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文章的(附原文)


作者:常进锋

图文编辑:西十二


老踏编者按:

昨天下午,【老踏科研联盟】六个微信群同时迎来建群以来的重要时刻:我们可爱的群管理,我相识多年的男神——最开始时他叫“顽童”,后来叫“宝儿”和“懒猫儿”,现在叫“常常吹起前进的冲锋号”,是的,就是他,就在昨天,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的社会学版发表了自己的文章!!!哇哦,太厉害了,我当机立断,冒着受凉感冒的风险(现在我已经感冒了……)立刻露出大腿色诱他,让他写一篇心得体会,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推文(字字珠玑啊……),咳咳咳咳咳,感冒真的很难受……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我是叫他小兔崽子的,毕竟他和我一样属兔却比我小整整一轮儿,我是他踏叔;,我就只好他叫兄弟了,我是他踏哥;昨天,就在昨天,当我得知他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文章之后,我就只能叫他男神了,我是他粉丝。而且我感觉他这篇文章很快就会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到那时我就只能叫他常爷了,我是他孙子(咳咳咳咳咳)……

 

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原文标题为:《拙作一篇,榆枋之见,敬请诸位师友批评指正!》

 

此文从2017年5月19日投稿,到2018年4月18日正式刊发,用了整整11个月的时间。无论如何,拙作能够刊发,于我而言,绝对是一件幸运之事。当然也有一些体会可与诸位师友共享。

 

001 选题必须要新颖,思路必须要清晰,问题必须讲透彻。

选题新颖,自不必多言,这几乎是所有期刊、报刊选稿的关键指标。相比于期刊,报刊似乎更注重前沿性研究,更在乎研究的新鲜性,如果您能够用独特的视角解读甚至解决新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那么您的文章将会备受各大报刊青睐。另外,您的文章思路必须要清晰,因为报刊文章的字数一般为1500—3500字之间,类似于大摘要。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字数里,在确保思路清晰的前提下,将所述问题讲透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的建议是:落笔之前必须广泛搜集详读与所述问题相关的主要文献材料,确保思路非常清晰,理论的切入点一定要清楚明了,不可以含糊不清,抓住了理论与现实的衔接之处,才可以把现象或者问题分析透彻,才可以走进编辑老师的视野,才可以让读者接受。

 

002 投稿一定要有耐心,要沉得住气,要学会与编辑老师良性沟通。 

其实我自己是一个急性子(嘿嘿)。作为作者,谁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早日见刊,但我们写文章、发文章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要多体谅各位编辑老师的良苦用心。这篇文章从投稿到正式发表,我与编辑老师大概沟通修改了五次,其实中间也想到过放弃,但是每次看到编辑老师给我回复的密密麻麻的批注,我就觉得我没有放弃的理由,正如编辑老师所言:

 

“文章需要精打细磨,我们多多沟通,慢慢就会适应文章修改的节奏了”。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审稿主要包括两个程序,一是责任编辑审稿,二是主任定稿,其中责任编辑审稿时间较长,但通过了责任编辑的审阅,您的文章就离发表很近了,因为主任的工作就是把握文章的大方向。关于和编辑老师良性沟通,我给大家一个小建议,不要让编辑老师直接感觉到您在催促他抓紧审阅您的文章,您可以逢节假日给编辑老师送去一份节日问候,但不要提文章的事情,其实这种情况下,编辑老师也知道您的意思,但这种方式总比您直接问“我的文章审阅结束了吗?”来的温婉(您觉得呢?)。

 

编辑老师每天的工作任务繁多,所以,我们每一个作者都应该站在编辑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留给编辑老师。

 

希望我的愚见能够对您的科学研究有所助益,当然,我自己也还在探索的路上,所以也期待能够得到诸位师友的提携与帮助。请记住!我是一只“三低”(学历低、职称低、颜值低)的懒猫儿!



