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一定要想明白,做不了论文写不好文章就不要读



 

1

 

这句话是导师在弟子群里发的。当时画风是这样的:

 


这两句话发出来之后,原本就很沉寂的微信群更加鸦雀无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导师群一般是没有人说话的,除了导师一个人发信息。我有时候觉得都不说话气氛过于沉闷不好,偶尔接接话,跟导师互动一下,其他人几乎不做声。

 

我同门说,大家都不敢做声,是因为害怕自己说错话,反证了自己是白痴,什么都不懂。


2

 

其实我认为导师说的非常有道理。

 

现在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已经像工业化流水线,主要看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然后才允许参加毕业答辩,否则连参加答辩的资格都没有,更遑论毕业!

 

据我所知,一般学校要求博士答辩之前必须以学校为第一单位发表3篇C刊,这已经很难了(我们学校要求其中必须有1篇A类期刊);更有学校是指定几种期刊,只能发表在那上面,其他期刊都不认。

 

难在哪里呢?

 

1. 竞争很激烈。

 

北京大学顾海良老师曾经在课上讲,如果要求每一个博士生在C刊上发表3篇文章的话,可能会占到这个学科所有刊物发表量的一半以上。但问题是,还有那么多青年教师、教授、博导、大咖也要发文章,他们每年固定会占用很多版面。所以,从数量上来看,注定是每年都有博士生不能按期毕业的。

 

今年3月份,有一位师兄年纪挺大的,这次预答辩的时候还没过。问他多少岁,他说明年就50了……(脑补一下画风)

我问:那你读这个学位干嘛?

他说:6年前考上的。现还在县委办公室工作,快退休了,搞不动,毕不了业就算了。

其实博士读到5、6年不算少见。北大清华校园里还有第7年没毕业的女博士,今年第8年是最后的机会,如果毕不了业只能给个结业证。平常也看她经常去图书馆啊,但是论文写不出来,或者是写出来通不过,就没办法毕业。——8年坐牢一样单调枯燥压抑的日子,想象一下多可怕。

 

2. 要求非常高。

 

老实讲,有很多人的作文水平自从高考达到人生巅峰之后就呈直线下降趋势。现在要求写8000—15000字的专业论文,写出来的那个东西简直惨不忍睹。怎么可能会发表?

 

也有的博士生,本科是一个专业,硕士是另一个专业,博士阶段又换了专业,而且中间还因为工作抛弃专业好几年,现在要想在短短几年之间发表几篇高质量论文,其难度可想而知!且不说隔行如隔山,就是勤奋地没日没夜自学补了课,也很难一下子把水平提高上去。

 

3. 写文章是一门手艺。

 

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以为写文章等于写字。但我们得反思一下:同样是汉字,为什么人家写出来的东西就是看不懂呢?同样是一个事,为什么人家就能条理清晰、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呢?

 

这就充分说明文字工作它首先是一门手艺。如果没有人教,或者没有专门学,确实很难悟到其中的门道的。更何况,现在的学术论文写作首先是给编辑看的,它要求有一定的传播价值,这又有一系列的要求在里面。我们不能说它有套路,但一定有学术规范在里面。——仅就这一点,就需要琢磨一阵子了。

 

3

 

读博和读硕士、读本科是两码事。

 

本科主要是看学分和积点分,学分修够、积点分达到要求,就可以毕业。换言之,平时混日子,考试强行突击,问题不会很大。

 

硕士以学分为主,有的学校要求发一篇核刊(或C刊),导师第一作者即可。实际上是靠导师,因为核刊一般不单独发研究生的论文,只有导师放一作,才给发。

 

博士就主要看论文了,申请毕业之前,必须发够指定的论文。有的导师会明确说:你们不要坏我名声,写个乱七八糟的东西发到不入流的刊物上。我的名字顶多让你挂一次,而且必须经过我同意。

 

话又说回来,很多导师已经多年不写论文了,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业,不会专门教学生如何去发论文,所以,如何发论文还是得靠自己去琢磨。

 

当然也有学校更加注重平时课程等级和中期考核,比如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要求每门课程B以上,中期考核有末位淘汰名额。平时作业繁重,学生经常半夜写到两三点……

 

总而言之,不掉几层皮,确实很难毕业。,有同学便感叹:读博还不如坐牢呢!

 

这话肯定有夸张,但要论起读博的艰辛,却也有相似之处。

 

4

 

最后说两个小故事给大家听:

 

曾有一位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的学生,,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1943年加入驻印远征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转战于缅北热带雨林,吃尽苦头差点送命。解放战争之后,,1950年后赴美求学,以34岁高龄从大学三年级读起,先学新闻,再学历史,12年后,也就是46岁才获博士学位。63岁的时候,才将自己的博士论文发表出来——此人名叫黄仁宇,那篇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的著作叫做《万历十五年》。

 

另有一位湖北人,25岁东渡日本求学,,,后经层层升迁至蒋侍从室机要秘书,并被授予少将军衔。,与蒋不合,被迫提前退休,被监视但允许读书,于是在此期间潜心儒学,十几年后成为与牟宗三、唐君毅同列为“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俨然一代宗师。——此人名叫徐复观。

 

这两个故事同时说明了学术之艰辛。非有惊人的毅力、长久的热情,或者天赐的机缘,不太可能成功。

 

我们的目标是以终为始,在开始之前就知道去哪,达到什么要求,而不是进门之后再慢慢探索,否则必然做很多原地转圈的无用功,甚至半途而废,重新来过。——读博如是、写论文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