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网庆】“我与中国篆刻网”征文——入选文章

前言

  
没有专业的叙事方式和写作技巧,也没有太多华丽语言的堆砌,他们用一颗真诚之心和朴实的话语,娓娓述说中国篆刻网的十年心路历程。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琐碎小事和家长里短,拼接成了一个艺术网站的十年成长史。


中国篆刻网
2016年01月



庆祝中国篆刻网开通十周年

“我与中国篆刻网”征文入选文章


01 十年一觉篆刻梦/薛元明

02 印缘•网缘/酒石竹(元嵩)

03 情缘中国篆刻网/台北印社(吕德源)

04 篆刻情深网络牵/王东茂

05 开放的沙龙 分享的平台/天生帅哥(王威)

06 我的良师与艺友/老杨雕虫(杨健)

07 中国篆刻网,艺术路上的幸福驿站/菊石楼主(蒋卫平)

08 我和中国篆刻网——俺是山西雁/山西雁(刘宗武)

09 啊,摇篮——写在中国篆刻网创办十周年/杨永卫

10 趣味抢沙发——我与中国篆刻网/水天一色3390(梁铸)

11 我与中国篆刻网/石玩闲人(周建平)

12 今宵多珍重——纪念中国篆刻网开通十周年之际/辜为民(辜民民)





十年一觉篆刻梦


文/薛元明(薛元明)

  李平兄约我谈谈对于中国篆刻网十周年的感想,说我是“资深”的第一批会员。“资深”一词令我一惊,不就是时间长一点吗?不过,时间确实够长。光阴飞逝,一晃就是十年。人生没有几个十年啊。自从中国篆刻网成立的那一天起,以后存在多久,我与网站之间的友情就会持续多久。

  对我来说,这一辈子和书法、篆刻之间已经有无法割舍的关联。所以,中国篆刻网必然是我经常光顾的学术领地,也是精神寄托的场所之一。

  写这篇文字之前,偶然想起,已经好久没有登录中国篆刻网了。但不管过多久,中国篆刻网在我心目中永远有一个位置。相似的书法网站有很多,但中国篆刻网是独一无二的。也许正因为如此,让人倍感亲切,心中时常想到,这是我的“唯一”,无数印人的“唯一”。

  记得李平兄在创办中国篆刻网的前几个月,曾经有一家同名的网站,没有过多久便消失了,而且是永远的销声匿迹。没有人气无疑是重要原因。这就要寻根究底了,为什么没有人气?说穿了,还是网站创办者的思路和心胸。办网站,需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李平兄有度量、有气量、有雅量,团结了全国的一大批印人,没有一己私心,全心全意奉献给篆刻,故而由小到大,遂成今日之规模。

  说来惭愧,虽然从中国篆刻网创办之初就担任版主,却日渐“不合格”。个人的杂事、琐事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忙,就连李平兄给我开设的个人领地,也少了日常更新。但不管如何,始终偶尔会有一些“更新”,如果自己需要撰写篆刻方面的稿子,需要查阅资料,首先要想到“来此一游”,因为中国篆刻网无疑是最全面,也是最便捷的渠道,上迄周秦战国,下至近当代印人,一网打尽。李平兄无疑花费了很多心血。所以,有无数的当代印人与中国篆刻网触电、结缘,持续至今。

  当然,话说回来,我个人所出现和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篆刻网正在经历的一个“瓶颈”,印人各忙各的,加上移动新媒体的广泛出现,众多网站出现了“疲惫期”,该如何面对?确实不容忽视。网站就像一个人,也有生理周期,有高峰和低谷,需要适应新形势,面对新潮流,要有新姿态。网站与微信的结合,无疑是发展方向之一。不过,微信的强势主要在新闻发布的及时性方面,可以掌握前沿资讯,但是篆刻毕竟是一种积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形式,所以网站作为资料库的功能始终不可替代,尤其是在大容量上是微信所无法替代的。显而易见,有些方面不但不能弱化,反而要进一步强化,做到更加专业,更加精致,更加全面,更加新颖,特别是挖掘一些新资料,突出自身优势。

  无论是印人还是网站,很多时候要想不断进步,习惯上会提到“危机”一词,学会适时地将压力转变为动力。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站管理者更应该有一种危机意识。“危机”本身包含两层含义——危险和机遇,因为凡事都是辩证的。与其在疲惫期真正来临时束手无策,不如现在就积极主动,迎难而上,知变善变,开拓出新的天地。也许在中国篆刻网创办十周年之际,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我愿意和李平兄一道,和众多的全国同道一起,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同付出自己的努力。毕竟,篆刻是我们一辈子共同的梦想。

  十年一觉篆刻梦,我始终做着这个梦。中国印,中国梦,中国梦,中国印。中国篆刻网,我们一起前行!






