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娃录丨厉害了!复旦“跑步学霸”斩获全球最难申请奖学金 秘诀在哪里?

o 如何订阅我们?

o 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第一教育”

-------------✄-----------


罗德奖学金被称为“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每年申请者超过1.2万名,但最终只有83人能够脱颖而出,录取率仅有0.7%,因此罗德奖学金被称为“本科生的诺贝尔奖”,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之一。


今年,在刚过去的终选周末(11月25-28日)中,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四本科生江熹霖成为2016年度最新的四位中国罗德学者之一。


为什么是他?


对于很多人来说,江熹霖简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一系列成绩:


上海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甲组1500米冠军;上海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甲组4*400米冠军;第十四届上海市运动会男子甲组1500m铜牌(高校组)……江熹霖也因此被称为“跑步学霸”。


早在两年前,在复旦大学2013—2014学年奖学金颁奖礼上,记者曾对获得年度国家奖学金的江熹霖进行了采访。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做到学习、运动、工作“三不耽误”的。



江熹霖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本科生

绩点3.91,名列年级第一,两获国家奖学金

上海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1500米金牌

复旦大学思源计划学生

结合生物学与统计学,致力于研发高效率的诊断统计学工具

新加坡国立大学ECE专业Thomas Yeo课题组研究经历

纽约大学全额资助,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Heeger 的实验室,计算神经生物学研究

美国参与亚裔青年会议,讨论亚裔的生存空间


谈长跑和学习:
坚持下去,突破了,就是幸福时刻


2013年9月入学,江熹霖开始了大学里第一次体育长跑测试。不到五分钟,他轻松地完成了4圈、1600米的距离,一如既往地遥遥领先。这次看似普通的测试完全改变了江熹霖的大学生活。



体育课跑出好成绩之后,江熹霖被通知到体育场进行测试。随后,体教部老师给了他一套复旦的校队队服。10月26日,进入大学不到2个月,江熹霖就代表复旦大学参加了上海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在那场锦标赛上,江熹霖获得了男子1500米的甲组第一名,同时,在4*400米接力比赛中,他还为复旦大学夺下了上海市锦标赛唯一一块集体项目金牌。


成绩的背后是江熹霖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大一的上海市运动会结束后,江熹霖坚持长跑训练直到学期末。每天一个1万米,是江熹霖的训练节奏。


大一暑假,他担任了复旦大学思源计划暑期云南永平一中支教项目的负责人,同时,还积极备战2014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


出发前,他每天5点半起床,晨训结束后,上课到12点15分,随便吃两口饭就赶校车到江湾校区实验室学习,傍晚回到本部田径场训练,晚上筹划支教、阅读文献到深夜。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之后,江熹霖踏上了前往云南的征程。


为了保持状态,即便是在高原上,江熹霖每天还是保持着10公里左右的训练量。高原的阳光晒得他浑身发红,缺氧的环境一次次挑战着他的极限,但他还是坚持着。


除了练长跑,江熹霖还是大一时的班长、还有校团委的工作要兼顾,高强度的训练加上理科课程高强度的作业量,让很多人都奇怪他如何撑得下来;更让人吃惊的是,大一期中考试,在不少人发憷的高数上,他拿了100分;平均绩点高达3.95(满分为4分)……


对此,江熹霖有两个诀窍。第一,学习时集中精力,关掉手机。他说:“这样心无旁骛,可以完全投入。”几乎每天跑完步调整后,他都会立刻去图书馆,待到深夜,成为那里有名的“钉子户”。第二,专业知识必须搞懂。就这样,大一时许多同学畏之如虎的高数考试,他直接拿了个100分。


在他看来,通过长跑训练磨练出的毅力是可以一直支持着他继续努力,在压力下始终保持着旺盛精力的。训练任务从未压垮过江熹霖,相反,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之后,让他对于崭新的挑战更加有信心。


“跑长跑的人会明白,只有在全程每一米都持续地努力,才可以创造好的成绩。”江熹霖说,这份意志力促使他坚持每一天都持续地努力,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完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不管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长跑者,跑步时都会有个极限。可如果坚持下去,突破了,就是幸福时刻。” 江熹霖说,这是长跑给他的最大启迪。





看到这儿,或许很多人觉得江熹霖和人们印象中的大多数“学霸”一样,学习、运动、活动样样不落,每样还都能做得那么好。


其实,江熹霖曾透露,在个人科研道路选择上,他也曾挣扎犹豫过。进入实验室几个月后,他发现所做的工作同自己理想中的生物科研相差甚远,于是退出实验室开始重寻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思考之后,他又重新找到科研兴趣所在,也明确了努力研究的意义。


从下面这段自述中,我们不难看到江熹霖的真实一面。令人羡慕的高分高能之外,他对于未来的规划和抉择的心路历程,更值得人们思考。


谈科研:
关于科研选择,我也挣扎过


大二,我进入了生科院的遗传学实验室。最开始的兴奋消退之后,我开始发现自己的时间被做实验的等待撕裂(这对习惯用大块时间思考的我是个灾难),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一直痴迷的生物系统,与我的工作似乎毫无关联。


