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论文该怎么写?Nature邀请6位专家为你划重点!

原文作者:Virginia Gewin


论文可能在结构上比较死板,但是仍有空间让你讲一个文质并重、言意兼得的故事。科学家作者和编辑就创造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展开讨论,教你如何写出一篇杰出的论文。


○ 图片改编自Aron Vellekoop Leon/Getty


1

信息传递清楚

Angel Borja:西班牙AZTI-Tecnalia的海洋科学家、期刊编辑、作者,曾发表一系列文章谈论如何撰写论文。


想清楚你要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如果信息传递不清楚,后面就可能产生误解。现在,作者来自不同学科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信息传递清楚就越发显得重要。我建议研究小组成员一起坐下来,就相关内容达成一致意见——不光是主体信息,还包括数据的选择、视觉呈现以及强烈传递出信息所需的东西。


最重要的当属正文。为了避免分散读者注意力,作者应该将额外信息放在补充材料里面。


大量论文被拒是因为“讨论”部分过于薄弱,明显表明作者并不十分了解已有的文献。作者应该将自己的研究结果置于整个研究大背境下讨论,证明这些结果为何具有重要意义或原创性。


推测与循证结论之间存在一条微妙的界限。作者可以在“讨论”部分进行推测——但是不要用力过度。全是推测内容可不好,因为它没有立足于作者的实际经验。在“结论”部分,用一两句话说明你未来计划做的研究以及其它有待探索的内容。


2

建立逻辑框架

Brett Mensh: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科学顾问;科学传播顾问。


结构是重中之重。结构不对,一切都免谈。


我作为共同作者写了一篇论文(B. Mensh and K. Kording PLoS Comput.Biol.http://doi.org/ckqp; 2017),详细介绍了如何采用背景-正文-结论这样的结构来构建核心概念。它是到目前为止被转推最多的论文之一。论文每一段的首句介绍背景,接着在主体部分谈论新观点,最后一句总结。就整篇论文而言,引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结果部分展示研究内容,讨论部分说明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应该重点传递一条核心信息,而且要反映在论文题目里面。不仅如此,论文中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在逻辑上和结构上支撑该观点。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打破规则是一件好事,但是你首先得知道规则是什么。


为了让“一无所知”的读者理解你所做的工作,你必须竭力进行引导。写作时,需要详细地阐明问题。除非你告诉了我为什么要关注你的实验,不然我是不会知道的。


3

自信地表达

Dallas Murphy:作家、讲师。


条理清晰是科学写作者的应尽之义,但是我经常发现“新发现”被埋没在篇幅中。回答核心问题——你研究了什么?——是一篇论文的关键所在。论文的每一节都需要为核心观点提供支撑。


德国有一个概念叫“红线”,即受众从引言到结论一路关注的直线。在科学研究中,这条红线即“新颖出彩处何在?”它是撰写论文的全部原因。一旦确定了这一点,论文就围绕这条红线构建逻辑单元,展开论述。


科研作者常常不太敢斩钉截铁地直陈研究内容。结果就导致写出来的东西冗长含糊,包含大量警告说明,显得非常具有防御性——好像是在提防尚未出现的批评。如果以防御的姿态写论文,论文就会变成含糊的“散文”。


比如像下面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本文虽然没有做到全面覆盖,但是仍提供了有关物理海洋学的著名研究方法的有用综述,并采用多项研究作为例子,展现了这些方法面临的挑战,以及由此得到的可以成功解决海洋学研究固有困难的方法。”为什么不直接这样说:“我们回顾评估了海洋学研究的方法,并举例说明其面临的具体挑战及应对策略”?