印缘•网缘


文/酒石竹(元嵩)

  喜欢印章是有家庭渊缘的,父亲几十年前轮流去场镇摆摊刻印用过的印床是最好的证明。

  我小学时喜欢将自己的名字安排成一个圆形图章,喜欢剪集报纸上的篆刻作品。工作后也曾自刻名章用于书画,但对篆刻知识知之甚少,对当代篆刻名人更是没啥印象,分不清吴昌硕和齐白石的区别。1984年,偶然从一本《书与画》刊物上记得了童衍方的名字,可能当时认为他很帅的缘故,印象中他是位很努力的有为青年,是刻印的厉害角色……

  到儿子上小学后,九岁时的他写下了第一首诗:“天空蓝又白,一见心情畅。若久朝她看,便会产喜爱。”甚觉好玩,我突发奇想,将其凿刻于印石,这成为我喜欢边款的最初缘由。后来在一本鉴赏书上看到一张清代寿山印石的图片,让我想起古玩摊上雕工风格相同的一枚残章,遂与夫人同往购回,对印章兴趣渐浓。

  北京奥运会后有次上网查资料,发现了中国篆刻网,从此大门洞开。2008、2009年工作之余,晚上闲暇多泡在中国篆刻网,对汉印、流派印有了新认识,知道西泠印社的许多典故,知道陈巨来、王福庵等印坛大家,也逐渐熟悉了韩天衡、石开等当代名家的不同印风,一次看见童衍方老师的照片时,还是第一眼认了出来:“啊,老了?!”

  2009年中国篆刻网举办请西泠印社社员刻斋馆印活动,选择再三,请李平老师为自己刻了《松风过耳斋》印,请杨华老师为儿子刻了《不器斋》印,这两枚印章成为我最先收藏的西泠印社中人作品。从此网站的许多版块成为我的留恋之地,一些趣闻可以会心一笑,前贤故事可以带来无尽思考。夫人也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特别是网站拍印成为一种“痴病”,到后来夫人终于也忍不住了:“别买这些一般的石头了,攒着拍枚好一点的!”我只能严肃地表示赞同。

  当看见戴文老师的篆刻作品《惊回千里梦》,子母狮龙蛋巧雕,章草边款,喜。结拍当晚守候,竞拍结束前两分钟正准备继续跟拍,突然系统提示结束,自叹无缘,稍后能打开拍前下载的保留价文档时,发现此印终拍价仅低于保留价一手,为什么流拍?立即联系网站,以保留价成交,真是诸多机缘巧合,能以此种方式收藏,也算因果印证。此外我还收藏了金良良老师的《虚己》鸟虫印,两字疏密相映,线条劲健而斑斓,虚实而灵动。邵晨老师有枚用莱芜石刻的《心与云俱闲》印,在他加入西泠印社前被我拍到,白菜价,最先看其满满的边款,正好用来学习,现在估计再也拍不到他的“大白菜”价了。

  也有很多好印章因各种原因无法收藏,大多因价高或我个人鉴赏水平未达到而放弃,有的因石头差而惋惜。记得有一枚赵明老师篆刻作品,边款金石味和书法味达到一种和谐,因不喜欢其印石而未拍,可后来每每念及,仍有一丝悔意。有时想,赵师往往以普石示人,是看藏家是否执着于篆刻而不为印石所扰?当然,赵师可能会幽默地说:你想得多了。此外朱培尔老师的佛像印,简洁古拙而极具禅意,耐人寻味;徐正廉老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错落布局,如南国小镇的白墙青瓦、老旧石阶,未能收藏,但风格已烙印于心。

