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响】发表“前交通动脉瘤成因研究”,高不郎教授揭秘投稿《Stroke》评审细节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内容公众号

栏目寄语

中国脑血管病医师在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优秀学术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而许多尚不为国内同行所知。卒中视界的“中国影响”栏目,希望通过访谈形式深度报道国内学者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在国内学界广泛宣传,促进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同时邀请作者分享研究思路和经验,促进更多的高水平中国学术成果发表。


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副主任、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科研中心主任高不郎教授,在《STROKE》杂志发表“前交通动脉瘤成因研究”。

Q

首先祝贺高不郎教授的成果在STROKE杂志发表。请您介绍一下这个研究的缘由和背景。

高不郎:既往研究表明,增大的血流动力学应力引起的动脉管壁炎性反应和动脉局部管壁破坏降解是动脉瘤形成的机制,但是人们不了解引起血流动力学应力增大的因素。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脑动脉分叉顶角越大,分叉顶端的血流动力学应力相应越大;当借助支架缩小动脉分叉顶角后,动脉分叉顶端的应力显著减小。因此我们推测动脉分叉几何形态学(包括分叉顶角、动脉直径)、血流动力学应力与动脉瘤形成间存在相关性。因此,本研究着重考察了动脉瘤的形成和分叉形态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这个课题是我们研究脑动脉瘤发病机制这个大课题中的一部分,我们将来会进一步揭示脑动脉瘤发病的真正原因,为临床脑动脉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并为研究其他部位动脉瘤的发病机制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Q

您能否简要介绍下,这次研究的主要结论有哪几个?

高不本文有以下几个主要结果(详见本公众号同期文章)

a. 大脑前动脉(ACA)分叉顶角(Acom/A2)的角度和患者年龄、分支血管直径具有显著相关性

b. 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的大小和大脑前动脉分叉处动脉的直径具有显著相关性

c. 动脉瘤瘤颈大小和ACA分叉直径、动脉瘤大小具有显著相关性

d. 前交通动脉瘤多偏向于与主干血管(大脑前动脉A1段)形成小角度的分支血管、血管直径较小的分支血管及处于主导作用的大脑前动脉


图1. 前交通动脉瘤的偏向。A,前交通动脉瘤主要偏向于与主干血管形成小角度的分支血管;B,前交通动脉瘤主要偏向于管径较小的分支血管;C,前交通动脉瘤主要偏向于处于主导作用的大脑前动脉。*P<0.05和***P<0.001代表差异显著。


e. 有前交通动脉瘤的ACA分叉顶角显著大于无瘤分叉


图2. 有前交通动脉瘤的大脑前动脉的分叉顶角(Acom/A2)显著大于无瘤分叉角度(A),Acom/A1、A1/A2角度显著小于无瘤分叉。C:正常对照;N:ACA分叉之外的其他分叉存在动脉瘤;Y:有前交通动脉瘤的ACA分叉。**P<0.01和***P<0.001代表差异显著。Acom是指前交通动脉。

Q

第一手的评审意见和您的修改策略对我们发表高水平文章是很好的学习,能介绍一下本文的发表历程和编辑意见么?

2017.8.19

论文投稿


2017.9.13

修改意见返回

审稿人1:

1.研究中的病人是如何选择的?文章所用的三维影像学资料是指MRA, CTA, 还是DSA? 
2.研究中所涉及的无瘤正常患者是由于什么病理指征进行的DSA检查呢?
3.文章中所用到的影像学图片是2D还是3D成像的图片?如果是2D成像,如何解释血管的垂直变形问题?
4.作者如何判断具有两个子囊和形态复杂动脉瘤的偏向问题?作者根据动脉瘤的哪个部位判断其偏向?特别是宽瘤颈的动脉瘤。
5. 不同分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匹配吗?:
6、动脉瘤形成和ACA分叉顶角(ACom/A2 angle)增大二者的因果关系要进行讨论。

审稿人2:
1.作者需要阐述如何募集的这665个患者,募集时间,患者的病例指征是什么?什么样的三维影像学资料被剔除?
2、文章中涉及到的统计学方法为T检验和一元线性回归。考虑到多种潜在的干扰因素可能与被解释变量存在相关性,因此多元线性回归应该是更适用于本研究的统计方法。

3. 请阐述本研究的创新点,本研究对临床医生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哪些可借鉴的临床意义?

