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在给导师当牛做马

撰文 | 陈恒一

出品 | 网易浪潮工作室

欢迎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订阅查看

每年3月,不仅是大学生们找工作的黄金期,也是研究生们焦虑爆表的交论文时间。寒窗苦读近20年,能不能拿到那一纸文凭,不仅看研究生们的论文水平过不过关,还得看“老板们”放不放人。


中国高校里,“老板”和研究生关系的矛盾普遍存在。2017年,中国高校研究生对科研训练的满意率仅为68.3%,只有不到六成的学生认为参与的科研项目学术含量高,超过六成的研究生对科研补贴不满意。


我们之前写过一篇《我为什么劝你不要考研》,本文又提供了一个理由,考上研究生后你可能会遇到一个把你当“廉价劳动力”来用的导师,学业可能不一定突飞猛进,鞍前马后伺候人的能力或许一日千丈。

不管你的导师

从1953年开始推行单一导师制至今,全国高校60%以上施行的仍是名义上的单一导师制,只有不到30%的研究生能同时享受两位导师的指导,导师组的占比不到7%。可以说,从欧洲学来的单一导师制占据着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


2001年11月,北京,带着孩子前来报名的大龄考研学生 / 视觉中国


1978年,中国恢复招生研究生开始,仅10708人录取。在那个年代,能考上研究生的算是精英,,华罗庚等,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学者。到了1995年,高校的在读研究生有14.5万,导师则有5.5万,平均一个导师指导2个研究生,勉强能维持“单一导师制”。


好景不长,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师资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1978-1998年20年间,全国高校才招了42.5万研究生,1999-2002年仅用了4年间,研究生数量就超过了58万。2001年到2007年,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又从17万扩大到41万,增长2.4倍,年均增长15.8%。


但导师人数的增速赶不上扩招的速度,2002年全国研究生生师比为4.34:1,2012年这一数字变为5.76:1,相比美国,研究生师生比能做到2:1,甚至1:1。


2006年1月14日,上海,考生在考试结束之后走出考场 / 视觉中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经过问卷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导师人均指导的研究生约为15人,有16.8%的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不少于30人,研究生导师堪比班主任。


尤其在众多文科专业,平日不需要做课题、做实验,导师既不管你读什么书,也不管你有没有基本的学术训练,职能最终简化成了“毕业论文指导者”,跟真正的“单一导师制”相去甚远。


一般每篇硕士论文要4万字左右,博士论文10万字左右,十几个学生的论文加在一起就是60多万字,这么长的篇幅导师可能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一遍目录和总结,一句话就打回去重写。辛辛苦苦写了大半个月、改了大半年的研究生们会甘心吗?


研究生嗷嗷待哺缺导师,但现有的导师遴选制度并没有打算给年轻教师更多机会。按目前的规定,只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高校教师才有资格当研究生导师,导致占高校专职教师的63.3%的青年教师连申请导师的资格都没有。


2007年6月24日,200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校领导为毕业生举行学位授予仪式 / 视觉中国


美国大学的导师遴选制度则相对灵活,只要拿了博士学位,有科研课题即可申请导师资格,招来学生就可以当导师。就算没有博士学位,只要申请者研究能力足够出色,学院会争取特批他为导师。不到30岁就当上了博士生导师的人比比皆是,2007年普渡大学就聘用了27岁的陈勇担任该校电子工程系的导师。


其次,高校在招老师时越来越注重申请者的海外经历,比如清华的法学院、南京大学的新闻学院早已明确公告只招海归,一方面他们比很多高校都更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大学培养的土博士都是什么水平,另一方面想吸引回海归并非易事。


以2011年为例,美国GDP中投入科研领域的经费为4,500亿美元,是中国的四倍,平均一个美国研究员的科研经费是30万美元/年,而中国研究员则只有6万美元/年,面对巨大的经费差额,博士们自然用脚投票。

变态的老板制

导师们不上心的同时,还摇身一变成了研究生的“老板”。这一点对于不用做实验、课题项目比较少的文科生来说或许还不明显,尤其在需要做实验和项目的理工专业,研究生、博士生为导师打工,导师决定着你的薪水,是很常见的现象。