  常守候在中国篆刻网,知道陈巨来先生狱中经历,出差购《安持人物琐忆》了解了更多故事,其中《吴棠和吴永》一章使自己对“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命者,人生而携带的基因;运者,形成“果”的重要机缘,二者互为影响……在沈嘉禄著的《快乐收藏》里知道陆康老师为陈巨来先生的弟子,爱物及乌,陆师的《平常心》印便让自己心“不平常”起来,有缘把玩立感大气古朴,细观印面,刀法纯熟,纵横驰骋,细处精巧入微,照应得当,远非只见印拓时的感觉。印拓是平面的,印却是立体的,所以,读印、赏印须从印材、印纽、印文、边款、故事各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诸多乐趣。每一方印不一定都有轰轰烈烈的故事,但每经过一次收藏,可能都有新故事发生,今天没有,相信明天会有。印需要传承和等待,汉印不也是等待千年后等来了后人的崇拜吗。

  积累的知识越多,就有了想说说的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自制PPT,名《印证》,在单位的“一月一讲”中讲解,虽然知道几乎所有人都缺乏对印章知识的了解,但是我还是相信自己的积累,这也是我敢讲的原因吧:从古至今的演变,蕴含的文化内涵,材纽文款之美,250多张精美图片,一些经典印章的故事,让绝大多数人对印章有了初步认识,从他们眼神里我读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印”能穿越时光,纵贯古今,、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上入庙堂地,下处贫瘠乡,曾兴战贸,现证各行,以“信”为核,固化为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基因。

  讲解是一种“传”,转让也是一种“传”,获得便是一种“承”,获印、获知识、获快乐。就自己承接了父亲传给我的印床或者有限的几枚西泠印社中人的印来说,我也不知道能“承”多久,或者什么时候又到下一任藏家手中,那是以后的事,如同我不能确定还能保持多久的激情上中国篆刻网继续拍买更多的作品一样。

  网站已走过十年的岁月,其中我八年的坚守、快乐和惋惜都以记录的方式留在诸多的版块中,虽有个别不诚信商家夸大其词宣传,但网站确实是一个好平台,是一个印人和喜好者的乐园,是印商生存的空间,有她的存在,我们就多了一个去处和选择,多了一份兴趣和念想。我相信通过这一平台而新生的印章,总能穿越千年时空向后人述说:中国篆刻网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近几年通过中国篆刻网求的名家篆刻作品




情缘中国篆刻网


文/台北印社(吕德源)

  篆刻凿铸千秋翰墨,网尽天下石林刀客。

  时值中国篆刻网开播十周年庆,赋诗祝贺网络文化交流隆盛。中国篆刻网刚成立,因常往来大陆两岸三地,喜欢书印艺术文化而关注大陆网络,读取篆刻概况,浏览大陆篆刻情事,长久以来多次注册失败,有一提问:西泠印社在何处?填写杭州无法认证通过问题,询问网络中心未能解决。大概是两岸网络界面版本不同,约六年前方如偿宿愿,台北印社亦有多位老师如期注册完成,分享篆刻论坛、信息消息报导、商业中心文房四宝选购、篆刻书法作品赏析等功能,于网络亦结交不少印友刀客,好友数几乎爆满,小刀客累计升格收藏家。网络放送四海皆准,网络无国界,计算机前品茗轻松自在,印在字在,台北印社也团购中国篆刻网出版印书,李总编特优惠待遇,情牵两岸印友,互相分享艺术作品极佳平台。

  李平总编辑类比?是篆刻艺坛文化功德者,来台北展览,陈宏勉会长嘱咐帐下门生接待工作事宜,除展览会场正事,聊表尽地主之谊,参观和平东路师大路文房四宝文化街、解说文化产业、印石店贩售、台湾篆刻出版刊物、拜访台湾名家、逛一整天故宫博物院,晚上士林夜市放松心情,把酒言欢三句不离本行,使命必达尽忠职守尽聊印艺。

  台北印社两岸三回主题集刻,主题句《论语》、 《道德经》、花诗句雅集交流,感谢中国篆刻网给予版主权限助力,促进两岸篆刻交流功效。日后版主管理员当竭尽所能分享台湾篆刻活动讯息报导功能,不负中国篆刻网管理团队所托。

