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朋友李星

点击关注 | 文学依然神圣 

专栏



朋友李星


我和李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认识了。近30年来,我们曾经生气过,也红过脸,但到了现在,竟然脾性相近,审美相同,想来真是一种缘分和幸运。我们始于以文成友,成于以友论文,未沉沦为权力和酒肉之朋,这得益心向往之却不多走动,没有太随便(文人相处一随便就从此不谈文学了)。这种见天容易见君难的现象,一直维持着一个作家和一个文学评论家的关系上,似乎天长地久的下去了。忽一日我掉了一颗牙,正好有事给他拨电话,说到年龄,他说你五十多了我也六十过了,我蓦然地才意识到我们一块都老了。


如果说贯穿新文学时期,我们都算是,一条河里摸着石头过来,回想了就有太多的感慨。我初学写作的时候,意气勃发,欢得像空地里的树苗子,见风施长。他天生来的评论家气质,典型的年轻时不见年轻、年老了不显年老的形象,黑个脸,老成严肃。他一直在关注着我,给过我很多鼓励,但更多是眼光在寻找我的短处,或愤然不满,或恨不成器,但他从没有讥笑和作践过我。而我的好处是有辅导性,对他的批评虽脸上挂不住,有过尴尬,可总是当面不服背过身服,口上不服心里服,越挨批评越去请教,背了鼓寻槌,认作他水平高,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创作和评论是自行车的前后两个轮子,当路遥、忠实等我们这一茬作家起根发苗时,陕西文坛正活跃着一批评论家,李星就是其中一员大将,他们为陕西的文学事业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九十年代后,评论家的阵营里有的死去了,有的因种种原因写得少了或搁笔不写,而李星,依然在那里坚挺着,且视野更加宽阔,见解越发独到,超越了地域,声名远播,已成为国内有大影响的评论家。他的思想绝不保守,但却又沉住气,这令我佩服至极。他广泛接触着文坛上的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作家,他当然给许多人说过好话,从说话的角度上、语气上你能看出他的善良,生怕挫伤了人家的积极性,而原则性的问题绝不含糊,保持着一个批评家的道德底线。而对于已有成就的作家,他评论的标尺就相应地高,意见中肯又有深度,能击中要害,即便言辞尖锐,也极富建设性。正因为这样,他赢得了众多作家的尊重。据我所知,在许多文化活动的会议上,但凡他发言,会场便一片肃静,大家都要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几十年来,我们见面都在文学活动场所,也去过他家几次,都是我写了什么自己觉得重要的作品了,拿了第二稿求他给看看,关了门让他“砸一砸”,砸过了回来再改,可以说,我许多作品里边都有他的心血。

我和一些作家私下里谈过,同样是从乡下进城的人,同样居住在边远的西安,李星的思维为什么就那么开放,那么多的见解又是怎么形成的?每次见到他,他总是眼充红丝,给我们推荐有了什么好的书,文坛上新冒了一个什么作家,某某的近作又怎么样。他的不断的学习和阅读的广泛让我们这些写作者吃惊。当看到他日子过得很清苦,我们也曾发出感叹:评论家在中国文坛上是最难做也是最穷的,如果下辈子托生,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做评论家。

李星是我见到的外表和内心最不统一的人。如果他在街上走,没人会认为他是个文人,如果了解他,他感情丰富,用心仔细,对作品的总体把握和敏感度,国内没几个人能出其右。北方的男人一般是不做家务的,他那么忙的,竟能按时为儿女做饭,读书和写文章外最大的满足就是和儿女在一起。看着他臃臃肿肿地提着篮子在菜市上的样子,你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平实、温暖、可以信赖的人。古书上说:“无狂放气,无迂腐气,无名士怪诞气,方放达者。有诵读声,有纺织声,有小儿啼哭声,才是人家。”李星就是这样。这样的人反倒成大气候。


2004年11月12日


图文转载于凹公酒茶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投稿说明

欢迎投稿至邮箱:1004961216@qq.com

如有疑问可在后台留言询问


欢迎关注“浅海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