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王贵博士毕业论文后记

成果丨动态丨分享丨通知

关注武大经济法,让阅读成为习惯


王贵

武汉大学经济法学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方向:经济法、竞争法、国有企业法。

博士论文题目:《经济法控权的现实与实现---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为中心》,指导老师:孙晋。

  三·九

——写在博士论文之后

其实,在不算漫长的读博岁月中,后记构思的时间甚至早于博士论文选题,因为早已不止一次在脑海中幻想该如何写博士论文后记。因为彼时落笔,便意味着几近迈过“博士论文”这座大山、即将毕业,这想象中的喜悦丝毫不比“走上人生巅峰”来的少,也成为我埋首书海、攻坚论文过程中的一大精神慰藉。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会在你不经意间倏忽而至,原本以为写后记必定是下笔如神、倚马可待,毕竟构思之早、思虑之深可见一斑;但真正迎来这个时刻,却又“近乡情怯”、踟蹰不前。于是,在不断肯定和否定之中、在下了一个又一个决心之后,于五月阳光明媚的一个午后,泡上一壶茶,怀着复杂的心绪敲下了这些文字。


如果以九为节点,刚好可以将我二十七岁的人生经历分为三个阶段。我的第一个九年,在汉江河畔一个祥和的村子里度过,物质略显贫乏但是过的无忧无虑,袅袅炊烟、纵横交错的田埂、金灿灿的水稻、清澈的江水及正在劳作的叔伯和嬉戏的玩伴,动静之间奏出一曲和谐的田园牧歌,此情此景时常浮现在脑海之中,构成了我对来自何方的恒久记忆。我的第二个九年,离开村子到市里念六年级、念初中,然后拼过艰苦而又令人回味的高中三年,走过高考独木桥,进入大学校园。那时我肯定没想到,在这里,一呆,又是一个九年。

武大,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应该还是很小的时候,当时并不知道其意味着什么,甚至对大学也没有什么概念,只觉得大人们提到的这个词听起来怪怪的。到后来,年长我颇多的大表哥高考,欲上武大而苦求不得,又一次对这所大学有了印象。现在回想,也许冥冥之中我与武大的缘分在那时便已结下。高考结束后,如愿以超出分数线三十分考进武大,一酬高中三年的焚膏继晷、兀兀穷年。

20099月初,我与父亲在坐了近八个小时的绿皮无空调火车后,终于踏进了江城武汉,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也是我第一次离开十堰。那天,天气很好,很热,江城的“秋老虎”用它的实力证明其并非浪得虚名,“火炉”称号实至名归。坐上接新生的大巴车,兜兜转转终于抵达梅操,来不及欣赏校园风景,只是忙忙碌碌地搬行李、办报到手续。只感觉树很高、林子很密、校园很大,那天帮忙接新生的学姐很漂亮温柔、学长很热情,寝室里的兄弟们人都很好,而我则茫然而又小心地观察和适应着新的校园、新的环境。丝毫没有预料到,我不仅要在这里度过本科四年,还要读完研究生和博士。

也许,于武大而言,在其一百二十多年的栉风沐雨、岁月沧桑中,九年不过是樱花的几次开落、法国梧桐的几岁枯荣,不论世事变幻、白云苍狗,樱顶上的老图书馆始终静静地屹立于此,鉴湖的悠悠绿水也不变似的倒映着日复一日的时光。但在武大的九年,于我而言,却见证着我最好的年华里的荣耀和不甘、努力和放纵,看着我逐渐长大、变得成熟。我在这里读书、生活、交友,我在这里登山、喝酒、呐喊,我在这里曾被晨曦中的樱花瓣透着阳光照在脸上、欣赏过避开白日喧嚣的夜樱独自绽放、甚至见过雪花在空中飘舞而樱花二度盛开,我曾踏雪寻梅、也曾林下温书,曾在雨中校园奔跑、也曾安静地在梅操中看电影,曾呼朋唤友痛饮狂歌、也曾微凉月夜下独行思考……我见到过校门牌坊的破而后立,见到过校内建筑的变化更迭,迎来过一批批的学弟学妹,送走了一届届同学、学长学姐,而今也终于轮到我自己的最终毕业。我不知道在武大的九年赋予了我什么样的品质,也无法想象在一个多月后我将以什么样的心绪和姿态离开。只希望,不论我在什么时候归来,仍是此间少年,仍能够找到20099月的那时的自己和初心,愿不负过往、不畏将来。