  中国篆刻网教学区之中张遴骏、周建国、高申杰等老师名家,开播早期书写笔记简历习惯,因缘际会促成王福庵印派嫡传弟子来台湾参访与台北印社研讨交流会一段情缘。藉由中国篆刻网平台更加了解王福庵印派传承,印宗王灯传两岸,,分享给台湾印友取借阅。缅怀1949渡台金石名家教学历程,特地参访历史博物院区艺术教育馆篆刻研习班,大陆位阶称台湾篆刻院,实地体验陈宏勉老师教授篆刻,研究篆刻教学环境与内容,互相交流教学流程。

  中国篆刻网团队另一大龙柱谷松章老师,于第四届两岸汉字节来台北参加展览活动,除了官方活动节目行程外,夜赏101、“总统府”、中正堂,重轴戏在24小时诚品店,意在荆州大肆采购台湾出版正体国学等书籍,流连忘返不知凌晨,与李刚田、赵熊、冯宝麟等老师,书载五车如愿方罢休,积极考察研究调查访问,裨益呈实报导台湾篆刻观点,分享给大陆媒体素材。搜购逾半百公斤台湾篆刻书籍,不得运回而求援。

  中国篆刻网中心台柱来台参访,基于文化功德者日夜长期奉献心力,义务付出颇多无怨无悔,功在印友造福四海刀客,小版主接待应比照省级官员马车阵仗,当书印文化界明星,学习年轻辈追星族迷恋偶像!







篆刻情深网络牵


文/王东茂

  随意运刀石纷飞,网里精研篆刻神。

  余暇挥洒中华字,石斋典藏汉家文。

  墨笔传承兰亭韵,海纳碑帖千古魂。

  游历山川觅真谛,龙腾长空耀神州。


  作为一名业余篆刻爱好者,严格来说我并不是中国篆刻网的网友,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没有注册。但现实生活中我却是真正的中国篆刻网网友,凡是有闲暇时间我都浏览并关注中国篆刻网,从中获取国内外关于篆刻创作的最新动向、大赛信息、理论知识等,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激情。

  我最喜欢的栏目有资讯区的“技术论坛”,从中能学到许多关于篆刻的知识,开阔视野;展览区内容丰富,流派、风格多样,能欣赏到全国许多篆刻高手创作的新作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交流区的“篆刻工具”能帮助我了解各种材质的篆刻刀、印石和印泥,尤其是使我从中学到了如何正确磨刀、用刀,什么刀用于什么印石进行创作,如何给印石上蜡等知识,简单实用;“印学杂记”“争鸣与批评”等栏目也使我从各种篆刻高手叙述的文章中窥视到印章的好与不足,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篆刻创作等,大大丰富了我的篆刻理论知识,从而指导我的篆刻创作。

  中国篆刻网是一部中国篆刻史,也是中国篆刻的知识宝库。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中国篆刻承上启下几千年,浸润着无数篆刻先辈的血汗,从一方方漫漶着历史沧桑的印章中我们可以窥见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延续……

  中国印,中国梦,篆刻情深网络牵。中国篆刻网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的人生最爱。






开放的沙龙 分享的平台


文/天生帅哥(王威)

  2012年2月的一天在网上冲浪时,我无意中打开了中国篆刻网,此后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读中专期间,我就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工作后,我还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书法篆刻作品曾多次入市县展览,并于1992年加入徐州市书协。1994年我考入检察机关工作,但此后多年,因水平始终未见长进,我与篆刻艺术似乎渐行渐远了。

  之所以始终难窥篆刻艺术之门径,原因之一就是我工作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既无名师指点迷津,就连交流的同好也寥寥无几,甚至印谱和工具书只能托外地朋友代买。对中国篆刻网略作浏览后,我欣喜之情可想而知,遂收藏其网址、注册成会员,名曰“天生帅哥”——而那一年,我已年过四旬,实为正宗之“大叔”一枚矣!

