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青年教师徐丽鹤及合作者在EER发表论文

据悉,我院青年教师徐丽鹤博士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张晓波教授、瓦赫宁根大学发展组Erwin Bulte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Post-disaster ai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Lessons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近期被国际知名期刊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在线发表(2018年第101期第441-458页)。

徐丽鹤博士与张晓波、Erwin Bulte教授合作的这篇论文利用中国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作为一个自然实验,采用分解法检验了援助和荷兰病之间的动态关系


由于中国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中央政府要求沿海省一对一地对地震灾区县实施“对口援建”政策,作者据此将四川省138个县(或者县级市)划分为四种类型实验组包括对口援建县、灾后自建县和与援建相邻的非灾区,控制组为其它非灾区。作者采用多种方法(双重差分法, 地理距离加权的援建资金溢出效应,合成控制法)对援助和荷兰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一致表明接受(更多)援助的县——即使是“相邻的”未受到地震直接破坏的县——往往出现制造业萎缩的现象


该论文独出心裁地利用汶川大地震这一外生冲击和严格的因果识别方法检验了灾后重建中荷兰病的发生机理,对于公共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都具有理论和实证上的贡献。


徐丽鹤在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其研究领域包括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农村金融等,具体研究方向包括灾后援建、企业出口行为,融资约束、民间借贷、土地流转等。 她曾在China Economic Review, 《金融研究》、《农业技术经济》、《南开经济研究》、《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文章概述

大量研究援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存在两类内生性问题,一是异质性的国家。跨国数据存在制度,政策,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差异。二是因果关系识别困难,援助方会选择发展有潜力,或者积极贫困地区进行援助。同时,大量研究无法提供反事实依据,即没有援助,这些地方的经济是不是会更差,还是会更好?因此,援助能否带来经济增长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一致的认可。


徐丽鹤博士与张晓波、Erwin Bulte教授合作的论文“Post-disaster ai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Lessons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利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实施的“对口援建”政策这一自然实验,解决了上述两类偏误。通过多个数据来源,构建中国四川省县级层面面板数据(2002-2013)。根据政策,将四川省138个县划分为4组——对口援建县、灾后自建县与援建相邻的非灾区 (实验组)与其它非灾区 (控制组)来检验灾后援助对经济,尤其是当地工业部门的发展的影响。


论文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分析法,发现灾后援助抑制了当地(以及邻县)工业部门的发展。其次,论文通过地理距离加权分析发现,距离援建地(援建资金越多)越近,非灾区的工业萎缩的比较严重。最后,论文通过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重点考察了邛崃,发现未受到地震直接影响的邛崃如果没有灾后援助其工业经济增长将会更快。然而,该影响是短期的,长期而言,这一影响会逐渐消退


为什么灾后援建会抑制工业部门的发展呢? 论文通过检验发现,与荷兰病原理相同,大量外生援建资金短期内流入刺激了当地不可贸易部门的迅速发展,不可贸易品价格极速上升。例如:利用携程网数据检验发现,援助地宾馆价格显著提升。根据农村固定观测点以及作者的调查数据显示,援建灾区的建筑材料如红砖价格也显著高于非灾区。此外,不可贸易部门工人工资也随之上涨,如建筑业小工工资,援建前平均32-34元每天,援建后为57-62元。与此同时,因为可贸易部门的产品价格是由国际市场决定的,工人平均工资提高,成本上升会导致贸易失去竞争力。如果不提高工资,将会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导致产量下降。最后,无论是价格路径还是产量路径,灾后援建县(或相邻非灾区)的可贸易部门的短期内发展都受到了抑制。

详细请见原文

Bulte, E., Xu, L. and Zhang, X. 2018, “Post-disaster ai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Lessons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01:441-458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2017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