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发表SCI论文好像越来越难了


去年完成一篇纯理论方面的长文,投到一个主流杂志,结果仅20天就被给面子地闪退。为什么说“给面子”呢?因为主编来信说,文章水平很高,但题材不适合他们杂志,不过适合他们旗下另一个杂志(打着Open Access的旗号,收美金的),审稿已经完成,可以直接发表。

这显然是个借口!我的理论文章,倒不适合你理论杂志,倒适合你的工程杂志了?!无非是因为热门杂志接稿量大,而冷门新刊缺稿源,所以出版社内部搞平衡。为什么退我的稿呢?除开我这篇稿子讨论的问题确实有点老之外,一个原因是我在去年一年内向他们杂志投了三篇稿子,涉嫌灌水...

我的体会是,近十年以来,中国人灌水量越来越大了。有中国人的地方,水多!翻开任何一本主流控制理论杂志,刊登文章有60%以上作者第一单位是在中国内地,这还不包括海外侨胞...我这两年每年收到十次左右的SCI审稿邀请,80%以上的投稿作者都是中国内地人。

国人的文章量是多,但质却不行。一篇又一篇论文,看上去是那么回事,也有创新点,也有难点,也有仿真算例,写得工工整整的,也有眼花缭乱的数学推导。可是仔细玩味一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缺的是论文的魂,就是实质的原创性。很多文章根本没有什么自己的新想法,只是给别人的工作打打补丁,自己出题做了道习题。作为读者,我希望看到的是新问题的提出。

站在审稿人的角度,同样一篇稿子,我也倾向于录用洋人的,人的。为什么呢?因为,作为审稿人,如果一篇论文不是特别烂,表现比较中庸,我很难精准地客观地判断它究竟有多好。而很多中国人往往不太地道,1. 中国人爱灌水。作者可能已经造了很多篇近似复刻版本。2. 有些中国人不太讲诚信。在造文章的时候可能会使用一些窍门,使论文看上去比较体面,而实际并非那么回事。有些论文恐怕都不是第一作者写出来的。老实讲我很难看出来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到底下过多少实实在在的真功夫。

在接触中国人之前,洋人往往是没有偏见的。甚至反而会有照顾同情落后国家的心态。我第一次投稿是在2007年,我感觉那时候编辑的态度就比现在客气些。当时投的初稿太长,有48页,编辑说太长,没法组织审稿,问我能否保留重点,缩减篇幅。后来重投审稿之后让修改。我修改过程一延再延,延期了三四次,每次编辑都是客气同意。刚录用一篇我马上又投一篇,也是顺利录用了。

对中国人产生偏见往往是跟中国人打过交道,吃过亏之后。正所谓no前人zhuono后人die

(文章来自作者科学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