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名师指导我写本科毕业论文

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1981年准备毕业论文时,曾经惊动了两位大师指导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一位是国内考古泰斗宿白先生,一位是倡导“魏晋封建说”的王仲荦先生。宿先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王先生是我们系(山东大学历史系)主任。

,学校和我们自身都特别重视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系里为每一个学生推荐了一位指导教师,我的指导老师是赵凯球老师。因为自己喜欢舞文弄墨,对造像感兴趣,所以毕业论文想写有关佛像的题目。赵老师鉴于我所学专业是中国古代历史,建议我的论文还是应该靠近所学专业。于是,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拟定的论文范围是“为什么在古代昌盛”,在原因上做点探讨。

系考古教研室刘敦愿先生博学多识,对于上门求教的学生不吝指教,赵老师建议我先去拜见刘先生。第一次走进刘先生的家,感觉房子黑乎乎的,刘先生正在进门右侧第一个房间床上休息,听见有学生来访,刘先生即坐起身子,靠在床头上,为了舒服还随手拿起一块砖头状的海绵垫在脖子后。拿块海绵当枕头,以免头靠在冰凉的墙壁上,是我第一次见到,印象深刻。刘先生听我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后说,北京大学的宿白先生是国内考古的泰斗,应该向他去请教。说着,先生起身下床,坐在简陋的书桌旁,为我开具了两封介绍信。一封是写给北大考古系李伯谦老师的,让我持信找李老师引见,另一封是写给宿先生的。

大学期间最后一个寒假,我借进京探亲的机会去了北大。当时虽然已经放假,但李伯谦老师依然在办公室忙碌。待我敲开考古教研室办公室,将刘先生的介绍信呈给李老师的时候,时间已近午时。李老师除问了问刘先生的近况外,对于我的论文之事,一句话也没有问。只是看了看手表说,快到吃午饭的时候了,到我家吃饭去吧。

求教还管饭?不记得当时是否和李老师客气了什么,最终是跟随着李老师到了他家,只记得李老师的家也和刘先生的家一样,比较简陋。李老师随手打开蜂窝煤炉子,煮了一锅挂面,我们两个吃了。然后,他说:“这个时间宿先生要午休,我们等他午休后再去。”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去拜访宿白先生。

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宿先生的夫人开门让我们进去的时候,迎面客厅里一张宽大的案子上,一大盆水仙花清香扑面,水仙花的盆子好像是长方形的,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那么大的花盆,也从来没有见过谁家养那么多的水仙,就像一方青青的秧苗一样。李老师把我的情况简单介绍了几句后,呈上刘先生给宿先生的亲笔信,宿先生认真看完后,和蔼地问我,你想怎么写这个论文?我说很想探讨佛像的世俗化问题。宿先生一听就说:“好!就这么写。说说你的想法。”我便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先生当即肯定了我的想法。请教完问题后,李老师就带我离开了宿先生家。在宿先生家,印象深刻的除了他的大书房外,还有他家里的那一套日版的《云冈石窟》,在书架的顶端排了长长的一排,着实让人望眼欲穿。

寒假过后,回到学校搜集资料,其间在赵凯球老师家听说考古班的毕业实习要去陕西、河南,赵老师建议我也去。但是,我是历史学专业的,我们班已经去北京实习过了。赵老师说没有问题,让我去找时任系副主任的陈之安老师,并写了一个条子让我去找他。陈老师主持系里的工作,也上课,曾经为我们开设了“隋唐史”的课程。待我敲开陈老师的宿舍时,他正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带着耳塞看电视,看了赵老师的条子后,随即写上了自己的意见,让我去找学校教务处长曾繁仁老师。曾老师是中文系的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当我拿着赵老师、陈老师的条子敲开曾繁仁老师的宿舍门时,曾老师看完条子后,即在上面写了几句话,让我明天去财务处领取经费!还有这样的好事?喜出望外的我当即折返赵老师家,赵老师一看曾老师的批示,当即开心地笑了。赵老师的笑在我们系教师中是特别纯真的,让所有人过目不忘。赵老师说,还可以住马车店?真是太好了!于是,我得以和考古班的学生一起,第一次到陕西和河南进行考察。

从陕西、河南考察回来后,我将写好的论文初稿呈请指导教师赵凯球老师修改后,以新魏碑的书体恭恭正正地誊写在红方格稿纸上,还画蛇添足地配上自己的速写等插图,敲开了系主任、大名鼎鼎的王仲荦先生的家门。

为我开门的是郑逸秀老师,郑老师担任过我们“历史文选”课程的任课教师。听我禀报来意后,郑老师说,先生正在午休,我们先在客厅等一会儿。可能是敲门开门的声音惊醒了先生,王先生乐呵呵地从寝室走了出来,翻看着我的毕业论文,对我的插图赞不绝口,特别是看到我速写本上的大熊猫图时,居然像个小孩子一样,天真地笑了起来。但对于我论文中的某些观点不肯苟同,先生耐心地为我讲解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融合时代,不但国内民族融合,国外的文化也同时在这个时期大融合了。先生几句话,如醍醐灌顶,启发我做学问不能下车伊始,胡说八道,不能仅凭一知半解就做结论、下论断;也启发我毕业后重新正视这个时代,认真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和文化,并在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即去书店买回先生的扛鼎之作《魏晋南北朝史》。

为了一篇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几位蜚声国内外的大学教授们敞开自己的家门,放下自己的著述,认真倾听我幼稚的陈述,指导我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至今仍令我感到激动和难以忘怀。待我后来也走上教学岗位和领导岗位,也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这些名师们的身影总在自己的面前呈现,提醒着我认真对待学生们的作业。去年,我指导的一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还得了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奖,甚是欣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