如果文风模糊了研究的本质内容,那么作者不仅无法传递自己的观点,还会让读者因难以理解文章而失去阅读兴趣。读者的工作是认真阅读,并记住看到的内容。作者的工作是让读者轻松完成这两项工作。我鼓励科学家阅读其专业领域之外的东西,以便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和原则。


4

谨防“僵尸名词”

Zoe Doubleday:生态学家,曾作为共同作者发文讨论创造性写作以及如何撰写易懂的科研文章。


写论文的时候,考虑一下你的读者——他们繁忙而又疲惫,然后尝试写出一篇你自己也乐意阅读的论文。


科学写作为什么一定要乏味、枯燥而又抽象?人是会讲故事的动物。如果我们不发挥这方面的能力,就难以消化我们所阅读的内容。科学写作应该实事求是、简明扼要、以证据为基础,但它同时也可具有创造性——用一种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故事。如果科学论文没有读者,那么它就如同不存在。


一个严重的论文写作问题是没有个人风格。作者写作的时候如果想发出个性化的声音,可能会受到导师、审稿人或期刊编辑的阻挠。学生告诉我说他们有写作灵感,但是担心导师不支持他们的创造性。这一点值得关注。我们需要重新考察所谓的“正式风格”——已经几十年没有变化的枯燥的技术性语言。


作家Helen Sword创造了“僵尸名词”这一说法,来描述那些将生动的动词的生命力吸干的词语,比如“implementation(实现)”或“application(应用)”。我们应该用情打动读者,而避免使用正式、缺少人情味的语言。不过,还是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切忌哗众取宠。当明确了论文要传达的信息后,我建议作者尝试使用一些生动的语言来帮助讲述故事。我最近的一篇论文就遭到了一些反对,题目是“8个栖息地、38个威胁与55名专家:评估多用途海洋区的生态风险”。不过,编辑最终让我保留了这个题目。也许,实际会碰到的阻力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最近,一名同事听我谈论这个话题后,说她才拒了一篇综述论文,因为她感觉论文风格不够科学。她承认觉得自己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也会尝试改变它。


5

删繁就简

Peter Gorsuch:自然科研编辑服务责任编辑,曾是一名植物生物学家。


作者应该谨慎对待“创造性”。它听起来很好,但是一篇科学论文的目的终究是传达信息——别无其他。花哨的东西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修辞性语言可能会让母语非英语的人产生误解。我的建议是将写作语言的复杂程度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写作方式会让论文无法有效传达信息。最明显的一个是在“方法”部分遗漏了关键信息。在研究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一旦遗漏了信息,不说不可能重复研究,至少也很难重复研究。这样一来,这项研究就等于走进了死胡同。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论文的论点应与收集的证据一致。与此同时,作者应该避免对自己的结论过于自信。


编辑和同行评议人寻找的是对相应领域有用的精彩研究成果。若达不到这个要求,论文就可能被拒。不幸的是,作者一般会被困在“讨论”部分。他们需要解释为什么某个发现具有意义,它会对人们对于所涉主题的理解产生什么影响。也应该重新评估已有的文献,思考他们的发现是否可为未来的研究打开一道大门。在阐述自己的研究为何严谨可靠时,作者必须让读者相信他们已经考虑了其它可能的解释。


6

瞄准广泛受众

Stacy Konkiel:Altmetric研究与教育总监。Altmetric是Springer Nature的姊妹公司。


之前没有将写作质量与论文影响力联系起来的深度研究,但是最近一篇论文(N. Di Girolamo and R. M. Reynders J. Clin.Epidemiol. 85, 32–36; 2017)表明,题目简明扼要、直陈重点的论文更有可能被社交媒体或大众媒体看中。


以上发现和我的个人经验不谋而合。我最大的一个建议是直切要点。一些作者在陈述自己的研究前,就花大量时间写出冗长的论据,来抵御可能的反对意见。请简洁明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如果可以的话,不要用专业语言,以便其它领域的读者可以快速了解它。


如果你写的内容让非专家读者也能理解,那么不仅其它领域专家有可能引用它,外行人士也能接受,这对于生物医学领域而言尤其重要。我的Altmetric同事Amy Rees表示,她观察到了一个趋势:学者们对于如何传播自己的研究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例如,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The Conversation等媒体上撰写浅显易懂的摘要,他们在这上面分享新闻,表达意见。


Nature|doi:10.1038/d41586-018-02404-4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英文原文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press@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7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