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二)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佳文

分享

新闻生产社会学视角下的田野观察和案例分析

——从博士论文《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谈起




作者    张志安


 【本文提要】文章指出,运用田野查方法来研究新闻媒体,建立“问题意识”是关键的逻辑起点,而选择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之间必然紧密勾连。在田野观察时,要有效把握好“主位”和“客位”的关系,既进入田野获得在场的真切感受,又在研究中保持对田野的批判观察和独立反思。最后,本文从重新定义“新闻”、探寻新的研究问题、聚焦“新行动者”、强化政经路径四个方面,针对后续中国媒体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给出建议。

【关键词】新闻生产 田野观察 问题意识 案例研究

研究对象与问题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1“一般来说,研究层次大体可以区分为描述、解释、应用和追问四个层次。描述,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要呈现研究对象的诸多特征;解释,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要辨析现象背后的影响变量和复杂机制;应用,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要落脚于可操作的措施,有启发的建议;追问,解决的是‘又怎样’的问题,即研究的终极意义和人文关怀。一项好的研究,应该着力于“为什么”,能够在想笑描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阐释,从中把握本质、找到规律。”

2“问题意识大体包括这些要素:其一,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对象,既能够拿到鲜活的一手资料,还能在理论创新上有所突破;其二,高度契合且具有解释力的概念,能够‘概念化’研究对象,并直接体现出理论视角和研究旨趣;其三,超越现象描述、追求阐释深度,能够在复杂现实的论证基础上提炼出规律、找出关键变量或揭示出深层机制,在认识现实和解释现实的层面上有所贡献。”

(补充资料:作者博士毕业论文最终选题为《编辑部视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大体研究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南方都市报》作为个案,考察其创办以来十年间的发展路径以及新闻生产的动态过程,从编辑部组织的视角来研究社会控制因素与媒介机构新闻生产的互动关系。前期作者的论文题目曾拟定为《新闻生产与报业组织管理一一以编辑部为视角的研究》,研究对象为《新闻晨报》,研究问题初步确定为“如何寻求报业组织的价值目标与员工价值目标的一致性,从而达到上下一致(即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最大程度的协调)、上下同心,以提升报业组织内部管理的绩效”。)

3“研究前者,其意义落脚于提高编辑部组织的生产绩效;研究后者,其意义归结为对转型社会中编辑部生产机制的复杂呈现。”“研究视角也完全从媒介经济学转移到新闻社会学”。

“其次,探讨《新闻晨报》如何提高其生产绩效,研究层次停留于‘是什么’和‘怎么办’;探讨《南方都市报》新闻生产和社会控制之间的互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阐释编辑部作为一个新闻场域,其与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勾连,研究层次则上升到

‘为什么’层面,因此更加具有理论上追求神话的可能。并且,《南方都市报》所体现的传媒共性,涵盖了从生产品质新闻到助推社会进步的角色担,研究这个案例可以在人文关怀上更好地回应‘又怎样’的问题”

“再次,没接经营视角的研究,很难有新的理论开掘空间,在媒介经济学领域所能做出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而新闻生产社会学的理论路径,彼时在中国新闻学术界还相当陌生。”

4“采用人类学的方法,进入到媒体组织内部进行考察,研究其新闻生产和社会变迁的关系,无论是方法运用还是问题意识,都具有一定的‘拓荒’意义。”

5“正如我在研究内容中所交代的:‘本文需要考察和展示社会控制因素和新闻生产在编辑部层面上的互动关系,考察编辑部组织内外部的各种控制因素是如何体现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的,又是如何体现在个体、群体和编辑部组织的牵制和互动中的’。”

6“好的研究,其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之间必然紧密勾连。什么样特点的研究对象,往往决定其研究问题的方向;而研究问题的寻求,必然建立在研究对象的特定价值上。因此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内在逻辑似乎高度契合,紧密不可分的。”

(补充资料:《中国青年报》既有机关报的属性,又有大众化报纸的风格,研究这份报纸便很难跳开这种混合型组织文化的历史根源和影响因素。)

田野观察的主位和客位意识

7对于田野调查经历,作者的三点感触:“其一,实习和研究的角色。”“对编辑部的田野观察来说,解决好‘入场’角色的正当性非常重要,这种正当辛不仅是获得许可,更应该是获得信任,而信任建立的关键是沟通过程中的价值默契和对学术伦理的自觉遵循。”

“其二,观察和访谈的权重。”“观察更能捕捉行动者的行为逻辑,而访谈侧重挖掘行动者的观念意识,两者权重的处理关键还是在于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比较好的方式是围绕一个具体问题,通过运用互补的研究方法,拿到基本数据、高清关机事实、沥青完整过程,并兼顾实践和观念层面的多重互动。”

