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本科生培养专题报道||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当科学家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科学院因使命而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张杰院士常常表达这样一句话。譬如,彪炳史册的“两弹一星”任务,、17000多名科研人员,占全院2/3;。始建于1958年的怀柔火箭试验基地,如今已经在原址上改建为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她就矗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向慕名而来的访客诉说着这段过往。


2013年7月17日,,,凝聚海内外一流人才,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14年,国科大开始招收本科生,将人才培养的阵地前移。“办好科教融合的国科大,。”张杰说。


2018年,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即将毕业,国科大本科生培养也日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国科大官微将对“科教融合”的本科生培养进行综述报道。


本文字数:2639字

阅读时间:6

◆ ◆ ◆ ◆

高考前,聆听自己的心:

世界那么大,

我要去当科学家

◆ ◆ ◆ ◆

“你会选择什么志愿?” 6月,每个高考生几乎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我要当科学家!”在距离科学最近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你真的可以。


追求科学梦想的你,献身科学事业的你,立志科学报国的你——若初心如此,国科大将与诸君携手,愿共同承载梦想,望一路砥砺前行,成就祖国未来科技领军者。


继承者:脚下的路,科学家走过

国科大代表着国内研究生教育领先水平,培养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约占全国的1/4。截至2017年,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50163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72678名,106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


国科大从2014年才开始培养本科生。不过,国科大对此既无惧色也无疑忧,,同样的坚毅。


当我们要讨论国科大未来要培养怎样的人才时,不妨先谈谈过去。


抬头便望见巍巍长城的国科大雁栖湖校园,曾经是一片无名的荒野。直到六十年前的冬日,这里迎来了一群青春激扬的年轻人,、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甘愿隐姓埋名,于山坳之中铸就国之重器,成就了新中国“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


“两弹一星”精神早已镌刻在历史和人民心上,国科大一草一木所浸濡的情怀也从未流逝。


两弹一星纪念馆


“你们选择了国科大,就是选择了一种价值追求,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担当,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2016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梅峥扬聆听着这样的话语,畅想着自己的大学生涯。可是,和许多年轻的学子一样,在江南与北京、高中与大学转换衔接方面,他遇到了一些不适和困惑。


如何克服这些生活曲折,乃至未来追寻科学路上的艰难险阻?为自己找回内心的坚持和纯粹,梅峥扬也想了很多办法,而最终答案是,在他的努力之下,一个学生社团——以“胸怀鸿鹄之志,传承科院之道”为宗旨的朝阳学社于2017年成立了。


朝阳学社和老科学家张厚英合影


“身在国科大,能真切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情怀,我们唯有学习和传承这种精神,才能不负新时代对我们的期望。”梅峥扬说。由此,朝阳学社学子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型学术圈子,阅读科学家过去的故事,讨论如何践行真正的科学精神。


晨雾氤氲的玉泉路校园里,他们一起读书,用刻苦钻研的努力感染彼此,共同奋进;夕阳落幕,他们一起跑操,锻炼身体即是磨练意志。今天,他们正在沿着前辈走过的路,孜孜以求。因为他们知道,这盏以科学家满腔热血浇筑的明灯,将照亮继承者的心。

 

初心依旧在,两两不相负

2014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许立可能永远忘不了的一个场景,唤醒了他一度沉睡的科学的初心。


当朋友圈在晒惬意的暑假生活时,大三的他正在学业导师课题组里进行科研实践。“博士师兄泡在实验室整整一天,在1mm×1mm的板子上焊接了20个电极。精湛、专注、充实,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许立说。


许立想起了自己是在别人劝说“选一个以后好找工作的大学”时,毅然抱着科学的初心来到国科大的。他想起了过去几年略显消极的大学生活,又想到了未来。


在国科大,,是一种制度性安排。学生与一线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接触先进的科研设备和科研装置,更加近距离感受科研的魅力,激发科研的兴趣。


2014级本科生崔文浩、周阳

在过程工程研究所做暑期实践


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席南华院士说,“国科大社会实践有一个更明确的目的,就是让本科生了解国家,培养爱国情怀。科研实践则要求本科生到科研机构去,了解我国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许立就是在此时唤醒了内心的悸动。“我不是大神和学霸,大学前半段过得甚至有些普通和茫然,可以用一个U字型来形容。”他说,“让我重拾科学初心的,是那个瞬间。我想,以后不管有多少困难和磨练,我都会坚持下去。”


许立在物理所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


国科大党委书记张杰院士指出,国科大本科教育的定位是利用中国科学院雄厚的科研力量,提供独具特色的优质本科教育,致力于培养追求科学梦想、献身科学事业、立志科学报国的未来科技领军和骨干人才。


国科大的初心则是——


我们的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抱负、要有气魄,不要想到的就是“今后的工资是多少,就业的情况怎么样”,关键是看能不能成为所在专业最顶尖的学者、能不能在这方面对国家做出贡献。


我们的学生要注重思考和专业,能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对专业的投入达到入迷的程度,同时要适应大学研究生研究和创新的模式,要逐步走出自己的自学道路,要让学习带上研究的性质。


本科生进行微波布拉格衍射实验


许立即将迎来国科大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典礼,9月又将参加国科大第四十届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不负初心的感觉真好。”他说。


停不下追求的步伐

、时任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在2017届毕业生典礼上说,“大家从这所距离科学最近的学府走进社会,不要追求权力的绝对掌控,不应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你们要拥有的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年轻的本科生。


丁仲礼院士在2017届

毕业生典礼上勉励学子


“佛系少女”2016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张诗语一向过得随性,但在通向科学的路上,她貌似很随性地由化学转向生物,或又将转向心理学的“自由换专业”,其实是一种特别的执着。


“我读高中时观察到一些现象,现在甚至忘了那是什么现象,我当时懵懂地问自己,这是不是科学?直到上学期选修心理学方面的课,老师在台上讲着,我脑海里刹那间就闪亮起来,终于可以告诉自己,‘你找到答案了’。”张诗语说。


回想大二时由化学转为生物,其实是张诗语为定位自己的科学之心所做的铺垫。她所属的2016级本科生中,有129名学生变更了攻读专业,占年级入学人数的32.5%;2014级、2015级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5%、27.8%。


事实上,尊重兴趣转专业,正是国科大本科生培养体系中一个小设计。热爱科学的人,相聚在距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学子发现科学奥秘时的欣喜与兴奋、探索未知时的艰难与困惑,国科大正利用科教融合的平台,,呵护之、教导之。


张诗语不仅仅是心中一振,她很快会听到来自导师的科学建议。在国科大,每人一导师,全程导师制,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业和未来发展。目前,本科生学业导师994人,其中院士60人、“杰青”290人、“千人”24人。


李国杰院士、“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等科学家参加本科毕业答辩


本科阶段是科学长跑的起点。国科大秉承小规模、强化基础、文理交融、促进交叉、因材施教、注重科研、培养精英,探索“科教融合”培养新模式的基本方针,竭力培育今后在科技创新领域能走在最前列的人才。


丁仲礼说,“他们到国科大来,就是想成为科学家的,所以他们这几年也学得很苦。那么我希望,他们继续做科学的梦,并且我希望他们的这个梦想更加远大、理想更加远大。”


“希望大家脚踏实地,不负众望,不畏困厄,永远坚守出发时的理想。等若干年后回过头来再看,你们会发现在国科大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变成自己回忆中最闪光的片段。”张杰寄语青年学子。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果果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ac.cn

文字:王方

图片:杨天鹏、于昌本、崔文浩等

美编:高塬

责任编辑:罗舒予


为当科学家的梦想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