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学术丨如何在一流期刊上发表管理学研究论文?

在国际一流的管理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吸引中国管理学者的主题之一。但是,对我来说,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身是更有意义的话题。但因为过程和结果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得好,论文就可以在一流期刊中发表;反之,则没有机会,因此,我将更吸引人的结果二字作为本书引言的标题,来探讨使管理学研究论文得以发表的条件。


众所周知,国际一流期刊的稿件平均接受率是10%左右。近年,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MJ) 的接受率只有6%。这些通过了严格审核过程的论文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严谨。一个研究做得够不够严谨可以从几方面来看:方法是否严谨?逻辑与理论够不够严谨?研究的可信度高不高?效度如何?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大家介绍严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就像工具一样,能够保证研究过程和结论的严谨性。


一流管理学期刊

一流的英文管理学期刊有A与A-/B+等两级。管理学界的同行都知道A级的期刊是最重要的期刊,也是大家都希望能在其中发表的期刊(期刊名称如附录所示)。在这里我先简单介绍以下这几个期刊,然后再谈其他的优秀期刊。


首先是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MJ) 与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ASQ) 这两本期刊。我当过AMJ的主编,对这个期刊很有感情。ASQ也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期刊,影响力非常大。所谓影响力就是论文被引用的频率。大家都知道citation(引用)这个词,在管理学领域中,ASQ这本期刊被引用的频率是最高的。至于投稿量,AMJ每年收到的投稿有一千篇左右,平均一年发表50-60篇。ASQ每年收到的投稿有250篇左右,平均一年差不多发表25篇,篇数比AMJ少。这是由于考虑到ASQ的影响力,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的文章还没达到它的水平,所以就不敢去投了,一般来说,期刊的投稿愈多,找到好文章的机会才越高,反之,就比较少。而AMJ是美国管理学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的期刊,它本着帮助学者提高研究水平的态度,欢迎所有会员与非会员投稿。所以很多人即使觉得自己的文章没有被接受的希望,也愿意投稿以得到专家的意见进而帮助自己提高文章质量。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AMR)只发表理论文章,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是AOM的新期刊,从2007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次,它的文章引用率已经排在了前五名。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JAP)是心理学领域的顶尖杂志,但也发表了很多管理的文章。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则是探讨国际企业管理或比较管理的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属于战略管理领域的顶尖期刊。Organization Science这本期刊只有二十年的历史,比较年轻,但水平已很高。Personnel Psychology 的地位愈来愈高,引用率排在前二十名。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每年出版一本,虽然很多人并不把它看作正式期刊,但它的影响力也很大。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近年进步很快,引用率排在十名以内。


在A-与B+的期刊中,Journal of Management 相当不错。其他刊登优秀文章的期刊还包括: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Leadership Quarterly、 以及Organization Studies 等,在此我不做一一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这个领域中,若有研究者能在上述的任何一个期刊中发表文章,都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值得大力赞扬。


另外有一个期刊我在此要特别介绍,那就是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MOR)(《组织管理研究》),它是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的会刊,也是一本专门出版与中国管理研究有关的高质量论文的期刊。该刊物致力于促进全球组织与管理知识的发展,主要出版在如下三个领域内对管理知识有所贡献的创新研究论文:(1)管理学的基础研究;(2)国际管理和比较研究;(3)中国研究,包括中国公司,在中国经营的跨国公司的组织与管理的研究。这本期刊在2005年成立,经过七年历史,已得到了对中国管理研究感兴趣的广大学者的认同,其文章下载率已达到其他优秀期刊的水平,在2008年就进入社会科学论文检索系统(SSCI)。它的首次Impact Factor (2010)是2.806, 在SSCI的一百四十本管理期刊中,排名22,如不包含自我引用,排名15。作为MOR的创刊主编,MOR的快速发展让我很开心。


MOR鼓励论文评审人本着培养和帮助作者提高研究和写作水平的原则,对每一篇论文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因此,无论评审结果如何,评审人会向所有文稿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发展性的反馈意见,这将促使投稿者改进他们的研究和文章。另外,MOR会为投稿者提供及时的回馈,一般在收到文稿后12周的时间内就会做出评审决定。


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这二十本期刊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大家要做研究就得看文献,但一定要有所选择地看文献,不要什么乱七八糟的文献都看,那是浪费时间!我建议要看英文文献就去看排在前二十五名的期刊中的文献,其他的不需要去看。为什么呢?因为期刊的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同事审稿、或审查不严格的话,研究的严谨程度就无法确保。你投稿时,如果所引用的文献都来自那些不知名的期刊,就会降低你文章的说服力。第二,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时我们会看到在一个主题上已经发表了几百篇甚至上千篇的文章,你如何知道哪一篇文章是重要的呢?最可靠的就是看论文登在何种期刊上,这样可以减少很多困扰和时间。


为什么要发表?