负笈珞珈、求学法苑,在九年学习生涯中,在法学院这样一个宽松、优越、奋进的环境中,得遇名师而诲人不倦,何其幸也。记得大二上学期时上经济法课,那时我是班长,孙晋老师是任课老师,具体讲什么内容业已不记得,只为老师博闻强识、侃侃而谈的气度所折服,师生缘分自那时而起。大三又选修了孙老师所开的竞争法,而后顺理成章地请求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然后研究生拜入老师门下继续学习,并攻读博士。从大二至今,已有八个年头,孙老师以深厚的学术素养、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带领我走进法学研究的殿堂,殷殷教诲常绕于耳、严格要求时伴于身,读书、思考、交流、写文未敢懈怠。不仅如此,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老师也不忘耳提面命、言传身教,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德行、有德商的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也是一篇大文章,让我受益良多。记得老师说过:“有些东西父母没有教,我要是不教,可能就没有人教你们了。”老师知我家境清贫,亦通过各种方式给予经济上的支持,鼓励我积极争取各类奖学金,常带我出去改善生活。所谓“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莫过如此吧,师恩深重,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在博士论文选题之时,我抱着点学术追求和初生牛犊的勇气选了这个经济法基础理论和具体制度结合的题目,难度较大。不揣冒昧去和老师请教,孙老师很支持我的选题,也鼓励我沉下心来认真写。在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经历好几个月的痛苦挣扎和艰辛写作,论文基本完成。《礼记·中庸》中言:“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我实没有那个野望和实力追求如此高的境界,只求论文能够道出心中所想,若能稍有益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那将是我之大幸。

博士学习期间,十分感谢教研室各位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教导。冯果教授学识渊博、朴实敦敏,虚怀若谷;宁立志教授学问精深而又颇具家国情怀;卞祥平教授把握问题精准,思路清晰而开阔;熊伟教授严谨认真,儒雅温润如谦谦君子;张荣芳教授思维敏锐,所言常让我深受启发;喻术红教授和蔼可亲,润物无声。诸位老师在博士论文开题和预答辩中所提问题和所给意见,对我文章写作和修改大有裨益,可谓金玉良言。还有教研室的李安安老师、南玉梅老师、叶金育老师、周围老师、班小辉老师、袁康老师给了我诸多帮助和指导,也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我前进。法学院教过课程的诸多老师,江国华老师、林亚刚老师、何其生老师、何荣功老师、林百灵老师、李承亮老师、廖奕老师、伍华军老师、陈金林老师等等老师的传道授业,培养思维、积淀知识,让我受益终身。读博期间,还得到诸多学界前辈提携和帮助,在此深表感激。得益于导师孙晋教授的引荐,有幸多次近距离接触和求教于漆多俊先生门下,先生面容清矍、仙风道骨,所思所想问题之深之广,令人叹服,每每聆听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如是而已。徐士英教授作为竞争法学界前辈贤达,学问功底深厚而又平易近人,屡次在学业上为我指点迷津,与之交流让我有如沐春风之感。还要感谢许光耀教授、李胜利教授、李国海教授、王健教授、陈仿文处长、张学辉律师等人不吝赐教,闪光的思想照亮我的学术之路。、《中南大学学报》苏慧老师、《法律适用》徐一楠老师对文章的认可和所提意见,以及接受拙作发表的其他编辑部老师,你们的认可和建议给予了我最大的鼓励与支持。