附:常进锋老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4月18日社会学版上发表文章的原文,该文在中国社会科学网上同步发布:

 

 

《时空社会学为青年就业研究提供新维度》

 

常进锋

 

时空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逐渐成为解读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视角。时空社会学是从时间和空间,特别是从社会时空的特性与视角出发,运用时空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结构和变迁过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社会时空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社会学研究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既是时空社会学的两个关键概念,也是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分析的两个维度。在现代社会中,时间的历史意味与空间的物理存在正逐渐被忽视,而其符号功能却不断被重视。当时空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时,它们的共变效力体现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大发挥。社会时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个体的实践中,时间和空间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空社会学有两组十分重要的概念,一是个体层次的自我时间和结构层次的制度时间,二是空间位置的固定与位置的变动不居。基于此,时空社会学将工作与闲暇的时间分配、职业角色的空间转换作为其关注与研究的新领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理论视角,而最近流行的善于进行时间分配与职业角色转换的“斜杠青年”也就恰如其分地成为其重点分析对象。

 

在欧美社会,“斜杠青年”主要是经济危机刺激下的产物。青年群体为抵御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安全感,选择奔波于不同职业。这种状况在经济危机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深受青年群体推崇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国社会,“斜杠青年”的出现与经济危机并无直接关联。他们往往拥有一份相对稳定的主业,副业则是其分配业余时间、延伸兴趣与认可自身技能的载体。所以对于中国青年而言,“斜杠”更体现个体选择与自我认同,当然也是增强其“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这些多职业青年的身份通过时空转换得以实现,为从时空社会学维度分析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

 

“斜杠青年”体现社会时间的意义转换。时间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时空社会学更注重对其社会属性的分析,即把社会时间作为核心概念进行研究。时空社会学超越时间本体论层次的先验色彩,将社会时间视为一种主体性经验存在,充分体现了人对社会时间的建构意义。人类的主观性参与时间的意义建构,并未销蚀时间最本质的秩序功能,反而由于时间的社会意义凸显,时间嵌入社会结构转化为建构与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规范功能得以更为灵活的发挥。

 

这种社会时间的秩序化创新成为“斜杠青年”的群体意识表达。在这一过程中,“斜杠青年”也完成了对社会时间原始功能与延伸功能的接续。“斜杠青年”拥有一份稳定的主业,这份主业需要他们服从于行政性的规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这里的时间体现为一种制度化的物理存在,属于早期时空社会学理论家在实证主义视野中的讨论范畴。在主业之外,“斜杠青年”的“斜杠”特征才真正显现出来。他们可以尽最大可能地从自我出发、从兴趣入手,借助互联网完成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时间价值的最大实现。此时的时间不再绝对地受到体制束缚和行政性规则牵制,社会时间的意义特征得以从整体性转为个体性。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增强了个体对社会时间的支配力。社会成员可以结合自身需要灵活分配相对自由时间以外的绝对自由时间,而时间的自由分配不但不会影响社会运行良性发展,反而会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进而推动社会整合、增强社会稳定。

 

“斜杠青年”身份变换也体现了职场空间转换,实现了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的沟通对接。时空社会学不是简单地把空间视为容器或场地,而是把其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既是空间形成的内在动力,也是空间生产的外在产物。空间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职场空间、地理空间、在场空间、缺场空间等多种空间形式,因空间形态多种多样,因此社会成员可以选择属于一种空间或者多种空间,同样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完成角色易位和空间转换。“斜杠青年”是进行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互动的主要群体,也是当下人口社会流动的新特征。现代社会的社会成员不再满足于在单一职场空间中构建社会关系、追求利益和实现价值,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才能,自由地进出不同的职场空间,并将其嵌入到职场空间的社会关系网之中。也就是说,“斜杠青年”在时空同构下的职业角色易位过程中,主动建构着某种可能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在被动接受着某种可能的社会关系,且这种可能的关系能够为“斜杠青年”带来收入、提高社会经济地位。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既为“斜杠青年”职业角色变换压缩了距离、缩短了社会时间,同时也为“斜杠青年”完成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的沟通对接创造了条件。例如,一些“斜杠青年”选择开淘宝店或微商作为自己的副业,而这样的职业除了商品的快递收发之外,主要业务均可在互联网上完成。因此,缺场空间也成为“斜杠青年”产生主业之外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场域。

 

未来,“斜杠青年”队伍将会不断壮大。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们在为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可能额外占据一定数量的工作机会,继而影响其他人的就业。因而规范“斜杠青年”的社会行为应成为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全文完。


作者简介:

 

作者常进锋:硕士,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青年社会学、婚姻家庭社会学、性社会学。近三年在CSSCI、CSSCI扩展、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6篇,。



——END——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分答认证答主。个人微信号laota0707。


长按上图二维码

关注→【老踏科研联盟】←关注

发送→  简历|PPT|科研|巨婴|电子书  ←发送

发送→  国社|老踏|文献|成长  ←发送

~免费资料包奉送~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