之所以要把论文发表在一流期刊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研究者要向其研究的领域贡献新知识。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增加新知识,所以研究者的主要责任就是贡献新知识。为了贡献新知识,我们才做研究、发表论文。从这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研究,并把它当作成个人的目标,那么做研究时自然就会关心严谨性了。


第二是研究者要对某个研究领域产生影响力。只有当研究论文经过审稿程序被发表出来时,影响力才可能产生。虽然有时一个研究结果可能出错,但当其他研究者注意到并引用该论文时,这项错误的结论就有机会被加以修正、改进。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点牵涉到一些道德上的问题──假如研究者明明知道论文里面有问题,但他的写作技巧非常高,能够写出来说服别人,结果使本应被拒绝的论文发表出来,这在道德上是有瑕疵的。知识的用处是帮助实践,管理研究的成果很多会进入教科书,假如知识有错,就会误导学生,误导实践。所以,第一点原因是最根本的:研究论文必须能够提供新的准确的知识,对知识体系有所贡献。


第三个发表论文的动机是为了成名。这不是一个坏的动机。但是,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中,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中国也不例外,欧洲可能还好一点)的学术环境中,有一个很不健康的趋向,就是大家把发表论文当成做研究的唯一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想办法把本来可以做一篇很好的论文的素材,拆解成两篇、三篇,结果降低了论文的质量,只能投稿到B级或B-级的期刊发表。像这种论文即使有五篇、十篇、或二十篇,都比不上一篇ASQ或是AMJ的论文。我在担任AMJ主编的时候就发现即使一些很有名的教授,也有这个陋习:他们把一篇文章投到我这里,同时又把方法改一改、问题改一改,写成另一篇论文,投到另外一个期刊。曾有审稿者向我报告这样的问题,我就打电话到另一个期刊,问他们有没有收到这样的一篇文章,他们说有啊!于是,我和那个期刊的主编,就把这两篇文章都拒绝了。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是为了获得永久聘任与晋升等(tenure and promotion)的需要。可是假如研究者的目标只是为了能够获得永久聘任的话,他/她就会争取在短时间内发表很多论文,这样就会导致很多论文愈做愈不好。譬如说,当有别的研究者问你愿不愿意合作时,为了在短时间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这种人一定会首肯答应,甚至会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这样做,研究一定会做得很惨。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什么题目都做一点,也就是做这种机会式研究(opportunistic research),而不是做自己真正有兴趣的题目的研究,研究的累积性一定有限;而且,只是为了发表,不是为了追求知识,则我们的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就会很少,于是研究做起来没味道、没兴趣。到最后,做研究就会成为一种苦差事,愈做愈没意思。


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走快捷方式。比如说,要验证某个假设的过程很辛苦,好不容易才搜集了100个样本,照理说在考虑研究贡献时,我们仍应该再去搜集更多的样本。但有时候就会想,既然那么辛苦,就先写好投稿出去吧,这样做就是走快捷方式。如果研究者自己知道这个文章、这个题目还没有完成,就不应该赶着投出去。我认为,发表论文只是一个手段,它让研究者有机会告诉同领域的研究者,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做这项研究以及新的发现,可以贡献很多新的知识、建构新的概念。但千万不要为了发表而发表,否则伤害一定会很大。


发表论文的策略

认识对的人

认识对的人主要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如果你和某个期刊的主编是好朋友,那么你的机会可能会高一点,但是,这样的做法可能没有多大用处,因为目前所有的期刊都采用匿名审稿,就算你与主编是好朋友,通常也没有什么帮助;第二是跟好的人合作,怎么样才叫做“好的人”呢?这些好的人,是指他/她的条件或是名声比你好、或是他的研究做得比你好。就跟打球一样,如果找球技跟自己一样或是比自己差的人,自己的球技一定很难有所进步。所以,一定要与一个技术比自己好一点的人去打球,这样才能进步。同样的道理,研究者需要找一个研究比自己做得好的人,作为自己的研究伙伴,这是第一步。