我们每天的主要时间花费在对生物样品的处理上,科研的中心是那几个特殊的分子,和我希望做的医学相关内容也没有关系。但由于担心自己只是因为没有入门所以才不喜欢,我还是决定坚持下去。


一次奖学金颁奖仪式之后,周围的人开始认为我理所应当花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然后本科期间发表几篇文章,打造一个所有学校都不愿意拒绝的简历,再顺理成章的做博士研究……可能骨子里一如既往的叛逆吧,我反而开始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做科研。


为什么成绩好的理科生一定要及早开始在实验室学习?我的知识储备,对生物问题的理解真的够吗?在一无所知的时候选择的课题方向一定要坚持下去吗?我终于冷静地开始看待自己做科研的目的:无非是不想让他人觉得自己因困难而放弃,无非是希望本科尽早发表文章来赢得好的PhD offer。这和我最初想要解决疾病问题的初衷相差太远,我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经被别人的看法弄得一团糟。我决定放弃,重新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


没有花很多时间在实验室的时间里,我开始尝试各种新事情:在神农架大山里跟着老师采植物,重新体会到宏观生物学的魅力;前往美国参与亚裔青年会议(APAPA annual summit),;在广州深圳参访企业,重新认识中国力量;在波士顿参与学术竞赛,体会同龄的生物学工作者的科研热情。



在神农架野外实习


这一次次的活动中,我开始重新发现:科技依旧是唯一能够让我热血沸腾的。广州深圳每一家企业对于科技的重视,在硅谷Pericom手捧硅片时的心跳加速,在科研竞赛中为了一个实验细节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些都一再告诉我,这辈子依旧是科学技术的人。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之前选择的鲁莽,我明白自己需要做自己最有兴趣的事。


像之前一样,生物系统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我希望能够做一些和系统生物学相关的工作(其实就是计算生物学)。但我发现,大二以来的课程中,似乎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对于我这个方面的研究有帮助。怎么办?从头学吧。我不再渴求做得面面俱到,而决定只专心把这这一件事做好。


复旦大学有数据科学的第二专业,但这意味着我将不会把这些成绩放在我正式的成绩单上,但我决定直接作为专业课进行选择,用自己保持成绩的动力来逼自己努力学数学及计算机知识。


从此之后,我的课表的一大半都是MA,DATA,CS开头的课程,超过修读计划30余学分,我开始一点点补充自己的知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时直接按照统计系培养方案修读。与此同时,我进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ECE专业Thomas Yeo课题组工作学习。这个课题组几乎是新加坡最高产的课题组之一,在整个课题组有点工作狂的氛围中,我不断学习各种实用的统计学方法,使用各种编程语言,从最初为博士生打下手检查图像开始,到最后能够独立推到应有较为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


记得非常清楚,在4月末的一天,我突然感觉眼前的数学文献不再模糊,和生物学的关系也变得清晰。从我最开始接触“quantative skills”到这一刻一共是8个月的时间,我重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潜能。


相关阅读


同时成为2016年度中国罗德学者的还有他们:


.

陈昱璇: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黑土麦田公益2016届乡村创客。她曾在西班牙、意大利、韩国、孟加拉等国家有学习交流经历,并曾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在卡塔尔和利比里亚开展教育创新项目,。目前,陈昱璇通过黑土麦田项目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开展精准扶贫。



黄钦:,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他在本科期间曾担任清华经管学生会副主席、“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授课助教,,并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完成暑期实习。。他长期服务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和病患孤儿关爱中心,也是极限运动爱好者。


.

徐铌: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医学生特等奖学金。曾赴牛津大学从事基因组编辑和RNA生物学的研究,并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实习。他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神经生物学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作为中国医学生联合会(IFMSA-China)的副主席,徐铌在中国建立了SCORE研究交换项目,。同时,他还建立了“总会变好”(It Gets Brighter)网络平台。徐铌计划在牛津攻读精神病学博士。



什么是罗德奖学金?


罗德奖学金被称为“本科生诺贝尔奖”;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之一;“全球最牛奖学金”。获奖者将获得全额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学习。


该奖学金已有113年历史,致力于为世界培养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领导者,是为出类拔萃的青年提供在牛津大学深造、改变人生之机遇而设立的研究生奖学金,按照英裔南非商人、。


其遗愿中列出了四大评定标准:一是学术成就及文学素养;二是追求发掘自我在体育、音乐、舞蹈、辩论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的全部潜力;三是求真、果敢、尽责、富有同情心及致力保护弱小、善良、无私和团结互助;四是良好品格、领导才能和仁爱理念。


今年是罗德奖学金进入中国大陆地区的第二年。2015年,罗德奖学金首次向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开放申请。去年,复旦大学2015届毕业生巩辰卓获选为奖学金得主,并成为首个中国大陆诞生的罗德学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罗德奖学金申请者牛,评委也不是一般人。首次申请中,大腕儿姚明还担任了终面的核心评委。今年,最终遴选委员会成员则有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教授:颜宁。



本文综合自:霖在复旦大学2013—2014学年奖学金颁奖礼上自述材料、解放日报、微信公众号“卿云歌”、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


* 小编个人微信号:2432274540,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