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后记】2016届博士毕业生王登辉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王登辉,男,武汉大学2012级刑法学博士研究生,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检察官。
       曾在《法学》、《现代法学》、《当代法学》、《西南政法大学学报》、《青少年犯罪问题》、《人民检察》、《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青年探索》、《岭南学刊》、《法治论坛》、《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河南警察学院学报》、《福建警察学院学报》、《法学家茶座》、《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珞珈法学论坛》、《安徽大学法律评论》、《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边缘法学论坛》、、《检察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一篇,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参编书籍一部。

       2016年5月,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论文题目为《中国追诉时效制度研究》。


后记
2
004年秋,我从鄂北乡村有幸考入美丽的武汉大学法学院念本科,聆听名家教诲,沐珞珈山之风,赏东湖之波,闲云野鹤般地度过了四年宝贵时光,实属幸运。虽有艰苦与不快,于今视之,俱无足挂齿,庸人自扰而已。2008年本科毕业后,我有幸通过考研在本校攻读诉讼法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又在母校赖了两年,获诉讼法学硕士学位(民事诉讼法学方向)。,我于2012年有幸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攻读刑法学博士学位,师从敬爱的莫洪宪教授。斗转星移,逝者如斯,十余年如弹指一挥间,我从一名懵懂无知、黑发浓密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懵懂无知、白发丛生的青年。

读博期间,,这是一个新的温暖的大家庭。期间,我搬家四次,颠沛流离,漂泊不定,被生计裹挟着前行。在我平凡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地从事法律民工的琐碎工作,忙碌而充实,不忘初心,不失本真。在动与静之间切换,在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奔走,频繁转换头脑,艰辛的脑力劳动令人身心俱疲、心力交瘁。身处知识爆炸的伟大时代,我不论如何热爱知识、努力学习,也不可能掌握当前人类全部知识的千万分之一,有什么理由不勤奋、不谦虚呢?我天生愚钝,才疏学浅,虽有跨界、融合之心,却无此力,不得不利用夜晚和周末的时间学习、思考、写作、修改文稿,努力克服头脑稀缺模式、碎片化学习等强加于我的局限性。青涩与锐气正在日渐消磨,对正义的热切追求却未削减分毫,“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亦不敢淡忘。我所矢志追求的,是知识和学术上的增量,虽笔耕不辍,也只不过差强人意而已。读博期间,我在《法学》《现代法学》《当代法学》《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中国刑事法杂志》《人民检察》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二篇,发表散文一篇、杂文一篇,。这些文字涉及刑法学、犯罪学、刑事诉讼法学、检察学、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一篇)、宪法学(一篇)等学科,相当庞杂。严谨的学者显然不会这样东零西碎、浅尝辄止,因为这是做学问的大忌,是事倍功半之举。由于种种原因,我不乏应景之作,但仍力求陈言务去、有感而发、有所创新,皆灌注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融入了自己对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对社会如何变得更好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若有一言或数言不至于速朽,则幸甚至哉。

在研习刑法的过程中,我愈加深刻地感到,分析有关犯罪与刑罚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对人性和人生的认识,以及对公民与国家关系的认识。英国学者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说过,“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阅历浅薄如我,谈人生时是满怀惶恐之情的。人,首先要活下去,其次要努力活得更好。怎样才能实现第一个目标呢?人需要通过有形或无形的劳动创造价值,与社会成员交换,换取一家人的生活资料,以及其他所需、所欲的商品。(这虽有普适性,却存在不少例外。)人,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有活力的,而不应是千人一面、面色惨白、干瘪乏味的。绝大多数人,以及他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终究有一天被世界完全遗忘,“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然而,国家作为国民的保护者,应当尽力维护公平正义、良好秩序,保障和增进国民福祉。善待国民是善治的表现,依法惩治大大小小的邪恶力量也是善治的表征。国家不能对个体的不幸遭遇麻木不仁、冷硬横推,也不能对危害社会的行为视而不见、漠然处之。当然,“知止”也很重要,绝不能走向荼毒公民的极端。埃德蒙·伯克(Edmund Berke)说过:“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道学先生的幼稚病,是应予警惕的。诚然,犯罪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此不足以说明国家未保护好国民。如果国家未能保护好国民,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国民的诉求,让国民哭告无门,则民众难免会失望、绝望,也许不会再把国家视为正义的化身,甚至离心离德、走极端。恶性循环,是难以自拔的陷阱。人心向背,,却不妨从法治入手加以解决——当然,、泛道德化。我所提倡的,不是重刑主义,只是强调刑罚的必定性而已。