2017.11.25

修改意见返回


2017.12.1

二次修改意见返回


2017.12.6

修改返回(二次,小修)

修改策略:

尊重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逐条修改、详细回答,专业问题(如统计学问题)请专业人士参与解答。引用相关文献用于证明自己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具有可行性。对于首次提出的研究方法,要详细阐述,图文并茂。


2017.12.7

接受

投稿经验:

收集的临床病例数越多,越能接近事实真相,也更得审稿人的青睐。对于收集的病例,也要进行严格筛选,不合格的坚决剔除,留用的病例要详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病理指征,家族史,基础病等基本信息。文章要深刻讨论研究对于临床防治疾病的意义。


Q

能在《Stroke》杂志发表论著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写作和投稿方面您还有哪些经验分享?

高不要想在高分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素质:熟悉英文SCI论文的写作格式、方式,明确科研的基本技能,懂得科研方法,懂得临床研究的内容、方式,相应的临床研究需要使用相应的恰当的英语语言来加以表达,英语语言必须熟练达到高级水平,英文论文中必须具有图表等格式来加强论文的表达。


以上这些是发表高分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有很好的创意。当然,重要的研究不仅仅靠脑子瞬间的灵感爆发,而要靠多年来的经验积累。


就拿本研究来说,这个研究是我们在研究脑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一小部分,并不是拍脑门的瞬间灵感爆发。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有说先天的,有说后天的。


我们的研究显示,脑动脉瘤的发病是后天获得性的,我们就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从方方面面来阐述脑动脉瘤发病的具体机制。从我(高不郎)自美国归国以来,我们团队的几位同事包括张学敬博士都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进行研究,也从没有因为工资低等原因而放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本人敬佩。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出一番成绩,正如诸葛亮所说的: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我们对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研究目前已经进行了大半,还有非常重要的论文等待发表,发表在STROKE杂志上只能说是小case,我们下一篇或几篇的论文要往更重要的杂志上发表。这些就不仅仅是懂得论文写作技巧所能做得到的,是靠多年来的勤奋刻苦的奋斗和经验积累。


张学敬博士是一个非常稳重、敬业的同事,这一篇文章已经发表在STROKE上了,刚刚有一篇张学敬写的也被STROKE杂志要求修回。我们还有几个小文章也打算投到STROKE上,这是我们的系列研究。正如我说的,这些仅仅是小文章,是我们大课题中的一部分。还有很重要的东西需要研究,包括动物实验研究。我(高不郎)本人对SCI论文的写作具有很好的研究和很深的体会,并在丁香园网站上发表过如何写作SCI论文的经验谈,感兴趣的同事可以登录http://i.dxy.cn/profile/browngao读读。

Q

这一项该研究对今后临床工作的启示和意义有哪些?

高不该研究提示,脑动脉分叉顶角角度越大,越容易发生动脉瘤。在临床上,针对脑动脉瘤,特别是瘤颈大的动脉瘤,采取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治疗方式,不仅可以诱发瘤内血栓而闭塞动脉瘤,而且支架由于其自身的弹性回复会进一步缩小动脉分叉顶角的角度,从而降低动脉分叉顶端的血流动力学应力,降低动脉瘤复发的几率、提高动脉瘤治愈率、降低反复治疗的费用。本研究提示,借助支架缩小动脉分叉顶角角度是临床防治动脉瘤的关键。


简介

高不郎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副主任,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科研中心主任、教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主任,河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入选专家,长期从事动脉瘤发病机制研究、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百人计划等项目。 



感谢高不教授的精彩介绍和分享,祝他在今后取得更大的学术成果,卒中视界也将持续关注!


【中国影响】 让中国医生的国际成果回归中国,让更多中国医生影响世界。如您有独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想和同道分享(高影响因子SCI文章尤佳,也欢迎具有高学术价值的其他原创内容)。请发送论文或简介至:strokesj@163.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