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新活力58|广州市南海中学:插上智慧腾飞的翅膀

在富有文化底蕴、独具风情的广州荔湾西关繁华热土上,有一座百年中学——广州市南海中学。100多年来,南海中学秉持着“任重致远”的校训,涌现出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等一批著名校友。

广州市南海中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723年的南海义学,1803年改名为西湖书院,书院为当时南海生童提供学习制艺的基础。1904年在“废科举、兴学堂”的社会大潮下,广州南海士绅在原西湖书院的基础上创办了南海官立简易师范学堂,用以培养新式人才,南海第一所中学就此诞生。

1907年,首任校长朱世畴提出将师范科馆改为南海中学堂,后学校迁校至西华路芦获巷报资寺旧址,1910年芦获巷新校落成。1912年,正式改名为南海中学,也成为了当时史料记载中南海县最早创办的中学。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叶,南海中学声誉日隆,已是全国八大模范中学之一。1937年,民国政府教育部赴各省视察,南海中学被评为全国九所最优良中学之一。当时学校门楼的正门两边,挂有木刻联语牌:楼外书声连北极,域中文采耀南天。这副对联,是当时南海中学声誉日隆、规模日盛的真实写照。

1953年学校易名为广州市第十一中学,2006年复名为“广州市南海中学”。学校虽历经易名变迁,但始终屹立在富有文化底蕴、独具风情的西关繁华热土上,在羊城树立了“校园雅、校风良、管理严、质量好”的良好声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建校之初,南海中学就确立了“任重致远”的校训,寓意着南海中学对每名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要求。学校以此为训,确立了“培育勇担重任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包含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积跬步至千里”的实干品行和“泛爱众而亲仁”的博爱情怀。

学校传承百年“致远”文化,彰显致远教育特色,形成了以责任感教育为核心的致远教育特色品牌。学校开发了“致远教育”特色课程,设立了弘志、弘毅、弘图三大课程模块,三大模块分别以“唤起责任意识”“奠定身心基础”“培养关键能力”为目标,指向“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培养,“致远教育”特色课程顺利通过广州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重点立项。

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南海中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打造了粤剧、美术、跆拳道三大特色项目。学校以粤剧特色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连年举办荔湾区“香凝杯”中小学生现场书画大赛,连续14年蝉联广州市中学生跆拳道赛团体冠军。2020年美术、粤剧、跆拳道三个项目被评为广州市首批中小学学校高水平学生体育美育团队。

在“任重致远”校训的熏陶和指引下,南海中学自办学以来人才辈出,涌现出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中国果树学家李沛文、中国著名文史学家袁伟时、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黄天骥、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卢延光等著名校友。

时代在发展,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南海中学初步形成了“一元四次”深度教学模式,“一元”即以学为中心,四次即“问、思、悟、品”,用问题驱动、思维贯穿,让学生在感悟领悟中学习,并提高核心素养培养道德品格的教学模式。

2016年,南海中学加入“全国深度教学改革联盟”,全面推进“深度教学”整体改革。学校创办了《致远教育研究》校刊,各学科制定了学科质量标准,学校被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确定为校本建设项目全国重点实验学校并被评为全国“深度教学实验联盟先进学校”。在适性教育、优教优学的理念下,南海中学“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加工能力成为办学特色。

作为荔湾区“智慧校园”实验学校,南海中学已经建设了先进的智慧课室,全新的多媒体教学平台,集创客、VR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于一体的“智创空间”……在信息化硬件的有力支撑下,南海中学的教师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模式,智慧课堂与深度学习相结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形成较为典型的示范案例和研究成果,学校由此也插上智慧腾飞的翅膀。学校成绩稳居广州市同类中学前茅,多名学子考取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