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科大】那一年,在科大做本科毕业论文


第94期

作者 | 陈颖8714
责任编辑 | 张红818、姚明德1806研


【编者按】我当年的本科毕业论文也是手写的,但远没有陈颖同学的工整漂亮水平高,今天读起来是肯定要脸红的。陈颖不光数理化学的好,科研认真,还有超常的美术天才。她曾撰文回顾自己几十年在艺术上的追求(请看【人文科大】艺术是一盏明灯 - 忆成都石室中学潘后富老师),难怪论文里的插图画得这么漂亮!文中提到的开发LB膜计算机软件的二师兄便是上星期 【瀚海数据说】49岁的程序员 一文的作者。师兄师妹喜结良缘也是科大的一段佳话。


本文转自作者的公众号“爱倒腾的程序员”  (WeChat ID: taosdata)



今年春节,大学老师从实验室把我二十多年前手写的毕业论文带到北京。翻看23年前手写的本科论文,非常感慨,在科大做毕业论文的那段经历是难忘的。


1987年我考入中国科大12系(应用化学系),后来又进入新分出的14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习。科大当时还是五年制,前三年学习各科基础,第四年选择专业并开始专业课学习,第五年“进实验室”跟老师一起做试验做课题,同时准备毕业论文和答辩。我选择了高分子物理专业,本科最后一年进入何平笙和李春娥老师的LB膜实验室。


在科大,本科生论文是以研究和新发现为目标来做的,而要做到这点,需要不同专业的老师还有研究生的一起合作。我论文所做的聚酰亚胺LB膜是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热门科学,将聚合物直接沉积在固体基片上使无规聚合物呈现有序结构。我的论文在三位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何平笙老师指导我理论部分,张保忠老师指导我有机物合成部分,而李春娥老师指导我聚合物拉膜实验。论文同时还得到实验室汪永忠老师和两位研究生的帮助,其中一位是90级研究生周悦,我们称大师兄,大师兄和我们一起进行LB膜 的探讨,还有一位是91级天体物理中心研究生陶建辉,我们称二师兄,二师兄跟他的同学周慧琳一起开发了LB膜自动控制和计算机软件控制部分,随着实验进行,电路控制板进行了改进和优化,软件以及图表打印部分也更新了好几次。


科大有一年的论文时间让学生经历比较完整的科研发现过程,从中得到各种训练。我在进入实验室后的头一两个月是查阅资料,跟老师还有师兄讨论,期间还跟大师兄去了一趟东南大学进行课题项目调研,从上海化学试剂厂买回做实验的药品。试验所需的聚酰胺酸和叔胺是查阅CA的文献自己合成的。LB膜仪器的调试、控制、计算机软件还有数据处理都是跟实验室师兄一起合作完成。样品检测用到当时学校拥有的最好的国家结构中心的红外光谱、X光衍射、核磁共振。规范化的严谨的论文叙述和论文答辩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培养了好的习惯和作风。


科大老师对学生亦师亦友,课堂上是师生,课堂下是朋友,实验室里是研究伙伴,给予学生极大的信任和自由。LB膜实验室在化学楼有三个房间:做有机合成的519实验室,课题讨论和准备设备的502实验室,计算机控制的LB膜504实验室。我有三个实验室的钥匙,随时可以去实验室进行讨论、查阅资料和做实验。出差、调研以及各种测试所需要的额外花销都是从老师的课题费里划出,我记得拿着老师的指标本去结构中心做过N多次测试,为了试验顺利进行和得到好的结果,老师在这些方面从不吝惜。

做实验的一丝不苟和坚持决定了最后的结果。从东南大学调研回学校后,我在519实验室跟烧杯烧瓶回流瓶还有通风橱打了几个星期交道,袜子被浓硫酸烧了几个洞,好几次失败后,终于把拉膜所需的聚酰胺酸和叔胺合成出来,萃取干燥提纯后在低温下保存。下一步就是在504实验室进行拉膜试验。做LB膜的房间需要保持恒温、无尘、无扰动。准备工作就是一个繁琐的过程,玻璃基片需要在碱液和铬酸溶液各自里浸泡一天,丝线需要在丙酮里泡一天然后浸泡在石油醚中,拉膜槽也是酸洗碱洗还要随时防尘。为了能将多层聚酰亚胺整齐排列在基片上,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一次次的周而复始,一直到第二年的5月初才找到接近理想的拉膜条件,那时离答辩已经不到一个月了。我大部分时间泡在了实验室里,日夜监控试验进程。论文最后部分能够说明问题的数据和结果基本都是最后一个月做出来的。

认真写好一篇论文既是对自己大半年努力的总结,也是为将来同学继续研究做参考。70多页的论文并不是最后一气呵成,我有一边查文献一边做实验一边做记录的习惯,所以许多综述和理论叙述部分在最后数据出来之前就基本整理好了。当时已经有打字的软件,但是化学式和插图很难用电脑绘制,所以除了试验测试结果图表和数据之外,全部手写绘制。从小喜欢画画,手绘论文插图倒也乐在其中。马德柱老师还对我的论文初稿做了仔细的审阅,这也为最后的论文避免了纰漏。论文虽然是手写的,但由于当时的用心,在20多年后的今天读起来还不至于脸红。


毕业以后没有继续高分子物理的研究,许多具体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但是在科大培养的学习习惯、研究精神以及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却是受益终身的。很怀念在实验室的日子,很留念在科大学习的时光。


陈颖

2015年5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陈颍,毕业于成都石室中学,198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学习高分子物理,后赴美国留学。在芝加哥Motorola做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十多年后,2011年起定居北京。自幼喜爱美术,闲暇之余,爱逛画展,爱翻画册,翻译艺术史,还不时画上几笔。

推荐阅读


【人文科大】艺术是一盏明灯 - 忆成都石室中学潘后富老师

【瀚海数据说】49岁的程序员

【情系科大】难忘的课堂

【情系科大】裤子大的子弹面

【人文科大】穿行在祖父的柏林和莱顿


欢迎点赞、留言、打赏、投稿、和分享转发! 欢迎向我们推荐校友原创文章和主题分享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