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念 硕士毕业必须发论文:差学校的坏规定

温馨提示:点击上方"陈伟时刻"进行关注

【版权所有,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一个研究生同学过来说它的小论文已经被某杂志录用了,学校规定的硕士生至少发一篇中文核心的毕业要求已经完成了。只能笑笑以示礼节性的回应,无法给予祝贺之类的夸赞。


有人可能会说,你是羡慕嫉妒吧。对,我羡慕他们因此而获得的心情舒畅、生活坦荡,但除此之外,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可让人羡慕的。之所以冷漠相对,是基于学术风气的不正和制度设定本身对人性的扭曲。


先以这个同学投的杂志来看,刊物的名气早已在学院中传开,不是因为它的文章内涵,而是因为它是中文核心并且文章录用标准低,审稿周期短。就像这个同学,从投稿到收到用稿通知相隔不到一天,能说不快吗?


审稿快实质上是效率高的反映,但从编辑审稿的正常情况来看,若不是此文恰符合其栏目设定需求,一般几个编审程序下来也得耗费一段时间,若遇严格的审稿专家,其文章还需修改后再审,是否录用还真不好说。但这个刊物是效率高吗?


作为学术刊物,效率不仅仅体现在形式和程序上,还有对文章内容的严格把关以及对读者的责任。还是这个刊物——其实类似刊物还有很多,发刊周期为旬刊,文章篇幅一般两个版面,依版面收取相应费用。任何一个严谨的学术刊物都不可能如此草率地将文章呈送给公众检阅,那还能说明什么呢?大家心知肚明。


就是这样的刊物,不少人跃跃欲试,有些人已经行动了起来。从往年的战况来看,这一行动的投资回报比是相当可观的。


第一,毕业有了保障。目前毕业只看你文章发表的级别。学校层面,这是论文发表总量的积累,面子和评估都过得去;学院层面,学生论文若发不出来,毕不了业,学院怕是会有“灾难性后果”;第二,享受丰厚的物质回报。论文数量是评奖评优的重要项目,一般情况,一篇核心意味着国家奖学金基本有了着落,再不济,常规奖学金评选会占足了优势。大家都知道,我国(至少我校)学生评奖评优是事后评选,不是依照入学前的申请然后进行过程监督——优秀或合格则继续给予经费支助,不合格则停止支助或追回支助。所以,甚至出现了有人等着奖学金到手,然后去补交买论文的版面费,再折合一算,诶,还有的赚。


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劣币驱逐良币。从往年的真实情况来看,有个学姐的学术水平已经得到师生的公认,但就是觉得自己的思想和文章都不成熟,不能轻易发表。结果,与国奖失之交臂。好在她本人看得开,以学术真诚抵御了物质诱惑。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严重的一面。我们说良币被驱逐但本质不会变,金子总要发光,只待时日。而对于不负责投稿的人,因为预先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样的行为,不仅会产生事后的不安(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痛苦”);更会无意识中使思维变向,一个是降低了学术判断,精力和功夫都花在了甚至都经不起自己审视的文章上,这一习惯养成后难以再恢复;二个是依照评奖评优的动机导致的人格萎缩,前面说到我们是事后评选,那么就有一个标准进行筛选,不管这个标准的主观、客观成分各占多少,它都无形中发挥了规训力量,让你处于监视中,慢慢就乖戾了。


目前,好的学校早已取消了论文指标,而且越是好的学校,对此越不做要求。国内某些一流高校甚至已经明确取消了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要求,只要最后提交的毕业论文通过学术委员会及匿名评审即可授予学位。可能会让某些没有自信的领导诧异是,越是不做要求,学生的论文发表质量和数量反而上去了(注:这里是质量在前)。毕竟未来论文质量和数量是工作的保障,也是应证学术能力的一个方面,但怎么说至少也要自己安心。


坦诚说,学校不要求,学生反而更自觉,这点我并没有实证的数据应证,只是根据接触到的有志于学术的朋友的反馈,虽然很不严谨科学,但这也代表了目前的一个趋势,高校的学术态度分化愈发严重。至于原因,当然生源上的良莠不齐是一个可接受的借口,毕竟这涉及到我们整个到教育制度和就业环境,由于缺少完善的教育分流制度设计,硕士已经从一个博士预备役沦为大多数人的工作跳板,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机会和自由,无可厚非。这里我只想问,学校设定论文指标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为什么用论文来限制毕业,是学校苦心孤诣通过论文来激发学生认真做研究吗?难道这不也说明学校对学生自觉性充分的不信任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回到我们自身,面对这样的学术环境、人心不古,我们装作视而不见,任其发展,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恶性循环!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若有一天笼罩了校园,未来还真的有希望吗?


果真那样,我想,对任何人都不会是一件好事,既然这样,那么何不想想我们该怎么做呢!


硕士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甚至还规定期刊级别,这种差学校才有的规定可以休矣!


(作者简介:陈念,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