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师论文)渐入阅读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发现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要


      整本书教学策略在陪伴学生阅读中同步形成。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点、模糊点,理清整本书脉络,制作思维导图,展开主题讨论,生成个性交流。发现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陪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字,最终发生“书和我的故事”。


关键词


关键点;整本书阅读;阅读策略


作者简介



      邱逸文(1972年10月),女,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语文学科主任、中教高级,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整本书阅读、写作教学。


      我们开设了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课程,每周的最后一节语文课是必须保证的阅读课。每位老师都在开展阅读课堂,陪伴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探讨。老师是引导者,倾听者,更多时候是调控者,记录者。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是在师生共同阅读中完善的。

 

口头禅成为惯用语——关注学生阅读的流行点


      阅读的最好境界是要走入生活,成为师生疲惫时一剂放松良药,成为共同闲聊时的生活调料。一名男生在楼道里对着另一名男生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咯吱咯吱。”对面的男生会说,“我去告老师了。”其中的含义学生是明白的。抓住这些学生关注的流行点,学生自然很快可以梳理出来。而教师要做的就是适机引导这些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到底有什么含义。于是就有了下面关于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梳理:



      在师生共同整理的表格中,我们也就鉴赏方向做了重点说明,并下发了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鉴赏的相关文字资料。学生在批注中就会重点结合语言描写、景物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相应景物描写的“渲染”“烘托”作用,修辞手法中的“借代”、“比喻”、“反复”“排比”等手法也自然在阅读中被学生自然使用。这就是目前部编版新教材提出的“随文而教”的说法。整本书阅读本身就贯穿了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的内容,在阅读中结合主题而学习,是最自然的语文学习。


      经过学生自己整理后的口头禅,一下子将阅读由浅显变得深奥,让学生一步步由绰号、姓名、口头禅作为突破口,走向了对鲁迅作品的更深入的主题研究。


      口头禅不仅仅成为学生的谑语,也成为了自我反思的契机。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自己就是 个和方玄绰一样的差不多先生,既看不惯生活中的歪风邪气,又没有勇气去当面制止,只能在得过且过中度日;对学习也是如此,既想用心攻克难关,面对困难时又时时泄气。”


      还有学生说,“一代不如一代,说别人容易,其实自己常常也抵触新事物,不愿意改变自己,我又何尝不是个九斤老太了。”


      有学生说,“一遍遍看涓生的静寂和空虚,恨其不争,哀其不幸。看到他一点也不象个男人,没有对生活的担当和责任意识,真是生气。但有时这种内心的懦弱,在我自己的恶身上也是存在的。”

 

抽签聊聊书中的故事——抓住阅读的关键细节


      学习的本质是反思与实践,学生对于阅读的听说读写就是最好的语文学习实践。聊聊书中的故事,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阅读的关键点。


      关于阅读细节的引导教学,确切地说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过程。一些细节可能也会被教师忽略,而个别学生却捕捉得很仔细。关注阅读细节的好处,可以让我们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用细节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质疑权威的评价,挑战标签式的定语,发现阅读不一样的惊喜。以《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为例,对比一下两种不同的评价。学生的评价是大学霸、可怜虫、变态狂、占有狂、矛盾者。前言的评价是道貌岸然、渴求淫乐、蛇蝎心肠、卑鄙无耻。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根据整本书的情节,甚至抓住了对克洛德这一人物大量的细节分析,一步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出一个人物内心的复杂冲突和性格变化的过程;而很多原著的前言分析则忽略了克洛德前期的善行,以及后期挣扎中的大量内心独白,得出了一个类似标签式、程式化的结论。随后我又查阅了一些学术论文,发现学生的认识还是很有道理的。把握关键细节分析人物的魅力,任何一篇节选的章节,篇目,都无法如此清晰地阐释一个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还可能会得出管中窥豹,简单定势的结论。


      同样的方法在阅读《高老头》时也是如此。小条抽签的问题是结合书中的细节证明如下观点“高老头具有面粉商人的职业特点”,“伏脱冷的身份具有神秘性”“伏盖公寓具有肮脏的特点”,每处要找到至少2处细节来印证。



关注阅读的混淆点——建立学生阅读的关联


      类似的人物容易产生阅读的混淆,比如鲁迅笔下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数学大师》中众多数学家的形象,以及《高老头》中很长的人名都会在阅读中形成了一定障碍。如果建立相互之间的关联点,对学生的理解会起到推进作用。


