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作为全国教育高地的首都北京,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是促进首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所在。近年来,北京市多措并举促进农村教育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本报特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教一处、北京市教育学会农村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发掘北京经验 提振乡村教育”专题报道,展示北京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新进展新成果新风貌,讲好北京农村教育故事,传递首都教育声音。
每年寒暑假放假便进入了教师培训的季节。培训什么呢?大多学校常常请一些专家、学者做一些讲座,或者就有关的“真”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总是感觉针对性不强,随机性较大。教育学院钟祖荣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了新时期教师的8个关键能力,这八个关键能力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重要参考,它很好地回答了教师培训应该培训什么的问题。这八个关键能力是:了解社会力、本体性学科知识能力、本体性综合能力、动力激发力、学习指导力、能力培养力、社会—学生联通力、诊断评价力。
了解社会力也称为背景能力,指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背景的能力,一是了解社会的需要以引导学生,二是了解社会的文化以滋养学生。了解社会力是教师非学科专业能力,对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讲是较难掌握的基础能力,仅仅靠自主学习很难达到,因而有必要聘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理论培训。
本体性学科知识能力与本体性综合能力统称本体能力。本体性学科知识能力指教师自身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本体性知识的核心是学科知识,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思想方法、学科知识结构、学科概念、学科原理、学科技能、学科历史及学科间的联系等等。本体性综合能力不是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而是教师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教师自身能力不足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教师本体能力不是专家讲出来的,而是在专家的帮助下通过体验性课程、问题探究性课程、实践操作性课程来实现的,简单讲,是专家与教师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强调双方的共同参与。
动力激发力、学习指导力、能力培养力、社会—学生联通力统称为教育能力,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能力。
动力激发力是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之上的,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需要、专注、无恐惧的学习状态,是学生动力激发的心理基础,简单讲,就是让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进而能够进入专注的学习状态,且心灵上自始至终都是一种自由状态(无恐惧状态),因而教师要在这三方面做足文章。这样的培训是建立在课堂之上的,要对真实的课堂环境进行观察、分析、研究,所以,动力激发力的培训是不能脱离真实的课堂环境的。
学习指导力不是知识讲授能力,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系统的能力,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培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让被培训者画思维导图、制定图表、数据分组对照、制定学习提纲等,也就是让被培训者有一个体验的学习过程,进而引导他们把这种策略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所以学习指导力的培训要在“活动”中进行。
能力培养力是培养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其教师能力培养力的掌握同样来源于实践,其能力形成过程与学习指导力在方式方法上基本类似。
社会—学生联通力,指教师要把社会与学生的认知、发展对接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达到增强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目的。社会—学生联通力的背后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同时还要清楚教育的目标及相关教育政策,因此,连通力的培训要在“研究”中进行。
诊断评价力又称对象能力,是对教育对象进行诊断、分析、评价的能力。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及教育政策相关知识的把握,因而具有复杂性,这就需要专家从理论的层面帮助教师系统构建评价系统。
以上八种能力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能力,因此培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要清楚哪些能力的培训主要是需要专家、学者从理论的层面帮助教师宏观把握,如了解社会力、本体性学科知识能力、本体性综合能力、社会—学生联通力、诊断评价力;哪些能力的培训注重实践性,即要在实践活动中、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来感悟、提升的,如动力激发力、学习指导力、能力培养力。因而要摒弃教师培训就是理论的通识培训的观点,不要让暑期培训成为教师的一种负担,而是让教师能够真正从培训中受益。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