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 博士毕业论文之致谢篇

我翻开卡勒德·胡赛的《追风筝的人》,第一篇是这样开篇的: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我清楚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第二段,作者把时光拉回到今年夏天……


今年夏天,梅雨已落了几场,荷风已吹起书卷,江南已是烟水迷离、栀子花飘香,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却是一个要道别离的季节。虽然,我对世间的别离,也深信不疑,但我却不愿意做《Life of Pie》里那只头也不回的孟加拉虎Richard Parker。我愿意在此停留片刻,再回头望一眼来时的路,留下只言片语……


虽然我已三十而立却仍未立,虽然很多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却也未做得更好。但,我自以为是很幸运的一个人。因为我一直深受上苍眷顾,遇到了很多人,见证了很多事,感受了很多暖,收获了很多悟……我的幸运来源于你们中的每一个人。


四年前的一天,我的导师陈劲老师,接受了我这个“出身于化工、辗转于制药和生物、非管理学科班出身”的人,来读他的管理学博士生。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一些变化。正如,田野中的一朵蒲公英,你向它吹了一口气,它的种子便随着你的气流在空中飞舞。于你而言,这只是一阵风,但对于蒲公英而言,这是新的生命种子开始了新的旅程……


大自然是神奇的,导师是可敬的,不为他的光芒,只为他渊博的学识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在如今这个并不十分宽松的大环境之下,他依然执着地书写着一个大写的“人”字,他践行着知行合一的诺言。他除了传授我们理念和知识,更给予我们极大的人文关怀。让我这个十足的管理学门外汉,有了在截然不同的领域完成学业的勇气和毅力。每每,当我遭遇外部困境或者自我认同困局时,陈老师的鼓励从不缺席:你很优秀,继续努力。记得2015年的哈佛商业评论曾有一篇文章,取名“所有的创新,最终都归于对人性的探索”。那么,陈老师,作为一位创新领域的学者,他培养学生的模式,或许就是在对创新有了极透彻的理解之后,对创新的人性本质作出了最恰如其分的诠释。


有人说,读博是会呼吸的痛;也有人说,读博,痛并快乐着;而我想说,读博,痛过、快乐过、最重要的是成长了。而陪伴我一路成长的,陪我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的、心情的峰峰谷谷的,是始终对我不离不弃的,我挚爱的亲人们,他们让我懂得一个道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在职业的道路上,我一直我行我素,天马行空。即便如此,我的先生对我的支持从未改变过,他说,或许他不能给我最浪漫的回应,但他能坚持给我始终如一的支持。


喜欢就读吧,我支持你。

没事,读吧,孩子有我。

不着急,你慢慢读,有我呢。


他不擅长说情话,但对我来说,这就是一段最朴实也最美丽的情话: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吧,别担心,有我呢!


在我生命里,还有一个温暖的存在,便是女儿。诗人白朗宁曾说:“她望了我一眼,我对她回眸一笑,生命从此苏醒。”女儿,是上苍赠与我的一份大礼,我有幸做了她的妈妈,我陪着她长大,她陪着我成长,我们相依相伴。她曾用她稚嫩的小手给我擦掉过眼泪,她曾用她还不太丰富的语言给过我最纯真的安慰,她也曾用她小小的怀抱给过我最热烈的拥抱。她滋养着我,让我每一天的时光都变得柔软、变得可期待。有人说,有了女儿,平生就有了软肋,我想说,有了女儿,我就有了一件小棉袄,外加一个坚不可摧的铠甲,让我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生活。


我是幸运的,除了先生和女儿,还有对我百般疼爱的妈妈爸爸哥哥嫂嫂,他们让我知道,没有了世界也没关系,至少还有他们。他们的包容和疼爱,给了我一片可以任性长大的天空。


最后,请允许我感谢给过我帮助和支持的所有老师、同学和朋友们。感恩遇见,感恩有你们。是你们,让我看见世界最美好的一面;是你们,让我一直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是你们,让我看见学术的丰碑需要由怎样的学识和阅历来铺垫来支撑;是你们,在我深陷困境时,从不吝啬伸出你们的援手;也是你们,对我从无苛求,让我可以简单地做我自己;正是你们,让我一直停留在我们初见的那一刻,让我知道师生情谊可以长存、友谊之树可以常青。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每一个你们,请原谅我,无法在这里在这里将你们一一列出,因为,我生怕漏掉你们中的每一个人,而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对我都是如此重要。过去与你们相处的往事,依然清晰浮现眼前,就像一颗颗珍珠,今天我发现我找到了那根线,我也才明白,那些如珍珠般的点点滴滴是如何串联起来,让我生命的项链闪现美丽的光泽。


前几天,我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世界每天发生着许多事,而我现阶段能做的也只有做好简单的自己而已。那么,就这样简单着、微笑着往前走吧。虽然,我也可能踏上那条“荒芜的小径”。但,只要有你们,我就不怕“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