  篆刻以古文字为创作素材,被很多人视为冷门。篆刻艺术是篆法、章法和刀法三者综合的艺术,三者生动结合,方成佳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与中国其它古典艺术一样,研习篆刻过程中,求学、问道、访友是必不可少的,而中国篆刻网就给爱好者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开放的沙龙,搭建了一个分享的平台。我不揣浅陋,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论坛,网友们的鼓励和直言不讳的批评,都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个集聚众多篆刻艺术爱好者的网站上,我也有了向优秀印人学习的机会,网友香山非鱼、吉山居等先后给我寄来作品集,让我心存感激。

  与中国篆刻网结缘以来,我在篆刻艺术方面有了些许收获。几年来,我的篆刻作品先后参加江苏省第九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二届江苏省篆刻艺术展、2015江苏篆刻艺术大展等展览,本人也加入了江苏省书协。我深知篆刻是一门“思于心、动于手”的艺术,其基础是精确熟练的锲刻技艺,基础牢固方能“由技悟道”“心手双畅”,我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锤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中国篆刻网的相伴相随,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我的良师与艺友


文/老杨雕虫(杨健)

  山上的枫叶红了,地里的庄稼成熟了,农民忙着收获和播种。中国篆刻网走过了十个春秋,春华秋实,硕果累累,不仅收获了秋的厚重,更为广大网友播下了春的希冀……

  与中国篆刻网的结缘,还要从我业余创作的艰辛之路说起。

  早在八十年代,我很喜欢写毛笔字,每到落款时,心里总是纠结,这个章是什么章?它是什么材质的?谁刻的?怎样刻的?因为我生活在黑龙江边陲小镇,根本没有见过这种东西。于是,我开始照葫芦画瓢,妈妈做衣服用的滑石、电机上的碳刷、砖头等,我都一一尝试,总算有了自己的名章和起首章。

  有人说篆刻比写字画画都难,这一点我很赞同。为了提高自己,1980年8月我托同学在济南买到一本《篆刻学》,天天揣摩,虽然学到了一些东西,但还是感觉少点什么。后来我又先后订了《书法》《青少年书法》等杂志,对国内的大家们增加了了解。可惜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加之无人指导,对篆刻的兴趣渐渐淡化。后来到政府部门工作,天天与文件材料打交道,头发掉的多了,刻刀却拿的少了。

  最近几年,行将退休,在郑州市操作一个商业项目时,有了闲暇时间,聊发少年狂,又开始对篆刻如醉如痴起来,但毕竟是业余为之,什么字法、章法、刀法,只能默默寻觅、摸索,艺术水平提高很慢。

  就在我困惑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脑上搜索到了中国篆刻网,一下子被“当代印人”给吸引住了,每天下班时间一过,我还在收集下载名家的作品,尤其是刘国祥、高庆春、许雄志、周斌、王晨等大家,成了我不见面的老师,他们的作品和艺术成就对我影响很大,还有一些老师的创作示范视频,使我开阔了视野,自己的篆刻艺术水平进步很快。今年6月,我第一次参加河南省书协举办的展览并获奖,又有几方作品在《大河美术》《中国书画报》上刊发。

  今年国庆假期,我婉拒了亲朋好友看山看水和钓鱼的邀请,俯下身子,完成了《十年长梦采华芝》《怀抱观古今》《厚德载物》三方命题作品,以此献给中国篆刻网开通十周年庆典。








中国篆刻网,艺术路上的幸福驿站


文/菊石楼主(蒋卫平)

  人生是生命的一场旅行,有快乐,也有痛苦;是一场虔诚的体验,感受阳光,经历风雨;那一路的坚强与执着,是生命中的风景。弹指十年间,中国篆刻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普通网站到专业特色权威网站,在日新月异的文化创新中保持着自身独有的特点,那就是“弘扬印学传统,服务当代印人”。中国篆刻网是篆刻道友精神生活的“充电房”,也是艺术之路上的幸福驿站。在中国篆刻网开通十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日记本,昨天的记忆又在眼前。

  2005年,一次与中国篆刻网邂逅,便被其内容和栏目深深吸引,当即把这个网址放入收藏夹。后来经常留心中国篆刻网,不仅欣赏到了“当代印人系列展”,还看到了“集体和个人网络展”。一些关于全国性书法篆刻展览信息动态和活动咨询、解读等都是从中国篆刻网上看到的,确实大开眼界,让人倍感幸福。“历代经典”“说文解字”等等网络版资源,大大方便了网友网上学习和资料查询。工作之余,我都坚持上网躬身学习,体会网上学习的乐趣。

