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分享我的第一篇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经历

很荣幸受邀与各位学术界的年轻同仁分享一些有关学术研究方面的经验。我本人毕业的时间不长,发表的论文也是屈指可数,所以文中可能存在诸多不成熟的观点。本文的目的主要在于与各位年轻的优秀同仁交流,希望与大家共同成长。


论文缘起


我是一个“低产”的研究者。在2016年12月收到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的录用通知时,已经有接近三年没有发表论文。收到录用通知的当天,上午上课下午开会,晚上才看到导师赵平教授和张娟娟教授的微信信息。在打开Foxmail看到Co-Editor热情洋溢的邮件后,回顾与这篇文章相关的点点滴滴,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刚开始做这篇关于微博的论文是在2012年,当时做实证研究存在的最大障碍是缺乏研究数据。在与导师赵平教授和张娟娟教授探讨之后,我又得到了姜旭平教授的大力帮助,推荐我去一家年轻且富有活力的社交媒体运营公司尝试进行合作研究。在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去那家公司进行调研,包括向员工们请教微博运营中的具体问题、参与各个项目组的客户汇报会。在这一过程中,我逐渐关注到一个现象:很多企业都会花费不菲的费用委托该公司进行微博运营,而微博运营的方法通常仅仅是运用企业或名人的账号来发布和转发微博。那么,这种简单的营销工具究竟是否有效果?效果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向我的导师张娟娟教授、赵平教授和姜旭平教授进行请教,并最终决定向公司提出请求,合作进行一项实地实验来研究这些问题。基于前期良好的沟通基础,公司的高层领导很快同意了这一方案,并为我们介绍了一家在中国各个地方电视台播放纪录片节目的客户合作开展实地实验。在两家公司共同的配合下,为期接近半年的实地实验顺利完成。


实验完成之后,我们又花了接近半年的时间进行数据分析和撰写论文初稿。这时,我已经来到了MIT进行访问交流。在此期间,张娟娟教授的悉心指导对我在学术成长上的帮助巨大。针对这篇合作研究的论文以及其它很多学术方面的问题,张老师会每周安排至少一次面对面讨论,最后半年几乎是每周两次以上。无论任何时候,询问相关问题的邮件几乎都是在半小时之内得到张老师的回复。在张老师高效地指导和帮助之下,这篇论文的初稿得以顺利完成。



投稿历程


论文的初稿写完之后,我们并没有急于投稿,而是花了半年时间在多个相关领域的会议上汇报研究结果。这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疑惑:论文完成后不是应该尽快投稿,以期望尽快发表吗?其实不然。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这半年时间的参会经历对文章最后的发表至关重要。在这些会议上,我们获得了相关领域很多优秀学者的宝贵意见,并参照他们的意见来修改文章。当发现学者们的意见逐渐开始与早期的意见重复时,我们将初稿投到了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JMR的文章处理速度很快,三个月后便返回了审稿意见。由于投稿之前半年多时间在各种会议上的获取的意见已经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重要的问题,我们在一审中很幸运地获得了三个匿名评审一致positive的意见。不过,所有的审稿意见加在一块仍然有接近五页。


高兴之余,张老师教导我仍然需要对匿名评审提出的意见非常非常重视。我们整整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尝试了各种方法来解决和回答匿名评审提出的所有意见。对于每一项意见,我们都始终保持着评审提出一百分的题目,我们给出两百分的答案的态度来进行回答。最终,在第二轮评审结果返回时,我们获得了conditionally accepted的结果。



二三心得


作为一名博士毕业不久的新人,我对于博士生们有几点小小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切记要先解决短期问题,再树立远大目标。通常而言,博士阶段的摸索和成长过程都是缓慢而线性的,需要大量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在思考深度、方法掌握和写作水平上有所进步。如果一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就将目标定在向国际顶级期刊投稿和发表文章,往往结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一方面,起步阶段研究能力和经验的不足会很快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造成虎头蛇尾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周期通常较长(一般在3-5年),而大部分学校对于博士毕业都有论文发表数量的要求,长时间没有论文发表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并不利于学术成长。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我在2009年9月作为博士研究生入学,在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我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在积累文献和学习方法,同时另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完成学院的毕业要求,即在国内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两篇论文。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2012年5月,我收到了两份论文录用通知。在此之后,我才开始思考如何在国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所以,我也建议各位博士同学在研究的初期阶段先树立一两个小目标,解决短期问题并从中积累经验,这有助于学术成长和保持身心健康。当然,在能力具备和时机成熟的时候,则应该坚定地做更好的研究,在更好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第二,可以用新产品开发的思想来指导学术研究。在营销课上,我们讲新产品开发通常包括六个过程:产生创意、筛选创意、概念测试、生产产品、市场测试和新产品发布。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完成一篇论文发表的过程也与之类似:(1)产生创意—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小本子,将脑海中随时可能闪现的研究思路记录下来;(2)筛选创意—将研究思路与导师进行探讨,去芜存菁;(3)概念测试—写出完整的研究计划,获取更加广泛的建议;(4)生产产品—开展研究和分析,写出论文初稿;(5)市场测试—在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上汇报研究结果,获取专业意见并修改论文;(6)新产品发布—选择合适的期刊正式投稿。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会省略“(5)市场测试”这一过程。然而,在投稿国际高水平期刊时,我认为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经过几次汇报之后,论文初稿中的主要问题就会马上显现出来,如果能在投稿期刊之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大大降低论文在首轮就被拒稿的风险。


第三,练习写作。写作能力是每一名博士生都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学术能力。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我有两方面的建议。一方面,练习写作逻辑。大部分论文的写作问题都源于逻辑不清晰。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每一部分应该采用议论文还是说明文的文体来进行表达。在写每一段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另一方面,量化写作产出。通常来说,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且连贯的训练,一段时间不写就会感到生疏。所以,我的建议是按周或者按月对写作的产出制定量化的标准,例如,每周三千字或者每月一万字等等。长期坚持,写作能力一定会从量变获得质变。



最后,祝各位同仁在学术研究中获得快乐!对于文中观点,欢迎来信指正和交流!




讲师风采


龚诗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博士毕业,师从赵平教授和张娟娟教授。他曾在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南开管理评论》和《中国软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目前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营销数量模型、社交媒体营销和新兴市场营销。

E-mail:gongshiyang@uibe.edu.cn。


欢迎关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