2005年4月18日,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在上课 / 视觉中国


自1952年开始,为了培养工业建设人才,,重点发展理工科。到了1957年理工科专业为215种,文科专业只剩15种。即便1980年之后高校重建文科,截止2012年,全国文科专业197种,理工科专业则有276种,足见理工科依然占据着强势地位。


大力发展理科背后的逻辑依然是苏联式的:理工科实用,更容易产出科研成果。因此在中国,目前80%以上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五类科研项目都由高校负责。


一个科研课题组需要3位教师和10个甚至更多学生合作,“老板制”是最好的选择。


来自北美的“老板制”,其实是一种高效的科研资源分配手段,研究生导师按需雇佣研究生作为作为课题组的员工。一般美国研究生每年的学费在2万美元以上,平均每月的生活费在1800美元左右,导师每年会支付一个研究生约4万美元的工资,足以让他们衣食无忧。


这种高价雇佣的高效在于对研究生的激励,只有出成果,才能帮助老师争取到更多的经费,让课题组继续运转,否则“员工”就会面临失业。


2014年国际护士节,南方医科大护理学院的几位硕士生正在上实验课程 / 视觉中国


在美国,高校课题组产出的科研成果可以申请专利权,收取专利转让费。仅2012年一年,美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产生了超过1200亿美元的专利产品。全美有4所高校,一年内通过专利许可便可获得超过1亿美元的收入。


中国的导师也被称为“老板”,但经过本土化之后,常常就成了真老板。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高校教师的收入普遍低。2013年,年薪在10万元以下的教师占比近一半,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5.9%。2012年芝加哥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对,按购买力计算,中国高校老师的平均工资仅为720美元,全球28个国家大学教师中国排倒数第三。


因此,大学教师想要活得体面,就得拼命揽课题、捞经费。好在中国高校的科研经费分配大权掌握在教授自己手里,多雇当苦力的穷学生,绝对不会变成赔本买卖。


这里主要讲一下高校导师的科研经费的两个来源:“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


所谓“纵向课题”就是由国家出钱,经费要专款专用,其中只有一项劳务费可以支付给帮忙打工的研究生,一般只占到总预算的10%且不能调增,如果参与科研的研究生较多,平分之后每个人拿到的钱很少。


复旦生科院抗衰老基因研究实验室,一位硕士2年级在读的江西籍学生正穿上白大褂,准备为老板(导师)打工,一月约有300到500元的收入 / 视觉中国


根据《知识分子》对1663名研究生的薪资调查,有13.42%的研究生每月的补贴在500元及以下,48.8%的研究生每月补贴为500元-2000元,每月补贴3000元以上的研究生是少数。


其他钱去哪儿了,高校并没有研究经费省计制度,说白了根本没有人管,主要靠教师“自觉”。


2010至2011年,曾任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的宋茂强利用职务便利,以虚列劳务人员名单的方法,私吞了科研专项基金68万元。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发现1377个项目存在违规问题,涉及金额3693.9万元。


另外一种“横向课题”就是教师带着学生给企业做外包,包括转化一些科技成果和商业咨询等,这类项目校方不会参与,一般是按导师和企业签订的合同办事。因此,导师对经费有了更大的自主分配权,学生能拿多少,完全看老师心情。


2012年06月18日,南京一所大学2012届毕业典礼上被授予学位的毕业生 / 视觉中国


华中科技大学电机系的一名博士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采访时称,“导师会象征性地发点钱,有时候一个月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他们费尽了千辛万苦考上了研究生,给导师干活却只能拿到2000元,足见研究生之“廉价”。

不平等的导研关系

“廉价劳动力”只是研究生遭遇不公的冰山一角,导师们的权威还伸向了各个方面。


在我们的高校里,研究生在学校就相当于导师的保姆,导师的日程全部要掌握,陪同学术会议、陪喝酒吃饭这都是享受,订完车票、飞机票,报销还得贴发票,导师的家人、娃有个三长两短,也得鞍前马后伺候着。没办法,导师权力大,你的奖学金评定,学位论文的评审能不能通过,都是他一句话的事。