  处处留心皆学问,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9月,我第一次在“篆刻创作”栏目发《好古》《随缘》等篆刻作品,随后有网友顶帖点赞,心中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当网友在边栏的处理、线条的质感,以及章法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时,心中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好平台,并将中国篆刻网当作自己的精神导师,不断给自己“充电”,成了提高我篆刻创作水平的好助手。这期间我在“篆刻创作”等栏目交流了临印和篆刻创作作品数十方,给我带来了收获的喜悦。我曾在全国性和省级书法篆刻大展中入展20余次、获奖10余次,都和中国篆刻网的帮助、网站专业老师的指点、网友们的鼓励分不开的。但我并未以此而骄傲,而是把此作为不断前进的动力,更加努力学习新知识,拓宽创作新思路,以便使自己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徜徉在中国篆刻网,不仅有精神的愉悦,还有物质的收获。中国篆刻网以传承中国印为己任,积累了丰富的印学经典资源,成功探索出了印学研究和“互联网+”运作新模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服务当代印人”理念。我和众多网友一样,分享着中国篆刻网的成果,不仅学到了知识、交流了体会,还在“商业中心”购买到急需的篆刻艺术书籍、心仪的印章石材和名家的书法篆刻作品等等,可谓是精神和物质双丰收。

  十年来,我和中国篆刻网相依相伴,互相见证彼此的成长。我相信,许多网友和我一样,同中国篆刻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和无法言表的故事。我更相信,作为书法篆刻艺术专业特色网站,她必将会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更多的国际书道同仁在这座艺术驿站感受到一路前行的喜悦和幸福。







我和中国篆刻网——俺是山西雁


文/山西雁(刘宗武)

  2009年,为了查资料,偶入中国篆刻网。要想下载,必须注册。俺是老鸟,深知网络江湖险恶,不愿意用实名注册,也没打算常住,就根据自己的外貌起了个网名——山西雁(看过或听过《小五义》的网友见到俺马上就知道为啥叫山西雁了)。为了藏拙,不想晒自己的印作,集《篆刻字典》中吴昌硕、邓散木的印字PS了山西雁印花头像(如图)。

山西雁 刘宗武/PS 集字印

  查了资料,自然要在中国篆刻网论坛里逛逛。最吸引俺的自然是篆刻创作版。当时创作版人才济济,大腕很多,好作品不少,每天的新帖有上百网友互动,品评既多且水平很高。俺几乎天天上网看帖,不过自知水平太过业余,只做看客而已。忘情居士高申杰兄发起的圆朱文大讨论,终于使俺开始发言了,自此俺定下原则,只探讨艺术,不攻击别人,也不回应别人的攻击。这次大讨论,令网友知道了有个水平不高、敢说真话的山西雁。

  俺从1979年开始自学篆刻,不过是兴趣所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一年也刻不了几方。网上的讨论,激发了俺刻印的积极性。一年之内,居然刻了100多方。随刻随发,网友们积极回应,提了很多宝贵意见,有两个帖子竟盖成了近千回帖的高楼。

  和几位中国篆刻网好友组织了《云在青天水在瓶》八人宋词集刻活动,在网上受到不小关注,一直做到十一辑。期间玉树震灾,我们组织了篆刻作品义拍捐款活动。

  2010年,中国篆刻网增补版主,俺有幸被聘为篆刻创作版版主。在其位谋其政。俺的确将此事作为业余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事来做。和网友的互动中,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因公出差,几乎到各地都能和中国篆刻网上相识的朋友见上一面,聊上半天。

  后来,同火华张烨、王奇三人在中国篆刻网竞刻《短歌行》《侠客行》,由此我们在北京的网友经常组织交流活动、雅集,由北京印友会走到丁社,朋友越交越多。俺虽然愚钝,近朱者赤,游走于高手之间,篆刻水平也逐渐有所提高。