柏拉图说过:“闲暇乃是智慧产生的主要条件。”哈佛大学教授森德希尔·穆莱纳桑(Sendhil Mullainathan)指出,长期太穷(太累)或者太忙,人会变傻。我深感,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已经非常接近真理了。随着年龄和阅历渐长,我亲历、耳闻目睹了不少悲哀和痛苦,愈加懂得了世事艰难。重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对“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一句感慨万千。蓦然回首,读博的过程是漫长的,其辛苦是深刻的,其感触是复杂的,其收获是无形的,可谓喜忧参半,五味杂陈。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搜索枯肠,这些词用来描述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过程,并不是夸张。好在我没有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因为我一躺下就能迅速睡着。

我的学位论文终于完成了!这是真的吗?恍如梦中!

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莫洪宪教授长期以来给予我的深切关怀和鼎力帮助!恩师爱生如子,确实名不虚传。恩师不仅教给我法学知识,还教给我很多与人为善、踏实工作的道理,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给予诸多无可替代的宝贵支持和帮助!这些深情厚恩,都是学生没齿难忘的!

感谢梅传强教授、何荣功教授、王勇副教授、周娅副教授的关心和大力帮助!感谢武汉大学法学院的陈金林副教授、叶小琴副教授、林亚刚教授、陈家林教授、熊琦副教授以及王刚博士、聂立泽教授、孙国东博士对我的关心!

感谢师维师兄、罗明海师兄、邱威师兄、李占州师兄、罗钢师兄、李婕博士、蔡武进博士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博士同学张军、靳宁、王圆圆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刘红艳、秦继红、郑佳、尹露、任娇娇等同学的关心和鼓励。

感谢冉劲处长、曾庆云副处长的关怀和大力帮助!感谢重庆市江北区人民的张恺检察长、彭波主任、陈荣鹏副检察长、徐建辉副检察长、马进驻主任、罗慧副科长等领导的关怀!、同事、朋友们!

感谢有关学术刊物的各位编辑老师!(应一些老师的要求,暂不点名。)亲爱的朋友们,也许我和您素未谋面,或仅有一面之缘,却神交已久。您甘为他人做嫁衣裳,辛勤工作,乐于奉献,给予新人以无私的关怀和宝贵的帮助!在此,我深表感谢!

感谢我的妻子罗倩女士!你跟我经受的磨难太多了!你为家庭做的贡献远远大于我,令我深感愧疚!如果没有你的督促和鞭策,这篇学位论文恐怕不会现在就完成。

感谢我的岳母、岳父长期以来的无私关爱和倾力帮助!如果不是你们帮我抚养、照顾开心宝,我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远不足以应付如此繁杂的事务,学位论文更是不知何时才能完成。

感谢我的女儿开心宝!你带给了全家人许多欢乐!你的到来让我生命的更有意义!你是我的动力,也是我的小老师!能和开心宝一起成长,是幸福的回忆。有一句当代名言说,“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这大概是洗尽铅华、有钱有闲的人说出的朴实真理吧,其中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道理颠扑不破。一想到未能和女儿共同感受成长的神奇,真是深感无比的惭愧、心痛!

感谢我的母亲、父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成人!感谢我的姐姐、姐夫的关心和资助!如果家父在九泉之下知道我有望获得博士学位,肯定会很高兴、很骄傲的。可惜造化无情,抱憾终生之事不知凡几。

感谢西南政法大学的李佳、臧金磊等研究生。如果不是你们帮我借书,一些重要参考文献我恐怕是难以看到的。

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感谢大力提携我的人!感谢默默地帮我指点迷津的人!由于种种原因,这里不便一一列出您的名字。

最后,我要感谢学术中国、罗辑思维、许锡良看世界、之窗、资中筠、睿见、共识网、燕南园爱思想、雾满拦江、六神磊磊读金庸、扯淡不二、CU检说法、桂公梓、武志红、哲学园、逻辑学、刑事法务、法学学术前沿、法官之家(已封号)、大案、文化纵横、中国好学者、中国好青年、中国好文章等微信公众号。你们让我在挤公交车、坐电梯、步行时仍有精神食粮可以享用,既接受了资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可保持open mind、锻炼了思考能力,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帮我了解到何其广博的现代世界如何形成。由此,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高手在民间”,人中龙凤、民族的希望就在茫茫人海中,从而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如果没有这些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独立思考的人们,也许我们的民族会沦为考古对象。

法国哲学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是的,我们都要做热爱生活的人。

                                                                                                      2016年5月
武汉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
关注刑事司法实践新热点 
跟踪刑法理论发展最前沿 
传承“马家军”学术薪火
彰显刑法珞珈特色
微信号:RCCL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