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称“中国垃圾论文太多”引网友围攻……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等

主要成就: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等

网友戏称:11g

导语

上观新闻3月7日报道,“我以前曾经预测,中国会在2020年论文数超过美国,没想到我们提前完成了。”

 

说起这项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并未透露出骄傲,反倒是一脸担忧,语调沉重。这是为什么?

 

“有些评论因此说,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超过美国了,我很担心。”5分钟左右的发言,施一公说了3次“很担心”,继施一公上次担忧“优秀学生选了金融专业,这个国家会出大问题”后,他又有了新的担忧——科研评价问题。

 

施一公表示:论文不足以说明科技实力,美国没有这样的评价方式,科技实力却依然领先。因此,论文和科技实力是两回事,大家千万要分开。并说有些文章,通俗点叫‘垃圾文章’,就是纯粹为了发文而发文,这种情况太多了。

 

不过他也承认,数字指标在各个单位都很重要,影响到评奖、评优、评先。这是矛盾的两方面,一方面如果没有这些标准,如何反映科研的质量,但有了这些标准,大家拼命‘做’这个数字怎么办?

 

谈到业内和社会各界出现的“论文无用”论,施一公表示“坚决反对”。“没有论文,怎么能有科学技术?但在追求论文的导向如此之强的时候,评价立场如此鲜明的时候,造成的负面影响其实非常大。”

 

问到如何改变现状?他说:“说实话,我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如果要提建议,就是应该进一步改进科学评价体系,这需要全社会达成一种共识。”

 

一石激起千层浪,施一公的发声,引出网络上的各种声音,现在我们来看看网友们怎么说吧!



01

 

有人说垃圾文章太多,量变不会引起质变,没卵用。我前几年也这么觉得,一堆shit有什么用?

 

然而,这段时间,我想了一下,量变是真的会引起质变的。所以我现在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解释一下,为什么量变会引起质变。量变本身是不会引起质变的,引起质变的是量变带来的竞争加剧。


举个例子。我们领域,七八年前,累计有个二三十篇影响因子3左右的文章就能上杰青。现在嘛,影响因为3左右的期刊,40%的文章都是中国人发的。一个土博毕业十来篇影响因子3左右的文章,司空见惯。这样的土博能去个普通一本当老师就算谢天谢地了。

 

垃圾文章大量批发的后果是什么?上面的管理人员一看,卧槽,全部都几十篇这种文章,咋搞。简单极了,影响因子低于10的,不算数。


过几年,影响因子10+的文章都大量批发,人手七八篇,咋办? 再提高标准呗,Nature子刊才算数。


等到Nature子刊都能批发,人手几篇的时候,中国科研还怕没有崛起?



02


这就是科研工作的悲哀之一,大好的时间燃烧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面。

 

那为什么仍然有不少人认可这种考评体系呢?因为没有了水论文,会更加的不公、不明、不良。

 

因为人们已经不相信人会有理想主义、不相信人会放轻私利、不相信主观把持的原则。

 

这是社会浮躁之风在科研领域的映射。在互相吞噬的丛林里,生存下去才是第一位的吧,谁TM有闲心想着明天会更好。

 

就现在的趋势,科研迟早要和应用领域分离,变成奥运会一样的内部竞技圈子凭空运转,坐谈客尔。

 

最后,施老师发表这样的言论,并非出于公义,而是被后继者水论文的能力震撼,感到了竞争压力而已,典型的“上了车就想关门”。



 

03

自己赚的满盆满碗,就要断人财路,施一公你这样真的好吗?


对于刚进高校的博士,没有文章就没有未来,刚进高校,没实验室,没经费,都是蹭的,不水几篇文章怎么发展,大文章是想做就能做出来的吗?


你现在是金字塔尖了,你让塔底的怎么活?你让基础学科的博士怎么活?


进不了业界,只能去高校了,尤其是有机合成专业,那业界的工作环境,谁去谁知道!


药明康德,康龙化成,那种企业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博士进高校,不发文章怎么挣钱,尤其是对我们这种奖励大的学校,为什么奖励大,因为科研条件太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家拨的基金其实就是对博士们的救济金,而且一个个挤破头的去争。


给条活路吧!




04

我很同意!


第一,垃圾文章是多


第二,我也没有看出来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上教授时,把一个副院长挤了下去,因为我的论文数量和点数都比他好。


如果没有这些“垃圾论文”作为评职称的标准,或者说没有标准的话,大概率他会把我挤下去。


没有标准比有一个不完善的标准更可怕。


第三,人吧,说话前得撒泡尿照照自己!


天下垃圾论文十斗,唯你生物独占八斗


05

 

中国大学的论文看指标,看影响因子,看期刊是不是顶级期刊,看这样那样……中国如果真的能做到"管你老板是谁,达不到要求就滚",吊打全世界指日可待。

 

中国的大学曾经几乎是养老院,评职称大多都是靠关系,发论文的压力几乎等于没有,老师们极少有较高的学术理想。


最近十多年好不容易渐渐向国际看齐,年轻人想要留在圈子里就得努力写文章,才让中国的大学的学术影响力慢慢赶上去了。


在这种时候说这种没屁用的废话,以施一公这个人的历史而言,多半是在为自己后面的某些事情铺路……



以上观点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1、国际一流大学:对不起,我们不招收中国学生!背后原因让人无法反驳…

2、重磅|汤唯加盟 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宣传片—让你成就梦想

3、在香港你不能没有它!

戳此【一分钟匹配最适合您的移民国家和项目】


-全球移民,海外投资,税务规划-

银河互联网+移民让您更快更轻松获取身份

提供一系列后续增值服务

匹配最适合您的移民国家和项目

点击阅读原文自测香港优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