如何去寻找研究做得比自己好的人,并形成研究拍档呢?也许在你周围不容易找到在做研究上有经验的人,不过,这不代表找不到这种人。一个方法是去参加学术会议,阅读一些期刊(例如:AMJ、ASQ),认识自己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并参加学会(如美国管理学会或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所举办的年会。开会时,经过其他老师的介绍,跟他们谈自己的研究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若是你把写好的草稿给他们看,他们就更加认识你了。在我们这个研究领域里,年纪大一点的、有经验的教授,都很喜欢培养下一代的年轻人,所以年轻的研究者机会很大。不像我们这些经验较多的人,如果我寄一篇文章给他们看,他们可能觉得我已经做了快30年的研究了,就不会帮我看。所以,要懂得找一个有经验的人或在这个研究领域上做得比较好的人,跟他/她一起做研究。然而,对于一位助理教授而言,你的研究伙伴也不一定全都是教授才好。那些对你而言最好的研究伙伴,反而是那些较为资深的助理教授或是副教授。因为这些尚未升到教授职位的研究者大多充满研究热忱,也更能全心地投入研究。当研究者升到教授以后,通常必须花许多时间去处理无关学术研究的行政事务。相对而言,投入研究的程度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影响。


还有另外一种好的人,就是那些为了做好的研究的研究者,而不是为了工具性目的的学者。如果与你共同做研究的伙伴,只是为了某种实质利益的话,他/她会把这种坏习惯带给你,这样就会伤害久远。这种坏习惯的养成,可能是为了晋升等而去做研究,因此就想早点把论文寄出去、早点发表,即使文章还不够成熟也如此,久而久之就养成做研究不严谨的习惯。


研究做得严谨并不意味着慢工一定出细活,而是指在研究的每个阶段,都要做到严谨。另外一点是,你是否有很多研究课题?每一个阶段只做一个研究课题,就会做的好。做研究也得做研究管理(research management),就跟项目管理一样:有的研究大、有的研究小;有些在外面审稿中、有些在撰写中、有些还在搜集资料、有些正在分析。如果你同时做五个研究课题,五个都打算在A级期刊上发表,那你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在做A级期刊的要求。然而,意外可能发生,比如身体不好、要期中考、家里有事等等,这样就会造成无法兼顾论文质量,导致论文跑到B级期刊。假如你的目标一开始就设定在B级期刊,那最终会发表到哪里去呢?可能是更差的期刊。所以,目标一定要定得高,如果达不到没关系,你起码可以退一步;如果起步低的话,要上去就很难了。你的目标就是尽力做,如果做不到A级期刊,至少可以回到B级期刊去──你可以从A级期刊得到一些有用的反馈意见,把文章修正后再投到B级期刊。

去好的学校

什么是好学校呢?有时很多人会误解认为很多研究者研究做得多、做得好是因为他们在好学校的缘故。其实在名校读书或任教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资源多、名教授也多;坏处是教学压力大。名教授通常都忙得不得了,根本没时间和你交谈。其实,最适合做研究的学校应该是那些教学压力小的学校。一般而言,做一个学者、一个研究有成就的人,起码需要把一半以上的时间放在研究上。当然教学也是教授的重要责任,一周的时间里,备一天课,教两天书,但其他两、三天,必须用来做研究。你不能说:“等我有空再去做研究”,这样研究就会变成是业余活动了,而变成业余活动的研究,是不太可能做好的。

不怨天尤人

请求上帝保佑自己的祈祷可能会有帮助,但是神好像也只愿意帮助自助之人(God helps people those who help himself)。自己不努力,上帝也帮不上忙。现在有些人似乎很逃避,一天到晚在想这个制度公不公平,那个谁又在扯谁的后腿,把时间都浪费到这些事情上面去了,那就没有精力做研究。不管别人如何议论,你要相信审稿制度;同时,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以最好的文章做榜样