(补充材料:观察的对象可以是人、空间、也可以是过程和焦点事件。出于调研效率和收集数据的需要,还是给更多的选择了文本分析、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其三,主位和客位的关系。”“主位研究强调尽可能以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文化,要求研究者深入观察,尽量像研究对象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客位研究更多以文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思考,运用比较和历史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注重跳出来运用学理、学术和学者视角进行分析。”“主位和客位意识,要求研究者进入田野获得在场的真切感受,同时又在研究中保持对田野的批判观察和独立反思。”

8田野调查中作者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一,“要避免因为过于热爱而有失客观。”二,“要注意因身处当下而无法看清……好的研究,如果能够搁置一段时间,让研究者有机会在更长的历史时空中去回望自己的研究,也许能够获得更加精准的判断……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当下做结论时更加审慎一些,强化结论的不确定性。”三,“要避免因为缺乏自反意识而阻碍深度追问……如果能够做到持续的‘三省吾身’,田野观察的入场和旁观关系就能更好地得以解决,其研究阐释和理论探寻也会更加深入。”

媒介案例研究的主要经验

9作者关注的关于新闻生产的博士论文,主要聚焦两个层面的研究:“意识宣传逻辑、专业逻辑和市场逻辑在媒体场域中的互动,以及在特定案例中的实践特征;二是以某个媒体为案例,考察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这个重要的变量对新闻生产过程、机制和逻辑的影响。”

10“针对‘个案研究’达成的几条共识性经验,具体包括:1.方法和理论的搭配、方法可行;2.是否一定要个案研究、是否鲜活;3.清晰定义个案、厘定时空边界;4.多角度切入、数据之间有机整合;5.市政材料有说服力;6.有外部效度,代表性和普适性;7.可推广至政策层面,有社会意义;8符合社会学术伦理;9.个案讲述有趣、有内在逻辑。”

11“有案例的好处是观点论证有依托、有证据,厚重描述的材料很充分、很鲜活,透过案例来提炼的理论有支撑、有说服力,此为案例研究的‘信心’。”

“阐释时有所抽离或理论上有所拔高,找到更加具有普适性的理论观点,即超越特殊性、找到普遍性,这是案例研究的‘雄心’。”

笔者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12“重新定义‘新闻’。新闻不再是组织化、机构化的产物,而是社会化和机构化的共同业态……如何立足网络化关系社会的全新语境,在重新定义‘新闻’的新观念和新思维中去研究‘新闻生产’。”

13“探索新的研究问题……产痛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聚焦的还是新闻组织的中观层面,而今天的新闻组织已经日益透明化、开放化,乃至由于新闻生产的社会化而日益边界化。”

(补充资料:新的研究问题的努力方向。专业化的生产和社会化生产,会怎样互动并形成新的关系格局?以自媒体为代表的非机构化新闻生产,讲怎样重新定义新闻专业注意的边界和意涵?技术为受众赋权、去中心化的话语权变革、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将如何重构新的新闻生态?VR、AR等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会如何重构我们对真实世界的叙述和构建,有奖如何影响媒体公共性的角色担当?身处信息世界、心理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多重空间中,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将怎样变迁?)

14“强化政经路径……传统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尽管也会观照社会和媒体以及编辑部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张力特征,但由于总体视角停留在编辑部组织内部,很容易失之微观、尤其缺乏对宏观的政治经济逻辑的深度阐释。而当下中国,由于权力逻辑的充分渗透和无所不在,研究特定媒体及其背后的政经力量,更多采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或可有更大的理论想象……笔者以为,置身于中国场域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如某能够贡献出可以与国际对话的全球性、原创性理论成果,很可能就出自于对这些新型互联网巨头时案例研中。”

15“聚焦‘新行动者’……我认为更值得研究的是商业网站、机构媒体和自媒体这三类新闻生产的‘新行动者’。”

(补充资料:传统媒体中,尚未被充分挖掘的重要案何还有:《中国青年报》这个特殊案例既具有历史维度、更具有组织特质,是值得开掘的研究案例;会新京报》这种主流市场化都市报的融合转型、专亚逻辑,如同曾经的《南方都市报》一样值得研究:《南方周末》在新的社会控制逻辑中,如何建立新的专业主义、宣传主义的混合文化,值得跟踪关注。

商业网站中,新浪腾讯和网易都值得研究,比如在原创新闻采访权缺失的限制下,他们如何打擦边球、怎样进行边缘突破,、集中化而遭遇掣肘二再比如,在商业主义和资本控制主导的企业文化中,专业主义文化是否可以生长或如何生长起来,其又如何与宣传主义、商业主义文化进行互动和调适。

机构媒体中,重点可研究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前者数量规模大概在20万左右、后者数量规模约10万,,那么其作为新型生产组织的内在文化和行动逻辑是如何展开的,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显得非常空白,值得研究者运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田野观察;

自媒体方面,则可以重点从一些公益、科技、时尚等垂直领域的微信公众号切入,考察他们如何重新定义“工作边界”怎样建构和重塑着新的专业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