一路走来还少不了同学好友的陪伴和鼓励,让我知道前行路上并不孤单。郧阳中学06级高三(20)班、武汉大学法学院09级法四班、武汉大学法学院13级法法一班的同学们,与你们相识并同窗,是我一生珍贵的回忆和财富;现在,你们散落在各地,而每每相见之时,仍一如从前。本科和研究生的室友及好兄弟申俊、张阳成、张秩千、郭俊,一起生活数年,令人难忘;感谢钱坤、王士钊、何鑫、白维飞、杨岭、李靖、刘一民、任栩、柴皓之、孙学仕、黄昌盛、陈小龙、徐文超、陈骏、刘历玮、鲍喜周、朱邦伟、李从武、柴振兴、方炜、石涛江、李思、沈冯骋、牛大桥、肖航、肖阿强、李奇才等同学和兄弟的陪伴;还有李士轩、翁运洲、饶华、申一鸣、朱东海、毛景浓、王智跃、李亚、周希成、周骁、金歆等诸君,共住湖七,也曾借着月光在楼顶喝酒吹牛;李晢昊、李灿、金恒、刘晓琳、熊青荣、仲若茜、董皓月、黄玲、张文碧、陈静、陈志群、袁梦飞、杨丽、李涵、曹萍萍、程秀峰、李守阳、张浩、汪胜、陈凯、孙逊、王倩、姜纤楚、戚文静、李京霖、刘祎、郑卫、李夏青、艾滨滨、王诺、陈宁、索昊林、杨晓玲等硕士同学,一直说要为你们写点东西,结果拖延至今,实在惭愧;博士同窗张成松、段丙华、董维、罗高峰,我们一直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进步。感谢凌珑、张鑫、张午琳、黄子非、杨依天、石小雨、周诗等好友,在读博期间给了我诸多精神上的鼓励。特别鸣谢多次要求出现在致谢中的刘珈利、陈秋月、李晔、李雅俊等队员,能够头发完好的毕业离不开你们的“鼓励”,“队长”也一直都会在。还有本科同学、现在亦在经济法读博的张弋羲,与我相互扶持,知己难求;老乡和好友张筱倜博士,我们一同写博士论文、一起找工作,于我帮助良多。也感谢好友尹相轶,大连的海鲜和美景,你和家人的热情招待,一直让我念念不忘。特别需要感谢孙门的各位兄弟姐妹,早已毕业多年但对我们照顾颇多的夏志敏、翟孟师兄,博士在读的蒋蔚、杨军、安宁、蒋振铎、蓝澜、阿力木江、钟原、袁野,已经毕业的钟瑛嫦、聂诚臣、吕建东、夏红梅、张健、易柔池、王清华、吴孝敬、孙家林、孙凯茜、苗航、冯道桢、欧阳晓宇、肖润、邱亚飞、张泽、陈博文、朱俊超,即将与我一同毕业的徐则林、尹强、袁武、闵鑫、芮昊、祝晓楠、杨光华、房颖超、袁乐、王晶、王馨彬等,还有在读的一年级与二年级的师弟师妹方雅蔚、闫晓梦、闵佳凤、卫才旺、周航、梅傲婷、李娟、李纯青、唐灵唯、,与你们一起学习、共事、奋进,总能让我感受到师门的温暖与浓厚情谊。以上所列,远无法包含在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给予我帮助过的有缘人,但请相信,我的感谢之意并无半点差别。如同有句话所说:“你要记得那些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说想念你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是这些温暖使你成为善良的人。”

来自家人的温暖和无私奉献始终是我坚实的后盾,让我得以安心地在象牙塔中学习。我的童年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对二老的孺慕之情深切又热烈。爷爷一生劳碌而节俭,一力支撑整个家庭。于我们姐弟三个,他严厉而又爱的深沉,用朴素的道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完成了我们最初的人格培育。距今他离开我们已近十年,在弥留之际仍然在操心我即将到来的高考,还在挂念他的小孙子。而我也没来得及见到他最后一面,音容笑貌宛在,午夜梦回犹念,希望不肖孙完成博士学业能稍稍告慰您的在天之灵。幸好奶奶还健在,让我得以有机会能略尽孝心,让您得享天伦。父亲讷于言辞,家中上有老下有三个子女,负担不可谓不重,他却一直无条件尽他所能支持我的学业;尤其是在我纠结是否读博之时,是他让我勿念家中境况,鼓励我读博,让我更深理解“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母亲勤劳朴实,可口的饭菜、无微不至的关怀,构成了家之所以称为港湾的基本要素;每次归家,总是“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我唯有“低头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还有我的姐姐姐夫、兄嫂,对我关爱有加,让我享受到诸多作为小弟的独有幸福;外甥张玉城、侄儿王乐康的出生和成长,亦伴着我的学业生涯。

我的女友瞿颖,与我相识于微末,当然现在我依旧微末,已然相知相恋走过四个年头,等我从硕士读到博士,到现在我博士将要毕业。我们曾在华山之巅见证过最壮丽的日出,也曾在烟雨中走过江南的小桥流水;我们经历过争吵和怀疑的阴霾,都最终用理解与包容将之驱散;我们有阳春白雪式对未来的美好幻想与呓语,也不乏经历柴米油盐式的生活琐屑……你从十堰来到武汉,而后可能又要随我漂泊异地,我不知道如何清楚的表达我对你的感情,只能借用朱生豪在《情书》中的一句话,“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你如同照镜子,你不会看得见你特别好的所在,但你如走进我的心里来时,你一定能知道自己是怎样好法……我们都是世上多余的人,但至少我们对于彼此都是世界最重要的人。”

最后的最后,我想对武大说:

珞珈一程,三生有幸;

余心所善,九死未悔。


20185

                                              于枫园宿舍


都知欢聚最难得,难奈别离多


涉及文章转载、内容推送等事宜请联系

张梁:whujjfgzh@163.com

本期编辑:宁萌  校对:杨世能

审核老师:李安安  叶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