要做高质量的研究,必须要懂得阅读与临摹范例研究,遵守科学研究的程序,而不是为了发表而发表。所谓临摹范例研究,就是从最好的研究中学习。就此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高质量的论文。什么是高质量的论文?其实也有一些即使在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文章就是在所有发表的论文当中,再进行第二次审查所挑选出来的论文,这种论文就是得奖论文(award winning papers)。有几个期刊会有这种得奖论文。例如,AMJ有一个委员会,委员都是有名的教授,每年审查前一年大约五/六十篇论文,从中挑选做得最好、最精的论文,这就是the best paper(最好的文章)。从1987年开始迄今,已有二十多篇论文获选为得奖论文。我们已经将这些论文翻译成中文出版(徐淑英、张维迎,2006),第二版是近七年的最佳论文( 张一弛,徐淑英, 2012),欢迎大家去读一读。


ASQ从1993年开始也有这种论文,但它的选取方式与AMJ不一样:其委员会是审查五年前发表的论文,并评价这些论文的影响力。影响力怎么判断呢?第一就是察看文章被引用的情形,第二就是再重新看这篇文章,相较于五年前的其他文章,这篇文章是不是最好的。从这些标准来看,ASQ做得比AMJ更好,因为它不但考虑这篇文章是当年最好的,也考虑这是否的确是一篇具有影响力的文章。


除了研究要做得好以外,写作当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技巧。既然AMJ与ASQ都已挑选出最好的文章,我们就一定要从最好的文章开始,察看这些文章是怎么做出来的(ASQ最佳论文集也翻译出版,见徐淑英、张维迎 ,2005和张一弛,徐淑英,2012)。比如说,这篇文章和你想研究的题目很像,你需要仔细地看它怎么样开始、怎样提出问题、如何把文献整合起来、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采取什么方法做的。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套上面的句子来写,甚至可以抄其中的句子,但是不能抄得太多,你抄超过五个字以上,就必须说明内容来源。 《组织管理研究》2011 年3月发表了一期有关研究论文发表的伦理特刊,讨论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文章可以免费下载,请大家去阅读参考。


投稿常犯错误

投稿被拒的最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过程(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不够缜密。这有可能是在研究问题、理论、以及假设(research question, theory, and hypothesis)上做得不好;也可能是在效度与普适性(validity and generalizability)上所有不足。这些问题是可以预防的。研究者必须了解几个最好的、常用的研究设计方式,以及它们存在的问题。


在常常出现的文章被拒事件中,90%的失败原因是研究问题问得不好、不够清楚。别人看你的论文,看了三十几页还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当问题不清楚、不重要、又问得不完整时,人家看了也提不起兴趣。如果论文中的概念非常多而混乱,而且文字又不通顺的话,论文的可信度就会降低。所谓理论,基本上就是指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所以论文中的概念一定要非常清楚,不能太多,太多太复杂的概念很难操作,也很难控制。所谓的没有理论的假设(hypothesis without theory)就是指一篇文章有很多的假设,但这些假设后面却没有理论基础,让人看不见假设与假设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研究者要详读文献。文献没看全的话,审稿者会说这个研究已经有文章发表过了,现在是重复性的研究、没有贡献新的知识,不值得发表。另外,文献也会告诉你有哪些理论可以解释这个现象。一个研究里面可能有三到五篇主要的参考文章,而其中最重要的文章,就能对你的研究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把你问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为什么值得关心、过去文献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哪些?为什么这些答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不够好、不够深?所以你现在做这个研究想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不同的看法、新的想法?新的想法是由什么理论衍生出来,这个理论又是如何解释的。这样一来,就可以清清楚楚地把思路构想出来,把整个研究历程浓缩到这一篇论文当中。这篇论文既然要被审查,就需要引起其他人的兴趣。文章就必须像放电影一样,从一开始就要很有意思,让人愈读愈有味道。如果一篇论文读起来乱七八糟,连个主题故事都没有,别人就会想:读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收获,也没学到什么东西。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很多结果或说法又错了,其他人就不可能同意你文章的结论。