      人名混淆是可以避免的。外国人名最前面的是名字,放在最后的是姓。一本书在称谓时往往有不同的称呼,不同版本翻译时只是个别同音字的写法不同,不会出现称谓的不同。对于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较少的学生来说,需要提醒他们记住第一次出现时的人物全称,有必要提笔标注一下。如《高老头》中大女儿的全名是“阿纳斯纳西·德·雷斯托伯爵夫人”,小说常常简称为“雷斯脱夫人”“伯爵夫人”,以显示社会地位的尊贵。称“阿纳斯纳西”则显得比较熟悉,称“高里奥小姐”则是了解底细的人带有轻蔑的语气,称“纳西”“我可怜的纳西”则是只有充满一腔父爱的高老头的称呼。《高老头》中的线索人物是大学生欧也纳·德拉斯蒂涅斯,小说多数时候都称呼为“欧也纳”,在快结尾处,当高老头已经视大学生为自己的救命恩人,亲人时 ,出现了大量的“德拉斯蒂涅斯”,这就是感情亲密的表示。


      整本书阅读会出现人物时,随着阅读容量的增加,人物名称就需要梳理,梳理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思维导图呈现,也可以表格式、框架式归纳。通过梳理,能发现书中的连结,和另一本书之间的连结。如相似人物的不同点,加入对阅读的深入理解,打通相关联的记忆。即使搁置一段时间,有一些混淆点的梳理,也能迅速恢复记忆。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连结点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性小论文。如:爱情、历史、植物、女性、知识分子等等。


      整本书阅读达到了一定量的积累,对于训练学生的求同比异,整合判断能力具有很多优势。信息的大量呈现既适合高考的应试需求,也符合信息社会的实际需求。


      当阅读的量越来越多,就有必要定期回复并反观阅读之间的不同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节的联系,用研究性小话题牵引,形成一幅幅有趣的阅读鉴赏的思维比较图;而比较不同作品中的相似点,则更有精神的启迪性,真正做到了阅读实实在在在发生着一些思想影响。


      打破阅读的壁垒,熟练鉴赏表达的技巧,整本书阅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学生习惯运用朱光潜的《谈美》中的美学原理鉴赏分析必修读本中的诗歌;另一学生则比较分析了《平凡的世界》《的葬礼》《边城》里众多的爱情观念,并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与道德相符这一观念的认同。


将文字转化为图表——制作阅读思维导图


      当众多对阅读评价的数据分析,呈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弱化时,我也在想是我们语文课堂教的问题,还是学生自身能力的问题。


      《四世同堂》大部分的故事发生在小羊圈胡同,小说第二节通篇介绍祈老人居住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街坊邻居们。对于对胡同很陌生的读者而言,让人看了还是难以一时想明白。将文字转换为图示或者表格,就会便于学生理解了。有绘画功底的学生可以绘制一幅居住地图;当然绘制一份“小羊圈胡同示意图”也更为形象。这样几乎将《四世同堂》前四节的内容表述的很清晰了。对于今天这个出门更需要地图导航的时代而言,示意图绘制将学生对文字的逻辑性更是做到了形象的展示。阅读的乐趣,真正受用与生活的每一处,和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将文字图象化、情境化,抽象的文字在阅读者头脑中经过二次加工,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学生在阅读《巴黎圣母院》第一章“伏盖公寓”,面对每层楼住着不同的客人,以及每层楼不同的待遇的大段叙述性文字,在阅读批注时直接做了表格式的图示,直观便于记忆,我就此在学生中做了推广。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训练,我以为不需要单独刻意地训练,而应教给学生制作导图的方法,以及关键的提示语。之后学生将会出现无限的创意,甚至彩图版、卡通版都应运而生。



      经过更多学生的完善,这个价目表已经越来越完善了。对于理解《高老头》整本书人物关系以及他们的身份、职业的文字表述,让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小组合作说说见解——生成阅读的个性交流


      整本书阅读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原著,然后再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当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各自观点后,我会根据这些发言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人物单,有时是让个别学生完成,有时时打印出来,每组一份,组员人人发便利贴来记录发言内容。如分析《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当分析到艾斯梅拉达的性格时,学生都认同是美的化身,部分男生认为她同时具有少女的虚荣性,对弗比斯的痴情让人不可理喻,甚至到了愚蠢的地步。


      而阅读课堂的生成往往比教学预设还要精彩。一位男生随机抛出一个问题,“当相貌英俊的花花公子、丑陋而愿意为你付出一切的加西莫多、阴郁博学的克洛德,懦弱幻想的格兰古瓦,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请问在座的女生,你们会选择谁做你们的伴侣?”一位女生迅速接应,“我宁愿面对花花公子,也不愿面对一个外表丑陋的男人。15岁的少女这样选择,我也如此。”另一位男生说,“为什么不能考虑一下克洛德,他是一位有权有势,前途无量的人,完全可以拯救艾斯梅拉达的性命,人先要活下去,才能侈谈爱情。女生的选择欠缺理性,缺乏对幸福价值观的判断。”接下来的火爆不用我再多言,很多人都谈及了对上述这些人物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


