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民大民族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要领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史专业2017年第二次周会总结

“毕业论文是高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是检验学生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形式和手段”。[1]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完成学业的起码要求,贵民大民族史专业研究生第二次周会两位研三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和结构,旨在探讨一篇合格的民族史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

一、毕业论文的选题

题目是一篇论文的基准,也是撰写论文时的指针。可以说题目一旦确定,那么论文的写作就必须围绕题目为中心来论述,如果没有按照题目来,就会出现偏题等问题。选题对于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来说意义重大,但在选题上往往又会存在题目缺乏创新性和不符合专业方向等问题。

“选题新颖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奏和关键,毕业论文选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毕业论文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好的选题不仅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以及潜在的创造力”。[2]换个角度讲,如果学生的选题不具创新,那论文内容势必只是在论述前人已经论述证明的观点而已,这对于学术的发展和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有什么意义呢?发现前人未发现或者未解决的问题以立之,论述前人未了解的观点以证之,这才是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的开头。

    不符合专业方向的立题也是硕士研究生选题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贵州民族大学前几届硕士毕业生中,也不乏出现这种情况:毕业生在论文选题、写作乃至答辩都无大问题出现,但是在最后移交上级部门审查的时候却被退回,理由为论文的选题和内容不符合专业方向,不允许毕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数是学生在选题时缺乏与导师的沟通,导致最终自己的论文不符合专业方向,达不到本专业毕业的要求。如上文所说,题目主导着内容,是撰写论文的指针。选题一定要符合专业方向,不能脱离自己的专业知识。选题不符合专业,那么就违背了学习这个专业的初衷,那么还谈何算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呢。

二、毕业论文的体裁篇目选择

近代以梁启超先生为首的史学者掀起“史学革命”的大旗,“主张用新的史书体裁来反映时代的新变化和新内容”。[3]章节体便应运而生。章节体比之以往的史书,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因事立题,分门别类进行叙述,又注意综合连贯,纵横联系,增加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4]从梁启超先生始,新一代的史书体裁便以章节体为主,我们现如今的大部分书籍都是以章节体撰成。而且不仅书籍如此,论文也受其影响,纵观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史专业前几届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基本都是采用章节体的体裁撰写。著名史学家许冠三先生(已卒)认为章节体可以“在空间上力求其遍,在时间上力求其通,在内容上力求其整,在对象上力求其全。”[5]所以在现如今的毕业论文写作中,不妨选择章节体作为论文体裁参考。在征得邰建文[6]同学同意后,现将其毕业论文结构展示如下,以供大家参考交流:

清代台拱厅民族关系研究

第一章  台拱厅设置的背景和过程

第一节  台拱厅设置背景


[1] 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载《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

[2] 郑琳:《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问题和对策》,载《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4)。

[3] 白云:《章节体的引入和史书编纂观念的变化》,载《史学史研究》,2001(1)。

[4] 白云:《章节体的引入和史书编纂观念的变化》,载《史学史研究》,2001(1)。

[5] 许冠三著:《新史学九十年》,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4,94页。

[6] 贵州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三学生。


 一、台拱厅的地理状况

 二、台拱厅的社会环境

 三、清前台拱厅的民族格局与文化

第二节  台拱厅设置过程

 一、台拱厅设置的基础

 二、台拱厅设置的筹备  

 三、台拱厅统辖区域


第一章  台拱厅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管理

第一节  行政军事管理

 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结构

 二、台拱厅军事管理制度

第二节  台拱厅经济治理发展

 一、赋役制度

 二、农业的发展

 三、水陆交通的改善

 四、商贸关系的构建

第三节  文教兴盛与苗人教育  

 一、义学、私塾、书院建设

 二、“苗”、“汉”文化差异

 三、苗人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民族治理与民族政策

一、民族治理格局

二、民族政策及其成效


第三章   民族关系波动与“抚剿”政策

第一节  民族关系波动表现

 一、

 二、

第二节  “抚剿”政策分析

 一、“剿抚”与“抚剿”

 二、清廷“抚剿”政策原因

第三节  治理民族关系的转型问题

一、苗疆治理的特点与不足

二、民族治理的重构与转型


第四章   台拱厅人口变化与民族格局

第一节  苗民内部的彼此融合

 一、“生苗”与“熟苗”的区分

 二、化“生苗”为“熟苗”

