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不出C刊论文的博士生毕业时会是合格的博士吗?


    

    近日网上流传一篇致辞,据说是身为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社长的范军先生于2017年12月08日在主题为“‘学术 学科 学报’的首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上说的。范先生在该致辞中提出一个颇能迎合众多博士生甚至部分博士生导师的建议:

 “我建议高等学校博士答辩学位授予取消2篇C刊文章的硬性要求,关键看博士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看学位论文本身。我们老讲与国际接轨,国际上好像博士毕业学位授予没有这样的规定。”

据网传,范先生提出上述建议的理由是:

    ,不到2千种。列入南京大学最新版的C刊中期刊总共是554种,辑刊是189种,C刊扩展版是200种。不算扩展版,前两种相加是743种。不算扩展版(有些学校辑刊也不认),这743种平均按双月刊算(辑刊大多是一年4本或2本),每期按照25篇文章算,总共可发文111450篇,还算宽一点就是12万篇吧。博士生招生2013年是69000人,2014年是71020人,2015年是74410人,2016、2017年这个数字略有上升,但都不大。就算每年大约3万名文科博士生(不是精确统计),一人必须2篇C刊,就是6万篇的需求,超过所有C刊发文量的一半。关于博士后,有材料说我国30年培养博士后14万名,到2015年时,每年招收博士后1.7万名。这每年的博士后若有7000人是文科博士后,每人2篇C刊(有大学要求4篇C刊才能出站),又是1.4万篇。硕士每年大约在56万、57万左右。硕士生发文章大多没有硬性要求,但评国家奖学金、直接免试读博等,C刊文章是必备项,这个一年也不少于四五万人吧。大家想想,这些要多少刊物特别是C刊才能满足。我到学报遇到的推荐稿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博士生的,编辑也为此苦恼。现在不仅是拼爹拼妈,还要拼导师、拼学校。现在2篇C刊都快把博士生包括导师逼疯了。

   

    虽然媒体列出了范先生的六个重要头衔,让人一看就知范先生地位崇高,一言九鼎,可惜,隔行如隔山,恕我孤陋寡闻,我仍不认识范先生,也未核对网上流传的上述说法是否真的出自范先生之口?是否真能代表范先生的本意?因为根据以往经验,有些媒体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大众的眼球,往往喜欢“断章取义”,借名人之口故意制造出一些偏激的言论。所以,下面我只“就事论事”,对上述建议提点自己的粗见,以期人们能对类似言论有正确的认识,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现在很多中国人喜欢提“与国际接轨”。这不,在建议“高学博士答辩学位授予取消2篇C刊文章的硬性要求”时,理由之一是“要与国际接轨”,说“国际上好像博士毕业学位授予没有这样的规定”,“关键看博士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看学位论文本身。”与此类似,现在一些高校基于“要与国际接轨”,将博士生导师下放至副教授,只要能主持省部级或国家级课题,副教授也能带博士。我不知道这样说的人是真的不知道国外高校的实情,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若是前者,那是无知;如是后者,那是无良。我虽未留过洋,未喝过洋墨水,但好歹也到过几个发达国家,去过几所中国人心中的国外名校甚至是世界一流名校,,还有几位在国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的朋友,内中行情还是知晓一些的。虽然大多数外国高校培养博士生时的确都更看重对博士生的良好科研习惯、科学的科研方法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训练,并不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一定要发1篇或几篇SCI或SSCI(国内的CSSCI就是从SCI、SSCI学来的做法),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国外名校的博士生就不努力在读书期间去发论文,相反,大家基本上都会尽力多发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否则,国外名牌大学的博士毕业生照样难以找到理想工作;也绝不意味着外国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当然,外国高校多没有“博士生导师”这种称谓,只是便于国人理解,就用了此称谓)好当或外国的博士学位好拿,理由至少有五:

1

    外国能培养博士的高校及其学科的质量要普遍高于国内高校及其学科。在国外,高校鼓励多元定位,多元发展,有些高校——尤其是种类繁多的college(学院)——多定位在本科教学,并不像中国大陆高校那样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博士点梦,都热衷于申报博士点,所以,外国能培养博士的高校多是名校,能培养博士的学科多是师资和科研力量雄厚的学科。与此不同,在中国大陆,为了能更好地吸引包括主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等人的眼球(目的是为了能有良好的生源,为了能更好地为学校争取到各类优质资源),不要说双一流高校,就算明知自己是末流的高校,也热衷于申报博士点;在双一流高校中,一些师资和科研力量不强的学科打着“做大做强学科的幌子”,更是热衷申报博士点。结果,一些师资和科研力量并不强的高校或学科都有了博士点。

2

    外国名校博士生的生源质量普遍高于国内。以发达国家为例,人们普遍更看重一个人的实际能力而非学历,所以,除非您真的对博士学位感兴趣,否则,大可不必读博士。因为,一个人只要受过良好的本科训练,几乎能胜任所有的工作。所以,外国高校多普遍重视本科的训练,尤其是那些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更是如此,认为这是真正关乎全民素质的素质教育。也正由于国外名校的本科培养质量普遍高于国内,结果,其博士生生源质量也普遍高于国内。至于博士学位,主要是留给两种人去攻读:一是真正对学问感兴趣的人;二是暂时找不到理想工作、指望通过读博士学位来找个好工作的人。与此不同,当前中国很多单位仍太看重博士学位而不看重实际能力,导致一些人即便对科研毫无兴趣,即便明知自己科研潜质不够,为了能找个好工作或为了能留在大城市等原因,也只好硬着头皮去读博士。同时,由于中国大陆高校在本科阶段多采取“放羊”式管理,绝大多数专业课程的考试难度极低(若是闭卷考试,往往考前指定考试范围,改卷时能给的分数一定给学生;若是写课程论文,只要不是明显抄袭,一般都能过;若是开卷考试,那更是走过场),结果,本科毕业率极高(高校一般平均毕业率在97%以上),本科文凭水分极大。再加上一些相对优秀的毕业生都到境外留学。与此相一致,中国大陆高校的博士生生源质量现在大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在非“双一流”高校的博士生招生中尤其明显。