      同样由于阅读细节把握的到位,学生又开始质疑课下滚动播放的电影版的《巴黎圣母院》和动画大片《钟楼小怪物》。认为电影改编后缺乏对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让人物的性格变得有些单一。当然部分学生在电影普及版的影响下,开始有兴趣阅读起原著。

 

伟人都值得我们学习吗?——树立阅读纯正的价值观


      整本书阅读是培养思辨能力的极佳资源。即使是很多伟大的人物,阅读其成长的过程时,也会发现不是每个人的才学贡献和人品思想成正比的 ,部分人虽然对社会有举世瞩目的贡献 ,天资聪慧、记忆惊人、禀赋超群,但其人格也有卑下、狭隘甚至道德堕落的时候。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杰出人物,思辨看待名人的经历和成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学生很有说服力。


      《数学大师》中第五章《人的伟大与不幸:帕斯卡》 中 ,有这样一句话“只有23岁的青年帕斯卡就开始从精神上慢慢死亡了。但他还没有在智力上死亡。”这时教师适机问问学生“精神死亡”是什么意思?学生大多能够想到精神信仰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帕斯卡信仰的詹森教派,在当时的社会被称为,教皇强烈地排斥,帕斯卡的信仰面对强大的阻力;他本身身体虚弱,还酗酒、饮食不度,作息无规律,精神还时有错乱,因此有时会做出极端的行为。这些要让学生意识到是科学家自身的不幸,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在书中是否还有其他人物也是类似帕斯卡,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的呢?学生迅速发 现《数学大师》第17章的《天才与贫困:阿贝尔》、第20章的《天才与愚蠢:伽罗瓦》,第25章《从农民到势利小人:拉普拉斯》,都是具有很强思辨性的人物。从而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要带着思辨的眼光去看待人物,形成自己的观点。


      同样面对《巴黎圣母院》中 的大学霸克洛德,我们也要问问学生,为什么他会走向道德堕落吗?如果你是克洛德,你会做出象他一样做出丧失理智的事情吗?我们分析克洛德的学术研究之路,会感到十分惊叹,这样一个充满强烈求知欲望的,几乎穷尽了当时人类所有能知道的领域,甚至开始研究一些别人无法探求的禁区炼金术,孜孜不倦、痴迷陶醉。如果放在一个适合他的平台,他该是一位多么杰出的科学家!那么是什么让克洛德最终走向了空虚和堕落呢?


      学生的分析是多元的:亲情的缺失,情感的缺乏、人性的压抑、信仰的丧失,这些分析力最终要的因素是什么呢?学生很快会汇聚一点,最终丧失了自我的信仰。信仰是希望,是光明,可是克洛德生活的时代,成为了邪恶、阴谋、权力的代名词,这些都无法支撑一个人勇敢得走下去,走向光明。更何况,人类的很多问题也不是科学能够解释的,因为科学能解决的也是有限的问题。所以,道德信仰的缺乏完全可以毁灭一个天才。阅读中将人的意义和价值唤醒出来,这是多么好的教育行为。

 

      阅读文本不同,教师备课面对的个性化问题也就不同。需要教师自身对整本书阅读文本有一些深入理解。先泛读后精读,先知大体再抓细节,还要研究命题、批改书籍,陪伴学生一起原生态阅读也是乐趣所在。


      如何更有效监督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知道每一个孩子实在什么时间阅读,花费了多少时间,停留点在哪里,哪些地方完全没有阅读,数据化的云平台,很多网络课堂,手机运用程序可以帮助我们来实现。运用手机软件,对学生阅读进行了实时监控,值得推广。如何激发每一位孩子在分层阅读中落实?如何更有效,更多元评价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阅读不能等待,我们正在努力。


编辑:“克拉玛依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编辑部

来源:“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微信公众平台

           (撰稿人/邱逸文    图文编辑/李晨迪    编辑审核/刘光勇  陆辛儿 


精彩回顾:

【教育】家长专治孩子问题的绝招,百试不爽!

【教育】三位世界教育顶级人物,告诉你什么是受教育的标准

【教育】这位特级教师给家长的话火了!提出3个问题4点建议,趁着假期快来读 | 最燃演讲

【教育】“海哥”,你不只是“传说”!

【教育】丘成桐: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决定终身事业

【教育】一代圣贤王阳明也曾是“熊孩子”,看他和“虎爸”之间冲突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