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武汉大学徐红星窦贤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红星(右)窦贤康(左)


振奋!!

刚刚,中国科学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名单,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徐红星教授、校长窦贤康教授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和地学部院士!


徐红星(右)窦贤康(左)



徐红星,1969年5月生,江苏灌云县人,2011年5月加入中国,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任瑞典隆德大学固体物理系助理教授。,任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2年6月任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2016年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和2014年分别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年获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2014年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徐红星长期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纳米光学、单分子光谱和纳米光芯片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工作。他在实验上发现成对金属纳米颗粒在光场作用下能够在其纳米间隙中产生巨大的电磁场增强效应,是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因,也是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他系统研究了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产生条件,解析了其主要机理;他推动多个相关重要研究方向的发展:提出了等离激元光学力和单分子捕获、表面增强拉曼与表面增强荧光统一的理论,发现表面增强光谱的纳米天线效应,研发了高真空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实现等离激元催化反应。他系统研究了等离激元在纳米波导中的传播,发现等离激元在光的驱动下呈现出克服光衍射极限的传播模式,不同模式的干涉在纳米线上形成可调控的光学拍,这一发现是实现纳米尺度上光传播及其调控的物理基础;发现纳米波导等离激元的激发、传播、发射、与激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和调控机制;在纳米波导网络中实现光子路由器、完备的光逻辑、半加器和光逻辑的级联。这些工作使光学器件小型化和高密度集成成为可能,是研究等离激元纳米光芯片的重要基础。



徐红星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杂志引用12000余次,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33篇,h因子54。其中关于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有两篇论文分别被引用1660余次(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9, 83, 4357)和1190余次(Physical Review E 2000, 62, 4318,被选为该杂志创刊以来的里程碑论文)。他已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60余次;作为会议主席组织了十余次著名国际学术会议;任Nanoscale副主编,曾任Optics Express副主编;2014-2016年连续入选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受邀出版专著Nanophotonics: Manipulating Light with Plasmons



窦贤康,1966年1月生,安徽泗县人,1985年10月加入中国,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至1988年在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学习,1987年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3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起在中国科大任教,2000年晋升教授,历任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主任兼党总支副书记,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校长助理兼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2005年至2015年任中国科大副校长、党委常委;2015年至2016年任中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2016年12月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常委,2017年4月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作为团队负责人于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2015年获得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窦贤康长期从事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综合研究,多年来他坚持针对学科前沿问题,独立自主研制了系列激光雷达观测系统,车载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上转化技术的量子激光雷达,开创了一种激光雷达探测新体制;基于在观测设备上的开拓性工作,在中层顶区域大气动力学和光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7项,发表国际SCI论文110余篇。相关成果获得2014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7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均排名第一)。其主要学术成绩与贡献:一是推动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上转化技术的量子激光雷达,为中高层大气研究奠定坚实的观测基础;二是利用自主研发设备设计观测试验,揭示了中性大气与电离成分作用机制;三是在中高层大气对低层大气响应研究中,提出了若干大气波动影响中高层大气变化性的新机理,为中高层大气建模和精确预报奠定了基础。

 

车载测风激光雷达


窦贤康团队2012年至2017年间在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中高层大气”领域发表论文48篇,数量仅次于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国际同类研究机构和大学中排名第二。2012年至2017年间在“中高层大气”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8篇,数量仅次于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在国际同类研究机构和大学中排名第二。他悉心指导培养学生,;积极推动空间物理学科的发展,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中高层大气研究团队,并作为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带领该实验室在2014年五年一度的评比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优秀率为20%)。窦贤康在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国内是开拓性的,特别是将仪器研发、观测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中高层大气动力学和光化学研究中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贡献。



目前,我校院士总数为18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1位:查全性、卓仁禧、李德仁、邓子新、张俐娜、龚健雅、舒红兵、朱玉贤、夏军、徐红星、窦贤康;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李德仁、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茆智、李晓红、李建成。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文字:陈丽霞

摄影:彭敏

编辑:伍轩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