建设,出人才,出成果,确实需要集思广益。


关于以学报为代表的大学学术期刊,如何建设,如何发展,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一个主题。对此,想我多说一点。刚才蔡校长讲到我们学校有8种C刊(其中正式刊物6种,学术辑刊2种),学术期刊对大学的学科建设,对整个学术事业的发展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年第6期的《出版科学》上,我写的“卷首语”就叫《双一流大学更需要一流大学出版》,里面特别强调了学术期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离开大学学报18年后重回这里,又工作了正好1周年,还是有些感触。服务学校与服务整个学界的矛盾,直接服务现实与强调学理性学术性的矛盾,扶持青年学者与多拉名家大牛稿件的矛盾,国际评价和中国特色的矛盾,学术辑(集)刊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矛盾等等,都摆在我们面前。就拿内稿与外稿的比例来说,过去以内稿为主,现在往往外稿占绝大多数,这个与“双一流”建设有无矛盾,肯定有。


我初步估算了一下,我们学校文科专业教师(含部分有研究能力的干部)、在读博士生博士后加起来,静态地说,如果每人在文科学报发一篇文章,要10年还轮不到一次。这还是把所有版面都用来发内稿,发在职人员和在读博士生博士后的。博士毕业必须有2篇C刊文章,几乎是所有大学的通行规则,我们所有C刊一大半都给博士生发文章都很难满足这个需要。,不到2千种。列入南京大学最新版的C刊中期刊总共是554种,辑刊是189种,C刊扩展版是200种。不算扩展版,前两种相加是743种。不算扩展版(有些学校辑刊也不认),这743种平均按双月刊算(辑刊大多是一年4本或2本),每期按照25篇文章算,总共可发文111450篇,还算宽一点就是12万篇吧。博士生招生2013年是69000人,2014年是71020人,2015年是74410人,2016、2017年这个数字略有上升,但都不大。


就算每年大约3万名文科博士生(不是精确统计),一人必须2篇C刊,就是6万篇的需求,超过所有C刊发文量的一半。关于博士后,有材料说我国30年培养博士后14万名,到2015年时,每年招收博士后1.7万名。这每年的博士后若有7000人是文科博士后,每人2篇C刊(有大学要求4篇C刊才能出站),又是1.4万篇。硕士每年大约在56万、57万左右。硕士生发文章大多没有硬性要求,但评国家奖学金、直接免试读博等,C刊文章是必备项,这个一年也不少于四五万人吧。



大家想想,这些要多少刊物特别是C刊才能满足。我到学报遇到的推荐稿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博士生的,编辑也为此苦恼。现在不仅是拼爹拼妈,还要拼导师、拼学校。现在2篇C刊都快把博士生包括导师逼疯了。我建议高等学校博士答辩学位授予取消2篇C刊文章的硬性要求,关键看博士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看学位论文本身。我们老讲与国际接轨,国际上好像博士毕业学位授予没有这样的规定。


全国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总计有多少,我没有看到统计。但有发C刊文章要求的不下数百万,评职称(包括幼儿园老师都要、干部评职员也要)、晋级、聘期考核、报项目、报奖等等,几乎都需要C刊文章。就说全国2000多所高校(不含成人高校),2012年专任教师143万多人,外聘教师43万多人;2013年专任教师约153万人,外聘44万多人;2014年专任教师约151万,外聘约46万多;2015年专任教师约160万,外聘不详。专任教师、外聘教师、部分有科研能力干部,加起来应该在200多万。若三分之一是文科就是六七十万人。每人在C刊发一篇文章就是六七十万篇。、党校系统、其他研究机构人员同样有需求,大抵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十九大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概括。从C刊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学术界教育界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人们日益增长且难以满足的C刊发表要需求与C刊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这些都是学术GDP,学术泛化,量化考核等等惹的祸。其实,学术、学者是非常专门的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的行当,不需要什么人都去做;不是什么文章都算学术成果,什么人都要去发C刊,发学术文章。泛学者化或伪学者化、泛学术化泛论文化等现象泛滥正在降低学术的门槛,毁损学术的尊严和价值。真正优秀的学者是以学术为生命,以学术为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张舜徽、韦卓民、詹剑峰等人都是这样。


我们还是回到学术评价,回到C刊评选最重要的依据——影响因子。《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姚申总编辑在最近一次会议上讲到评价问题,我深以为然。他说,人文社科评价应跳出“影响因子崇拜”,把国外自然科学评价方式应套到国内人文社会科学上危害极大。我不是“酸葡萄心理”,因为我们文科学报影响因子一直比较好看,有时候还很好看,各种排名也比较靠前。我的博士生说我们华师学报本来很高影响因子最近又上升了0.3个百分点。但我还是认为这种影响因子崇拜,严重妨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我这个发言不算是致辞,说点大白话、大实话,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商榷批评。我们这个华中学术传播论坛,打算每年举办一次,以后主题会更加集中一些,切口会更小一些,希望通过数年的努力,对学术传播、学科发展、期刊建设有点推动。


最后,祝各位代表在武汉、在华师期间,旧雨新知交流,有所收获,轻松愉快!再次谢谢大家!