  这就是俺,得益于中国篆刻网的已知天命的篆刻爱好者——山西雁刘宗武。




啊,摇篮——写在中国篆刻网创办十周年


文/杨永卫(杨永卫)

  “摇篮那个摇篮

  马背上的个摇篮

  春风荡漾把篮摇

  跋山涉水奔向前”


  中国篆刻网

  匆匆走过了十年

  上小学时

  延安保育院转移影片

  《马背上的摇篮》片头曲那悠扬高亢的旋律

  莫名地又激荡心间


  啊,摇篮

  十年前

  中国篆刻网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与篆刻艺术的复兴

  横空出世应运而生

  李平君以其挚爱与睿智

  开辟并坚守的这片阵地

  不正是广大篆刻爱好者的摇篮


  一波又一波篆刻痴人

  乐此不疲在此摸爬滚打

  在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氛围中提升

  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中接受洗礼与历练

  虽然偶有唇枪舌战面红耳赤

  但无论网站与刀客们

  终是沿着正确的大方向

  跋山涉水奋勇向前


  啊,摇篮

  从艺的道路从来磕磕绊绊

  八年前

  幸于互联网觅得东岳印社

  同时与中国篆刻网这方乐土结缘

  二者极佳的艺术氛围

  恰似抚慰篆刻幼苗的两个摇篮

  同频共振出倾情篆刻的坚定信念


  篆刻网五周年时

  腰间盘突出症严重发作行动困难

  仍卧床刊石

  应征入选

  那年还治印发愿

  “但得腰疾痊愈后

  惟愿此生付刀石”

  此情此景历历在目

  仿佛昨天

  十周年之际腰疾又犯

  然不变的

  依旧是乐之堂主对篆刻艺术一生一世的痴恋


  啊,摇篮

  中国篆刻网

  不愧二十一世纪篆刻艺术的摇篮

  多少的篆刻爱好者曾吮吸你的乳汁与营养

  多少的艺术俊彦曾在这片沃土出力流汗

  屹立十年恩泽篆刻界

  居功至伟

  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如春风

  前景必将更加辉煌灿烂







趣味抢沙发——我与中国篆刻网


文/水天一色3390(梁铸)

  与中国篆刻网结缘是偶然,更是必然。

  2012年,,想到自己也喜好舞文弄墨,况且对方寸之间的妙趣早就心仪,于是乎资石置器,兴致勃勃地学了起来。

  学习总得有资料和交流吧!网上一搜——中国篆刻网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挂这么大的名号该不是浪得虚名吧!细观下来,才知道这里是篆刻爱好者的家园,有资料、有名师、有朋友,还有道不尽的乐趣。最让人难忘的是抢汉蒙老师的沙发。

  汉蒙发帖的时间一般是零时之后,这时在电脑前的都是夜猫子,而且老手较多——像老袁,有一段时间沙发几乎都是他抢去了。我先试着抢了几回,但不是板凳就是小马扎,楞是抢不到,这反而激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仔细研究汉蒙的发帖规律、零时之后的刷屏速率、鼠标摆放的位置等细节,终于连续几天抢到沙发,心中那高兴劲儿没法形容。

  抢沙发是一种等待,等待中增进了情谊;抢沙发是一种交流,交流中得到了提高;抢沙发更是一种氛围,你争我抢中,无形中提升了中国篆刻网的凝聚力……

  现在每天登录中国篆刻网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愿中国篆刻网如陈年老酒,愈久弥香……







我与中国篆刻网


文/石玩闲人(周建平)

  我在中国篆刻网的注册时间是2005年9月15日,如今也正好十周年。现在还清楚记得,当时刚开始接触篆刻,通过上网搜索,先是上了一段时间的“篆刻网”,后来发现好像是台湾人所建,就重新搜索,找到中国篆刻网。这一上就从未间断,正所谓:我与中国篆刻网同行。同时,也积极参与中国篆刻网组织的一些活动,并凑几句小诗,以表心意。现收集一起作结。