第二部分的问题与研究方法有关。第一个问题是研究中的主题与假设在测量或分析层面上,没能相互匹配(level or unit measured does not match that hypothesis)。比如说,我研究领导力,想问领导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那么研究的层面在那里?是个人、团体、还是企业?应该是企业层面。但是,很多人在研究中,只问员工:“你的主管怎么样?”,又问员工“企业的文化怎么样?”所有的衡量,全都是在个人层面,这样就使得研究问题与测量层面不一致。研究问题是属于企业层面,然而,研究的对象却是个人层面。因此,是研究者改变了自己的研究问题与概念建构,由企业层面改到了个人层面。这是一个很大的毛病,很多很好的文章就在这个问题上失败了。第二个问题与测量也有一点关系,就是测量跟概念不符合,或是一种无效(缺乏效度)的测量(measures do not match constructs or invalid measure),这种问题在心理测验中谈论很多,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第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把 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 data)用来做因果关系的分析。在做因果关系假设(causal hypothesis)时,假设与理论会影响到研究设计,在很多情况下,使用纵向(longitudinal)的研究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其他的问题还包括控制变量不合适、或模型未做完整界定(Inadequate control, model under-specification)等等。有时也可能是研究设计中控制变量选得不对或做得不好。假如说以一个简单的回归模式来预测公司效能,你找到一些变数用以预测公司效能,但是,需要控制的变量却可能不对。在这个例子中,基本的控制变量是什么?比如产业类别:在某些产业中,不管做得多糟,这个公司都会赚钱。所以,在这类研究中,如果没有控制产业类别,结果的可信度就不高。你是研究的设计者,你就必须仔细思考,有什么其他可能的解释,并将这些解释因素加以考虑、或加以控制。此外,缺乏抽样计划(no sampling plan)或是样本仅能提供很微弱的证据(weak justification for sample),则属于样本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共同方法变异(common method variance problem),就是研究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量是来自于同一测量来源,因而会造成虚假相关(spurious correlations),不仅可能隐藏了真实关系,而且会干扰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联系。另外就是使用单一讯息与回溯性数据(single informant and retrospective recall)的问题。例如,到中国大陆做企业绩效研究时,没有好的客观资料可用,一般现成的数据不可靠。一个人一个人去问还是会有误差,有了误差其他人就就不相信研究结果。所以,一定要有两、三个不同来源的资料,结果又能聚合(convergence),可信度才能提高。


一篇论文,从前言开始,到理论-问题-假设的提出,构成第一部分;第二个部分则是研究设计上的问题;第三部分是解释你的结果。解释结果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解释。你的结论根本无法从结果中获得论证,但你却这样解释就是说过头了。其次,一些粗心的错误,如格式不对、写作技巧太差,都会显出研究者很不认真的态度;若是连论文里面基本的数据都是错的,那就不只是不认真,而是不专业了。一篇论文从头到尾,起码会碰到十几项问题,所以,一定要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校正。虽然这很费时,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我的论文,平均要修改20多次,一般我都会雇佣一个专业的英语编辑来修改文法并且润色,到不能更好的程度,才会投出去。


最后一个是贡献不够的问题(insufficient value added contribution),就是这篇研究对现有知识的附加价值不高,没有什么新贡献。那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研究呢?简单地说,有价值就是指这个研究为某个领域的问题增加了新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有人把发表论文比喻为一种对话:在专业领域的文献里面,有关这类题目也许已发表了很多论文,我们可以把每一篇发表的论文都视为一个谈话,你写一篇文章就是加入一场对话。当你要插入一项话题,就要看你的话题是否值得别人去倾听?你加入的这些话题,是否能让别人学到新的东西?你讲的是否清楚?是否有意义?另一方面,你究竟参加哪一个研究主题的对话,这又跟你怎么认定研究问题有关系了。首先,要了解自己要问什么问题。假如想要了解有关企业控制的问题,就要先找文献,看有哪些人谈论过这些问题,或写过这些文章,你需要看他们的文献;接着,就看这些对话是如何进行的。假如你想研究“控制”,但文章内容却都在关心“文化”的问题,那你的方向就弄错了。


可是,要如何才能问“对的”问题呢?问题要问得对,重点在哪里?重点就在你研究的主要构念是什么。一个研究问题中一般包括好几个构念,到底哪个最重要?举例来说,在“领导如何影响企业文化或绩效?”的问题中涉及到三个构念:领导、文化、绩效,哪一个才是最主要的呢?有人说:“我关心企业”,所以最主要的构念是企业;有人说“我关心文化”,所以文化是主要构念;也有人说“我关心领导这一块”,所以领导是主要构念。你不能同时参加这三个对话,这太辛苦了,也没有重点。所以假如你关心的主要是领导议题,就要进入领导的文献库,找出研究者对领导与企业文化或企业绩效等等关系的看法,看看他们是怎么对话的。然后你再加入进去,贡献你的想法。


作者:徐淑英 /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本文为徐淑英女士为《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一书所写的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