拓展阅读:


年终总结,谈博士毕业对论文的要求

喻海良,2014-12-19

说实话,我觉得我自己也算是一个有“科研积累”的人,在我们领域,学术论文发表应该是比较强了。然而,和身边的一些高手相比,我依然很“弱”。在卧龙岗大学,比我强的同龄人也是大有人在。过去三年连续申请了ARC DECRAFUTURE基金,在个人学术积累评分方面,开始两年还算中上,但是去年被评到中流水平。应该说,不是我弱,而是身边的高手太多。比方说,我们组现在的刚刚博士毕业的小孩,也都非常强。课题组今年毕业的博士中,有两个人分别拿到了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JSPS Fellowship。如果没有两篇拿的出手的论文,他们是不可能拿到这些岗位的。

很多人说,国外大学博士生毕业是不看论文的。下面结合我在卧龙岗大学观察到的点点滴滴,谈谈自己对博士生是否应该发表学术论文的看法:

1)博士研究生是否发表学术论文应该和他的研究课题、方向挂钩。对于基础性研究课题,做出好的成果,如果不发表出来,还是很可惜的。然而,对于工程应用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的难度会大很多。此时,应该考察他们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一个设计或者方案,或者解决一个具体的难题。我想成果是多方面的,不应该仅限于学术论文或者专利或者奖励。我们组里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博士,他整个博士期间只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然而,他现在是我们课题组的中坚力量,课题不断。原因是他在博士期间自己搭建了卧龙岗大学第一个计算机服务站。他在编写了大量的程序,而这些东西课题组的老师知道,但是都是不可能发表的。

2)博士生发表论文,不能够要求都见刊或者被录用。正常情况下,攻读博士只有3年时间。在第一年是学习文化课、文献,初步接触实验室课题,准备第一年开题。到第二年下半年才能够有很好的数据,并开始撰写学术论文。如果运气好,一篇论文投稿之后很快就会被接受了。然而,如果遇到极端期刊,可能会拖很久。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修改8次终被录用》,罗德海老师曾经有一篇论文被折腾7年才被录用在我们课题组,最近一年毕业的几个博士,每人都有两篇领域内的期刊论文。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突出一些的博士,已经发表十多篇论文。然而,并不是要求他们的所有论文投被都已经被录用了,或者见刊了。而是通过导师的把关,已经投稿了或者已经“可以”投稿了,这样就可以写到发表记录里面。

3)是否发表学术论文应考虑博士生本人自己“设计”的发展去向。在澳洲,如果想留在学术界,如果不发表一定数量、质量的论文,是一点希望都没有的。很多时候,我也自认为学术水平还可以,发表的论著也很多,但是就我现在的情况都发展非常艰难。他们有人说,美国的要求更高。我查看过一些美国教授的发表记录,无一例外,都是“牛”。所以,如果一个人博士毕业后,想继续留在学术界,那是必须努力发表一些优秀作品的。对于这些人,学校不做要求、导师不做要求,但是他们自己会做要求。课题组那两个刚刚获得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JSPS的博士,他们分别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优秀论文。然而,如果一个人博士毕业之后,希望进入企业工作。他将来很可能都不需要发表几篇学术论文,也因此,培养他们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理念更为重要。我们课题组有一个企业资助的博士生,她没有发表很多期刊论文,但是,参加了大量工业界的会议、展览,并且写了大量的季度进展报告。

        最后,昨天我们课题组老师发过来一个链接,关于我们最近发表在《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A》的一篇学术论文,题目是《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CN and TiCN/Ti coatings on Ti prepared by Filtered Arc Deposition》,如果有朋友感兴趣,可以通过以下链接免费下载,时间截止为201525日。对于前面的论文,如果您感兴趣但不能下载,请告知邮箱地址,我给您发过去。

http://authors.elsevier.com/a/1QDEy3HXkRKQu5


[超卓学术平台]

学术科研|职称评审|基金申请|课题设计

论文辅导|期刊投稿|教育博览|教学经验

你要的学术干货这里都有

成为学术达人,从关注我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