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百日禁酒记】第六十七天:毕业论文,青春葬礼还是青春洗礼?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毕业生尤其如此。


以不同的态度对待毕业论文(设计),其结果几乎是青春洗礼与葬礼的霄壤之别!


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论文答辩过后,合影,酒会,步入社会,以校园为平台的青春从此结束;读了硕博的,最终也是如此。所以,作为大学读书四年仪式感最强的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就有可能出现巨大的差别,有的堪称青春洗礼,勤奋的四年就此升华;有的简直青春葬礼,勤奋或者懒惰的四年在平庸中终结。


先看看葬礼吧。

大约有两类同学,一类是平时非常勤奋、成绩非常优秀的学霸,进入我们的论文小组后,导师最期待的是和这些同学在思想、逻辑、观点方面的交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中个别同学的论文终稿,与其初稿几乎没有区别。其中原因,当然不是其初稿已经完美无缺无可挑剔,而是老师指导水平有限兼学生自我感觉良好,所以稿子没有任何进步。天才除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为时半年,你的论文居然没有丝毫提高的话,恐怕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其实好学霸本来就不怎么依赖老师的。看着原本那么优秀的学子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原地踏步不思进取未能全力以赴,老师真的很心痛。最后,这样没有自我的提高的稿子也许依然远远超过其他同学而获得优秀论文,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平庸,只不过位阶高一些罢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一场华丽丽的青春葬礼。


第二类是本领域的学渣——也许他有艺术体育特长、也许他语言学美学很好、也许他现当代文学很好,可他偏偏选择做古代文学的论文。这样的孩子,原本不会太差,四年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到一所211学校的学生,能差到哪里。只不过,四年种种懒惰荒废,或者缺少基本的学术训练,大四的水平已远远不如高三。但是,这种孩子,如果在老师指导下,好好下功夫,从零开始,半年时间也足以写出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来。遗憾的是,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已经抱着鸵鸟藏沙式的所谓“佛系”心态——其实他们玷污了佛系有木有,敷衍半年,在尴尬的答辩现场完成平庸的自己的青春葬礼。


再看看洗礼。

第一类,曾参式弟子。这些弟子,因为种种原因,到了大四,在本学科领域不开窍,令人发愁,但其最大的优点是人品非常好,勤奋努力。比如,有个孩子,毕业论文选题打算做李白,问他原因,他说就是喜欢李白,具体就没有了;后来他说,,问他什么是悲剧,他答不上来。这样的孩子,愁啊!最初的开题报告、论文初稿,没有思想没有逻辑没有文采,令人怀疑这样的孩子怎么读完四年中文的。但是,这孩子过而能改,勤奋努力,从不懈怠,在老师的打压和鼓励下,硬是完成了一场从学术到心灵的青春洗礼,远远地超越了当初的自己,大家都为他欣喜,点赞。以下是这个孩子的成长记录:


就这样,你看着这个孩子,像女娲手里的泥巴小儿,土土的,丑丑的,经过修炼与洗礼,变变变,美了,帅了,有灵气了,自我实现了。就像孔子门下的曾参,从当初的“愚”,经过努力,终成大器。青春的洗礼,多么美好!


第二类,子贡式弟子。这类孩子,人品好,悟性高,专业基础厚实,稍加点拨就有精进,但也因此会“偷懒”会“狡辩”——有点令人喜欢的“皮”。只要指导老师找到他的七寸,棒喝一下,他便顿悟,乖乖地下功夫修改提高,最终交来锦绣灿烂的好文字。你看看这个小子:



臭小子,会讨巧卖乖!但是文章还真的有明显进步。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另一种青春洗礼——从孩子走向成人了。他自己说:

  • 有人这样形容毕业季:还未佩好剑,转眼便江湖。而我觉得,与其到那时感叹和悔恨,倒不如用四年的时间为自己打磨一柄“好剑”。在以前,我只会羡慕那些优秀的同侪和前辈,而经过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我深切地感觉到什么叫“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平庸和优秀之间,差的并不是能力,而是努力。在此感谢海老师,通过这次毕业论文给我上了大学中最重要的一课,为我的大学生涯画上了一个省略号。问题已指明,后期要看自己的努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铭记教训,努力鞭策自己,在日后的工作中为自己画好句号。


而另一个弟子,情况类似,其论文的致谢辞,与其说是在感谢老师,不如说是描述了自己在毕业论文阶段的成长历程:

  • 写一次论文,像是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信仰者的一生……

  • 不同于其他小伙伴们选题确定之精准,我选题的切入点粗糙了好一阵子。尽管开题报告里提到了对比阮籍与李商隐的诗风、比兴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情感表达上的归趋等等,可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论文题目总归是太宽泛。

  • 感谢海老在论文题目上一针见血地提点,从比兴传统上切入,终于有了一个着陆点。可是着陆之后,又该往哪里走呢?对于行文的方向,我的海马体仿佛失灵了,就像是一个精度不高的GPS系统,直觉告诉它,宝藏就埋在这条丝绸之路的某个草垛里,可是面对一望无垠的荒漠,糙糙的黄沙呼呼地拍打在越发木然的脸上,一筹莫展。交初稿的日子越来越迫近,晕头转向的我只好把自己一路的“拾荒”所得,瓶儿罐儿之类的勉强拢拢,横七竖八地堆成一堆,惶惶上交。

  • 当然,其中也有我自己觉得是“宝贝”的部分,比如对于阮籍生平经历的概括和体悟。惶惶上交后没想到的是,海老反馈速度之快,当下就有数条达到微信语音输入时间上限的消息即刻回复,点出了我的不足之处。

  • 得到海老指点后,心依然很累,但不至于再是那种迷茫的累,重新开始一点一点地修改,一点一点地架构。终于在三月底有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完整的文章结构。再次向老师找寻指导,开始真正打磨自己的论点。一直到提交定稿,都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之前在断章取义、按固有印象盲目定义的过程,经常是在翻阅到相关论文时,才发现自己的论点不堪一击。

  • 感谢这个过程,让自己清楚地意识到无论是在文本理解,还是在理论分析、遣词行文上,积累和努力都不够,必须要进一步学习完善自己;没有嗣宗、义山品性与才气的我,在这个成长的季节,却时有他们的迷茫与感伤。感谢我的导师海滨教授,求学路上能够遇到一位像巨源兄、令狐公一样耐心地给予学生意见和帮助的老师,很知足!


经过这场痛苦而快乐的青春洗礼,连孩子都希望成为阮嗣宗和李义山,那我这当老师的,怎么能不努力向巨源兄、令狐公看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