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毕业论文写作的八个要点

(史学)“今天非常高兴,乘何老师主持这次博士生毕业答辩之机,请他来给大家做这样一次讲座。、博导,治学十分严谨,在这个领域耕耘了几十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相信这次讲座对大家毕业论文的写作以及如何做学问等诸多问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点:一定要写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研究生选择写论文的题目,一定要写自己在学习中有积累的东西,不要写成命题作文。作为导师,也不要硬性规定研究生非要写某一个方面、某个人物不可。我的研究生没有一个是写我的重点研究课题的。我最早是研究科举制度的,可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写毕业论文,没有一个写科举制度。我认为喜欢搞什么,有什么积累,有什么兴趣,就去做。我不会硬性规定学生写什么。可是我认识的一个博士生导师,他自己搞某一个方面,结果他就非要学生搞与他相一致的课题不可。我很为这些学生鸣不平,但他们没有办法呀,“导师叫我这样写,我怎么办呢?”虽然这样做也有优点,因为这位导师研究某个方面,他在这个方面有较多发言权,指导起来比较容易。关键是不能规定得很细、很死,不能扼杀研究生的创造力和个人兴趣,否则不可取。所以我反对导师让研究生作命题作文,而主张研究生按自己的积累和兴趣来写毕业论文。当然,这个兴趣不是心血来潮的兴趣,而是通过读书以后,积累了某一方面的知识,对某个问题发生了兴趣,发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东西。这样写论文,就越写越有味,就会有大收获。


第二点:论文题目要大小适宜


不要太大。比方说一个硕士研究生,若写《论宋代的科举制度》,太大了;也不要太小,《论宋代的弥封制度》,太小了,选题一定要适当。比方说,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题目就是《论北宋的科举改革及其历史意义》。我个人认为,这个题目适中。太大了有什么坏处呢太大了,写不完整,论文的漏洞也会多;太小了,显示不出研究水平,只是小儿科的东西,别人也不容易看好。


第三点:要寻找到足够的史料


我想这个不用解释了。写文章跟做饭一样,没有大米,没有食料,怎么做得好呢?



第四点:应该参考一些内容相近或者相同的他人论著


人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的,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可以补充,哪些要批判。他们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引用了哪些史料,在哪几本书里面,哪一方面,等于他们告诉你一个门径,你可以从这些书当中找到你所需要的史料。不等于说他们已经把这本书里面的史料已经用光了,或者史料都引用适当了。


有错的,可以驳正;有缺的,可以补充,在观点上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当然这里面也很危险,有些人走进别人的论文,就走不出来了,写论文老是跟着那位先生的思路跑,最后写成了一样的东西,那是不行的。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你要知道哪些方面他说的是对的,要学习;哪些方面写得不够,要补充;哪些方面是错的,要大胆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批评商榷。


当然,商榷的时候不要盛气凌人,不要将别人讲得一塌糊涂,要用商榷的口吻来写,更不要给人扣大帽子,。即使你对的,也要客气一点,使人觉得这个学生既有水平,又有涵养。



第五点:撰写论文时要做到边叙边议


现在写论文有两种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形式都是一条一条史料堆起来,得一个结论。我觉得现在再这样搞研究恐怕不是最好。既然你是搞研究,就既要有史料,又要有自己的观点。我虽然不才,但是我的论著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议论,否则怎么叫研究呢。你不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对也好,错也好(当然尽量要准确),怎么叫研究呢?所以撰写毕业论文时,要做到边叙边议,既要有史料,又要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看法


第六点:对写好的论文,要反复修改,也就是要反复地“磨”


我对这个“磨”非常重视,几次和同学们讲:“你不要写完一篇文章以后就再也不去看它了,你要反复地看,反复地修改,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看两遍有两遍的收获。睡一觉第二天清醒了再去看,发现有些漏洞仍需要补充,有些论述还可以修改得更准确,有些问题还没讲清楚,得再改。”总之,对自己的东西,要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也就是“磨”,这样才能出精品。俗语说,“慢工出细活”,就是这个道理。


同学们,现在电脑是个好东西。以前我手写的时候,大概写一篇一万多字的论文,会产生三纸篓的废纸,因为我有个非常不好的习惯,我改了几次后写不下去了,就扔到纸篓里。现在好了,现在没这个事情了。什么原因?一般来说,我写一篇文章,大概要看十遍甚至二十遍之多,有的超过二十遍,反复地看,反复地改。这点徐规先生很好,我向他学习。当年老人家不要我们做事情,我们想帮老人家做点事情:“徐先生,你的文稿我帮您抄一下。”他不要。为什么呢?他说:“我抄一遍有抄一遍的收获。你们给我抄,我就发现不了文章里存在的问题。”我们有些研究生,尽量把毕业论文拖迟,拖到大概快要答辩之前的半个月、一个月,甚至十天才交给导师。导师想让他修改补充,可是他说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这是研究生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不会好。


老实说,搞史学研究的人不必特别聪明,特别聪明的人去搞自然科学更合适,但搞史学研究要特别勤奋(当然基本智商必须具备,傻瓜可不行)。一般智商,再加上勤奋,一定能够做出成绩来,这里面也有一个“磨”的过程


我对研究生是这样指导的,我要求他们入学以后,用半年时间集中读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都要看。当然,怎么读书我下面再说。我要求在两年半以后,一定要把论文初稿交给我。给我的论文是毛坯,这时我把我的所有研究生都集中起来,让大家给他的论文把脉,提出意见,让他再去修改,改了以后我再改,我改完以后他再改,他改好以后我再改。大概至少这样三个来回,至于研究生自己对自己论文的修改就远远不止三次了。你要反复去看,反复地“磨”,这个“磨”我非常强调,就是要对自己负责任。



第七点:对所引的资料要有所考证


我对本科生的论文、硕士生的论文、博士生的论文,有三个标准。对本科生的论文,你只要能够找到基本的史料就可以了;对硕士生的论文,你不仅要找到充足的史料,而且要稍稍有所鉴别;对博士生的论文,则不但要求史料要充足,而且要有考证,有鉴别。要考证史料,不要拿来就用。拿来就用,哪里有这样方便的史学研究啊?充其量不过是史料的堆砌。怎么考证史料?这个问题我等一会再说。在博士研究生阶段时要多出一些副产品。就是题目不大也不小,但再把你所研究的单位、所占的史料扩大化,这是第一个。


第八点:要尽可能地出一些副产品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适当地写些小论文,争取在一些核心期刊上发表。你先写出一篇篇小论文来,串起来就可能是一篇博士论文。二是积累尽可能多的史料。有些史料不一定在你论文当中用,但在今后你进一步研究的时候有用,写其他论文的时候也有用。


以上是关于怎么样做论文的几个方面体会。供同学们参考。


以上内容摘自 何忠礼 《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讲演录》 来源:商务印书馆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