2004年7月9日,2004届哈工大博士、硕士毕业典礼及学位授衔仪式 / 视觉中国


相反,研究生要是对导师不满意,不仅没有反馈渠道,换导师都很难。决定教师聘期考核的是学院的委员会,,空发一顿牢骚。


实际上,中国高校里被雇佣的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也没有签订任何的合同,没有游戏规则,更没有平等之说。


教师的合同在高校,高校转而委托导师履行指导研究生的义务。而研究生则是付钱购买培养单位这个“超市”里的教育服务,培养单位收了钱,就安排研究生选好的导师,代表其对研究生进行学业指导。


既然如此,导师“放羊”,奉行“你不找我,我不找你”原则,或者把研究生当作给自己赚钱的劳动力,或者让学生替自己干私活,这些行为其实都是违约的表现。


2016年07月17日,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暑假都在做实验 / 视觉中国


即便违约,普通研究生也无处诉苦。我们的高校里最基本的运行原则是行政管理体系,控制着教师的考核,也控制着学生的学业。另一方面,德高望重的导师往往在学院里担任一官半职,行政、学术不分家,谁还记得最底层的学生有什么议价的权利。学生得罪了一个,即可全院闻名,想换个其他导师,都是在给新导师划分无形的对立阵营。


相比之下,美国的导师制则能保障导研关系的相对平等。纽约大学的研究生公会就是其中的典型。2015年,因为不满意工资和补贴,纽大研究生公会要求和学校谈判,很快获得了1200名研究生的支持。学校一开始冷眼相待,不愿理会。在公会的组织下,热血的研究生们行动起来,先是集体占领了学校的Bobst图书馆,在校园里。


校方只得派人跟工会谈判,工会也不怂,边谈判边每天举着“要抗争”的彩色旗在校方的谈判代表面前晃悠。直到最后一天晚上,校方最终同意了新合同,保证研究生每年最低4%的工资涨幅,还提供各种保险补贴和保险经费。


武汉贫困研究生来自安徽一偏远的小村,是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女研究生。多年来,为了供女儿读书,乡亲们已帮了3万多元 / 视觉中国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美国的研究生一年能拿4万美元的补贴,中国的研究生拿的少还要看“老板”心情,美国的研究生有不满可以换导师或者让公会找校方谈判,中国的研究生只能憋着怨气撑到毕业那一天。


中国的研究生们仍将苦下去,因为相比于改善研究生的生存状况,高校可能更热衷于发论文,争取建设“世界一流”的论文工厂。


参考资料:

[1] 周文辉,黄欢,付鸿飞,刘俊起.2017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09):41-47.

[2] 乐江,周光礼.“导师制”与“老板制”——中外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2):117-123.

[3] 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Z].1963.

[4] 王立生.中国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脉络和现状[OL].人民教育出版社网,2012.

[5] 李盛兵. 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56.

[6] 杨东平. 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 D Pratap.The Tutorial System at the Oxford University[J].Kerala University Law Review,1971.

[8] 黄明福,王国玉.新形势下工科研究生与导师的系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8):31-35.

[9] David Patterson. How to Build a Bad Research Center[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4.

[10]  李海生.我国研究生院高校导师队伍现状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9):14-19.

[11] 汪发元.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分析[J].高教学刊,2016(03):4-6.

[12] 延安大学研究生导师岗位考核管理办法(试行) [Z].2014.

[13] .知乎

[14] D.D. GUTTENPLAN. How Much Is a Professor Worth[OL]. The New York Times,2012.

[15] .2012.

[16] 马多思、陈俊宇.博士工——中国博士质量调查[OL].中国新闻周刊

[17] 罗云,李姝蓉.美国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特点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02):88-90.

[18] 陈慧.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5.

[19] 刘怀宇.打破研究生“老板制”培养模式需分散导师权力[OL].界面,2018.

[20] 孙文桢.法治视角下的导研关系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7,33(03):122-128

[21] .2018.

[22] Diamond Naga Siu. GSOC holds work-in, says university not holding up their end of the contract[OL]. Washington Square News,2015.

[23] Daniel Aldana Cohen and Natasha Raheja. Creativity Nets Contract for NYU Grad Workers[OL]. Labornotes,2015.

[24]邓志英.尊重人才从给研究生“涨薪”做起 | 调查.知识分子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元起。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键置顶公众号   从此划船不用桨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