第二节  台拱厅移民的迁入

 一、“军屯”与“商屯”

 二、自主移民与商业移民

第三节  台拱厅民族格局变迁

 一、“苗”、“汉”主客关系的变化

 二、民族新格局的形成

 三、民族新格局影响


第五章  台拱厅民族关系的思考

第一节  台拱厅民族关系的特点

 一、民族及其分布

 二、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发展

第二节  台拱厅民族关系的梳理

 一、苗疆社会的政策分析

  二、台拱厅基层的社会控制

  三、台拱厅基层村寨的“习惯法”问题

结论与讨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对现在的启示)

    邰建文同学的这篇毕业论文,与会[1]的指导老师认为在提纲结构方面无大问题。但是在论文结构中时间纵向的变化体现不充分,应以修正。章节体有很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时间和空间,纵向和横向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达到“治史尚整全”的效果。

我们再来简单看下邰建文同学的这篇文章主题和结构,全文主题为“清代台拱厅民族关系研究”,我们知道,民族关系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都为了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版图而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台拱厅的设置是在清雍正六年(1728年),清政府开辟贵州东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把这一广袤的化外之地纳入王朝的管理之中,后人追述这段历史,常以“新疆六厅”称之,即八寨厅、丹江厅、古州厅、清江厅、都江厅、台拱厅。在这段历史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清朝沿袭了元明两代的土司制度,但自清鄂尔泰上书雍正帝《改土归流疏》言:“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赋税,以靖地方”。这坚定了雍正帝改土归流的决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清雍正时期,,,,这不利于全国的大一统管理,而且土司在地方的统治,也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所以对于清代台拱厅的研究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选题价值。

邰建文这篇毕业论文,从结构上看,是属于用章节体的体裁撰写。全文分为五章,在每一章的下述又有几小节。可以说对“清代台拱厅民族关系研究”这个主题的阐述,是较为全面的。至于在结构中时间纵向的变化体现不明,这确也存在此问题。在此文中,每一章都是在叙述台拱厅民族关系某一方面的事情,对于台拱厅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则体现不全面。比如第一章讲台拱厅设置的背景和过程,第二章叙述台拱厅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管理,第三章描绘民族关系波动与“抚剿”政策,第四章阐明台拱厅人口变化与民族格局,第五章写台拱厅民族关系的思考。我们认为,从一至五章来看,本身的内容设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却没有一条时间轴来串联一至五章的内容,这可能会导致文章存在逻辑混乱,缺乏因果关系,表现为杂乱无章等问题,所以与会指导老师建议邰建文同学把时间轴加入文章结构中。比如在章节或者小节前加上某一皇帝的年号,因为主题是“清代台拱厅的民族关系研究”,那么整个清朝的各个皇帝对于台拱厅的管理肯定都有自己的一套措施和想法,另外就地方而言,所发生于台拱厅的史事也应该可以在清朝历代皇帝中找到对应关系,所以不妨在设置章节时考虑加上皇帝的年号来体现时间上的串联,有个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就能更好反映当时社会的大背景。

 

三、毕业论文史料的收集和整理


[1] 指贵州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2017年秋季学期第二次周会。下同。


史学研究最基础和最重要方法就是文献法。民族史专业也不例外,坚持史学本位,坚持文献研究法才是民族史硕士毕业生最求真务实的态度。运用文献法又以收集文献史料为前提。“史料工作是史学研究工作的物质基础,因为作为客观的历史已经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消逝了,能够留下的只能是历史各种不同形式的、遗迹的片段载体——史料”。[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史料的丰富程度就全世界各国而言,当首屈一指。“吾国学术,源远流长,载籍之富,蕴藏之富,甲乎世界;初涉其藩,茫无涯矣,不有书焉为之津逮,鲜有不兴望洋向若之叹者”。[2]面对如此多的史料,如何收集?怎样收集?成为硕士毕业生论文写作的又一重大问题。

1、确定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不同,文献收集的范围必然不同。史料是用来支撑论文的写作的,反映的是文章的主旨,对文章的主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学生应该按照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去按图索骥,查找自己需要的文献,切不可把无关的文献乱引到论文的写作当中,造成观点歧义现象的发生。

