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高校“双一流”建设如何做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发布后,高校的实施方案相继向社会公开。本文基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视角,提出了几点观察和建议。


背景、趋势数据与时间节点


科技部发布的《中国普通高校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高校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35.5万人年,比2006年增长46.7%,居世界第一。高校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不断提高,2015年达998.6亿元,是2006年的3.6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5年科学报告:面向2030》显示,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28%,处于领先位置,中国以20%紧随其后,超越欧盟的19%和日本的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布了“三个并行”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在研究成果和科研经费投入上,能达到总量和国际最发达的国家并行;到2030年,中国基础研究对整个经济发展、科学发展的贡献度应该和发达国家相当;2050年达到源头并行,真正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从数量和时间来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刚成立的时候,国家投入资金8000万元,2016年达248亿元,30年升了300倍。到2020年国家投入资金会在60亿美元上下,投入总量与美国并行。2016年,中国科学家的论文产出占全世界18%左右,美国科学家的论文产出约占24%。“大概到2020年,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总数应该和美国科学家的论文总数相当。”


在如此大的资金投入和同期大量新研发人员加入的背景下,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基于汤森路透的数据2009至2011年比1999至2001年统计的中国论文在ESI总量、ESI前10%、ESI前1%等三项指标,分别增长了360%、521%和692%。中国论文数量增长率十分迅猛,而美国论文在这三方面的增长率分别是28%、26%和28%。可以推测2019至2021年论文的这三项总量指标,特别是ESI前1%数量与美国相当或超过应该是有可能的。


主要排行榜的成绩与作用


众所周知,世界上主要大学排行榜都比较注重研究指标,我国高校在第14届QS世界大学排名(2018年)中,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入世界百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入全球前30,表现十分突出。此外,进入前200的还有复旦大学(116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32名)、南京大学(169名)、浙江大学(177名)、上海交通大学(188名)。


如果以世界大学排行前200位认可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话,显然这些高校已经基本达成了目标。如果按这一目标发展,即“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顺势发展已不是难事。


实际上,英美主导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叫座”作用就是英美等英语国家研究型大学的品牌平台。它对于英美等国研究型大学吸引世界各国优秀学生(高额学费)和研究人员,或者毕业于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留学生回国就业于顶尖大学或研究机构是有帮助的。而对于非英语国家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即使费劲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但如果不改变母语教育环境,到2030年,我国更多的大学和学科也不太可能走上排行榜的主流以及达到它们那样好的经济效果。、经济、文化与人口大国的大学,特别是肩负引领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与国家复兴使命的研究型大学,也不会或不应该过于看重这些排行榜。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总标准


对于“‘双一流’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它的定性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它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的理解,可以认为这次“双一流”建设目标达到国际公认的一流大学评价标准的部分指标而已。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发布后,在诸多评论与网友热议中,较多人有着“办大学就是办学科”的概念,围绕大学排行榜的解读较多,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理解较少。也有人从名单分析、质疑这次“双一流”建设思路是延续“985”“211”的套路,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实施动态监测和管理,不搞终身制,改为5年一周期以及“一流大学”分AB层等。


关于“中国特色”的诠释值得注意的是,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无论高等教育怎样求新、创新,都要尊重传统。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中国特色。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反映了自“985”“211”高校建设以来,从追赶他人科研论文的量变到树立“中国本位”意识的质变。其实,中国特高压和中国高铁已经基本达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不可否认,作为大学多目标的更复杂的系统,不确定的人为因素更多,有机融合的实现难度更大。


目标表述可测量可验证很重要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总体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据媒体报道,北大“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的建设目标是到2048年,将北大建设成为顶尖的世界一流大学,主流学科全面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居于领导地位,成为世界著名的学术殿堂。


这是不是意味着,那时在教育方面,北大培养的博士生可以去世界任何著名大学应聘且录用率较高?在研究方面,北大主办的学术杂志多数成为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获得诺贝尔奖将成常态?如果是的话,应该有可以量化的指标来支撑。



,“中国有可能在2030年回归世界教育中心地位,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留学生目的地国之一,真正实现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对照北大“到2030年,使北大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不难看出目标也许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段表述没有提到与上述2048年目标对应的内容,比如,在亚洲高等教育体系中居于领导地位,成为东半球著名的学术殿堂(没有之一)等。系统化表达也有利于进行总目标的过程评估与管理。


实际上,《总体方案》中提及的总体目标是全体“双一流”大学的共同任务,2030年是中期验收点,从时间上看已经非常紧张。有关设计、实施与评估、监理单位责任重大,相关方案是否切实把握总目标和标准?指标是否可测量可验证?是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各项措施是否有效可行?是否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各项工作的持续改进都至关重要,建议高校每年更新一次方案。


确保全面目标达成才是好方案


从已公布的有关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方案报道来看,方案中都突出体现“学科”概念。一般理解,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分类概念,有高校基于传统学科分类的教学、科研等基层单位的含义。随着人类对科学认识的深入和系统性的提升,目前传统的学科分类是否会重新划分,以知识(学科)为背景的教学单位是否会重组,出现了不同观点。


从全球许多高校不断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以及医学院校教学向器官系统的改革趋势来看,未来这种重构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也会出现反映这一变化的新排行榜,如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排行榜。2017年该榜单显示,清华大学(51名)、北京大学(60名)和浙江大学(100名)首次跻身百强,而研发经费比我国还少的日本有8所高校进入前100。对照《总体方案》中提及的5项建设任务和该排行榜的主要指标,不难看出具有较大程度交集。


《总体方案》中的一流“学科”概念内涵同一流“大学”一致,带有大学功能组织的“符号”意义。有报道称,某些大学一流建设方案提到了加强“学科群”的内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科”概念,如果以传统学科理解,学科、学科群怎么变化,都不是全面目标。特别是对于教育来说,传统的学科知识不是唯一的手段、措施。由于我国研究人员和大学数量较多,形式上提高一些高校的ESI前1%也非难事,但要全面完成《总体方案》提到的5项建设任务,达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还是比较难的。相对来说,从部分媒体报道来看,多少有容易产生“学科”(知识)手段当目的的感觉,确保“双一流”建设的全面目标达成才是好方案,其中的手段、措施也需要丰富与创新。



就手段、措施而言,斯坦福大学2015年提出的《斯坦福2025计划》值得借鉴,包括开环大学(Open Loop University)、轴翻转(Axis Flip)、自适应教育(Paced Education)、目的性学习(Purpose Learning)四部分内容,以及对学修成就的评价方式改为以“技能影射图”技术手段取代现行的大学成绩单,等等。如果我国高校有方案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改进创新,或许也能实现“弯道超车”。


结束语


当下高校公布的方案还不太多,大家有待继续观察。建议高校利用PDCA精改“双一流”建设方案。


“双一流”建设高校注意了!世界一流大学这样制定发展计划

“双一流”新玩法:不合格就出局!大学没了铁饭碗靠什么安身立命?

“双一流”大学是这样培养人才的!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如需了解麦可思战略规划相关服务,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