  贺李平创建中国篆刻网周年

  搭建平台任去留,布红方寸一春秋。

  书函奉上来称贺,情满三江自进酬。

  贺李平创建中国篆刻网两周年

  荧屏游艺展刀耕,网友传情谢李平。

  秦汉明清珍品鉴,家园共建好经营。

  参加中国篆刻网命题竞刻有感

  羞试钝刀留印痕,分红布白论乾坤。

  取长补短追秦汉,吾喜千年字半存。

  为中国篆刻网开通五周年作

  一

  建网五周年,行文万万千。传承中国印,各各竞争先。

  二

  喜好我心牵,行刀正五年。欲从秦古印,上网问良贤。

  乙未贺中国篆刻网开通十周年

  一路追寻任陟遐,十年回首看升华。

  远邀艺苑刀尖客,闲品岘川云顶茶。

  印友尤工秦汉典,齐竽满手石金砂。

  平生自觉开心处,上网能通篆刻家。

  一路走来,得到中国篆刻网不少网友的帮助和鼓励,记得还有雪泥、非鱼、林风、徐俊等各位老师的佳作获赠。在这一并表示感谢。







今宵多珍重——纪念中国篆刻网开通十周年之际


文/辜为民(辜民民)

  可以说,我的篆刻启蒙老师就是中国篆刻网。开始学篆刻的时候,因为写书法没有印章,就在小书店买了几块钱的青田练习石和一把小刀,关起门来偷偷刻。也曾经为能完整地在那一方小小的石头上刻出一个框而欢欣不已,也把这方奇特的只有框而没有文字的“印章”盖满了我同样蹩脚的书法上,然而那时候真的开心,回想起来,真是洒满阳光的童年。

  我这代人与互联网息息相关。那时候百度篆刻,第一个就是中国篆刻网,看完就彻底地爱上篆刻了。在“篆刻创作”的栏目里,有那么多的帖子,下面又有那么多老师的点评,真是学习的好地方。我生活在一个小地方,没什么人从事篆刻。怎么学呢?我想了两个办法:一是把在地摊买的《吴昌硕篆刻》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看看,看了一年,原来不懂的地方慢慢觉得好看起来,斑驳绚烂如此奇妙。二是在中国篆刻网看帖子,打开页面,先看网友发的印章,自己先分析这方印,然后与帖子下老师们的意见进行比对。一开始连什么是好印章都不懂的我,竟然也能分清篆刻流派了。然而,中国篆刻网让我更着迷的是一股浓浓的人情味。那时候,中国篆刻网艺术论坛多热闹啊,帖子下的交流,让天南海北的印人们找到了一个家,和而不同。那时候我很少插上话,但是静静看着,就感觉很美好。想想篆刻史上的皖派和浙派,因为地缘因素长时间隔离,假如有像今天这么便捷的交流方式,篆刻史极有可能改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初中的时候,那时候的电脑还是大大笨笨的台式机,为避免影响功课,爸妈在周末才允许上几个小时网。中国篆刻网是必来的,一周没看,就有好多好帖子,看起来如饥似渴。有几次网站维护升级,不能访问,竟也感到失落。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耳边听着蔡琴老师的歌。听到《今宵多珍重》,觉得特别合适此时的心情。不得不说,这几年互联网的更迭速度令人咋舌。在微博、微信的冲击下,论坛式的网站明显没落,中国篆刻网也难以避免。看过介绍李平老师与中国篆刻网的文章,可谓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作为和中国篆刻网一起成长起来的我们,也怕哪天会失去中国篆刻网,那该多伤心啊!但是将来无法预测,只能说,今宵多珍重!祝福,中国篆刻网!



附:

庆祝中国篆刻网开通十周年

命题篆刻创作大赛作品展

系列活动



展览期间优惠价购买《十年》+纪念版龙泉青瓷印泥缸

《十年》定价:¥138元

纪念版龙泉青瓷印泥缸定价:¥180元

优惠价:

  A 70元/册

  B 100元/册(主编签名版)

  C 150元/册(主编题字版)

  D 280元/套(在以上A、B、C三个方案中任选一个方案搭配购买十周年纪念印泥缸(单价180元),套餐价仅需280元,售完即止,数量有限,速速开抢吧!)

截止时间:2016年2月18日

如何参与:长按或扫描下面二维码,进入参与优惠活动。



若有疑问咨询,请添加微信号:zhzkw001 (中国篆刻网)!




  若想了解更多相关资料,请点击页面底部的“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