2、收集文献。收集文献的方法有四:“一是向拥有这些文献的个人借阅或是索取;二是到收藏地点,如图书馆、档案馆查找;三是利用联网电脑,到相关网站或者专门数据库查寻”;[3]四是进行田野调查,获得当地最原始的文献,比如碑刻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收集来的文献不一定都是可靠文献,所以还需研究者鉴别文献的真伪,考察史料的可信度。

3、时间换史料。在史料收集时,切不可心浮气躁,要用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去考证才能得到有用的资料。客观的历史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亡,留下的只不过是承载历史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又用形形色色的书籍展现出来,我们在收集史料的时候一定耐住性子去翻阅这些书籍,所有才有人说,历史学是书斋之学,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浩教授在写作他的博士论文时,光是收集史料就花了1年多的时间,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历史系主任叶成勇教授和袁本海教授在写作自己的硕士论文时也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们不管是去图书馆还是去档案馆查找资料和复印资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支撑,而且需要坐在图书馆的板凳上一页一页的去翻阅书籍,做到“心神合一”。另外,笔者的本科同窗陆庆元[4]同学,从今年7月份开始就下田野调查收集自己论文所需要的史料,至今已4个月有余。由此可知,一篇合格的硕士论文是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堆积建构的,切不可抱有“我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我的硕士论文”的侥幸心理。

4、整理文献。在史料收集完成以后就要对史料进行整理。“整理史料就是要对大量散乱无章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便利”。[5]我们收集的史料是庞大的,就如与会指导老师所说,一篇合格的硕士毕业论文起码得收集10万字以上的史料。面对庞大的史料,我们必须得对其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系统化是为了使史料更有逻辑性,让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联系,得出整体的把握;条理化之后则可以看到事情发展的规律。总的来说,两者综合能为我们的研究和写作带来便利,更可以看到深层次的问题。

四、毕业论文写作用语须规范

李敏和陈洪捷[6]两位学者以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专家评阅意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被判定为“不合格论文”的缺陷和不足,总结了“不合格论文”的六大特征,其中就有论文规范性欠缺这个问题。[7]他们谈到“论文语言的规范性,集中体现在论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与学

[1] 汪毓和:《关于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载《史学研究》。

[2](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3] 刘东:《党史研究中常用的史料收集研究方法》,载《传承》,2012。

[4] 贵州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三学生。

[5] 刘东:《党史研究中常用的史料收集研究方法》载《传承》,2012。

[6] 李敏,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陈红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7] 李敏,陈红捷:《不合格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基于论文抽检专家评阅意见的分析》,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6)。


研究内容清晰的进行表达”。[1]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邰建文同学的论文提纲,,其实不只邰建文同学,与会另一位汇报人莫吉照[2]同学的文章也用到“民族运动”这个词语,关于这点,两位同学用词是否规范,符合学术用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不妨考虑改为“民族起事”是否更为符合学术用语规范。

总的来说,毕业论文的写作用语也是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3]没有文笔语言的规范,是不可得一篇合格乃至优秀的毕业论文。一篇论述历史的文章,如果没有规范的学术用语,也只能称之为“陋史”。

五、结语

上文从毕业论文的选题,体裁篇目选择 ,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论文用语须规范四个方面浅析了民族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要领。与会的指导老师们还给在座研一研二的研究生提出了忠告,研一研二的同学一定不要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准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从研一研二阶段就可以开始,研一定题,研二查找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而且要时常与自己的导师交流,切不可做“闭门造车”之学,以防止毕业论文与专业不符合的情况发生。另外,既然是民族史的研究生,我们应该遵守史学本位,坚持文献研究法,“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是不能动摇的,而在史料的收集中,应注重平时的积累,每一步的工作都要围绕毕业论文。                     

   最后,笔者谨代表贵州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感谢各位指导老师在百忙之中参加周会并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


[1] 李敏,陈红捷:《不合格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基于论文抽检专家评阅意见的分析》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6)。

[2] 贵州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三学生。

[3]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史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1页。

附后:

周会时间:2017年11月10日。

地点:民社学院204会议室

与会人员:李浩老师、叶成勇老师、孔维增老师、才佳兴老师、袁本海老师以及2015级、2016级、2017级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记录、整理:李林照


文字:李林照

排版:王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