3

    外国名校培养博士生多有较严格的“退出机制”,国内的同类机制则多形同虚设。发达国家在培养博士生时多有“退出机制”,他们对博士生多有较严格的中期考核,考核不达标者就失去了继续读博士的资格。与此不同,虽然现在中国大陆很多高校在名义上也有退出机制,但大家多本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原则,让其形同虚设。

4

    外国名校能指导博士生的导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明显高于国内高校。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博士生培养的重要师资保证。与此不同,在中国大陆一些高校,为了争博士点或保博士点,为了争学科排名或保学科排名,只好勉强让某些科研能力不强的教师尽快当教授,尽早当博士生导师,结果,某些博士生导师不要说在其专业领域没有任何原创性见解,甚至连个让同行认可的稳定研究方向都没有,就因为发了几篇所谓的A刊(有些高校细分为A+、A、A-期刊,有些高校分为国家级和省级刊物;有些高校分为一权、二权期刊)论文,再加上主持了一个国家级课题(天知道是怎么申请来的)、2个省部级课题或1个省部级课程加1 项省级三等奖,然后上了一些课,指导了一届完整的硕士生,就能当博士生导师。

5

    外国名校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要求普遍高于国内高校。外国名校博士毕业论文的评阅一般从全球专家队伍中找,多数时候都是“量体裁衣”,即找2-3个在此领域国际顶尖的学者作论文的评阅专家;答辩时,参加答辩的老师也多是此领域的知名学者。更重要的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尽管大家与中国人一样都很注重亲情与友情,但与中国人不同,由于他们的管理制度做得好,事后监督也到位,这样,他们一般能够将工作和私人生活分割清楚,不会因为私情而失去公心,也不会因“大公无私”而伤了感情。结果,外国多数知名学者的学术诚信度高、规则意识强,一般不会“放水”。这样,能够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同学往往就拥有了良好的科研能力,即便读书时没有发论文,一般在毕业后的短短几年内就能发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其中有些佼佼者更是以博士学位论文的通过而奠定了自己一生的良好科研基础,甚至其博士毕业论文就让其一举成名。与此不同,现在大陆高校虽然普遍实行论文盲审制度,但出于种种原因,一般多只在圈内找评审专家,绝不会邀请境外专家评论文。同时,儒家和道家所倡导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做人准则和交友准则早已被很多人丢到九霄云外了,在学术江湖上流行的是“强者通吃”“用私情换私利”、“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敌人少堵墙”等潜规则。再加上大陆很多专家心地太善良,只要论文不写得实在太烂,能过的都让过,不能过的提些意见也让过。为了避免给导师难堪或为了防止出现“学生因答辩通不过而寻短见”等原因,答辩时更是“一团和气”。

    综上所论,国外名校因拥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培养制度、一流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最终才培养出一流的博士毕业生。与此不同,国内高校博士生导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再加上生源质量不高,一般是很难带出高水平的博士毕业生的。再加上学习和科研环境不尽人意、培养制度有待完善,这样,经过几次“放水漫灌”,很多博士学位论文都是“水淋淋”的。这也是目前中国学者中很少有以博士学位论文而成名者的原因之一。推而广之,也是当前我国科研队伍庞大而科研原创能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如果再废除博士生“须发表一定数量论文才能拿学位”这个硬性规定,那博士学位论文简直就是一张水文凭了。由此可见,国内高校培养的博士就质量而言整体上比境外名校培养的博士的质量要低,不信,可以从四个指标中窥一斑而见全豹:

1

    境外名校发出的博士文凭含金量高,不但在其本国得到承认,在很多其他国家也得到承认,在中国大陆更是普遍受到欢迎,国内很多优秀学者(包括优秀的博士生导师)也多是从外国名校取得的博士学位,却鲜见有外国优秀学者是从中国大陆高校取得博士学位的。。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高校发出的博士文凭一般只在中国大陆得到承认,境外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医院等用人单位都不承认中国大陆高校发出的博士文凭,所以,拥有中国大陆高校发出的博士文凭的博士,在境外高校一般很难谋得一个教职,也很难在境外的科研单位或医院任职。

2

   目前国内一些稍好一些的高校在评职称时没有诸如“洋博士须在国内高校访学/进修一年”的硬性规定,却对土博士有一个硬性规定:“45岁以下的土博士若想评教授,须到境外访学/进修一年。”否则,实行“一票否决制”,未达此要求者即便其他条件都达要求,也无法评上教授。这导致目前大量想将来评教授的土博士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须想方设法去境外访学一年。这既折射出当前中国大陆高校对土博士质量的不信任甚至蔑视,也造成大量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顺便说一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现在SCI、SSCI期刊都有在线发表版,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花费重金购买了这些外文期刊的版权,供广大师生在学校网上免费下载;那些未被学校图书馆购买版权的专业期刊,只要您想要,也能通过网上下载(有些是免费的,有些要交一点费用);很多英文著作也都能在网上下载到完整的PDF版(有些是免费的,有些要交一点费用)。至于纸质版的外文期刊和外文图书,也可通过各类网上平台进行购买。这样,一个人只要好学、肯学,即便在国内,现在也能及时跟上国外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故当下访学早已失去了过去因国内外交流不方便时访学的价值与意义。当前一些人出国访学,除了是为了达到评教授的上述要求外,多是利用公款在境外好好休养一年或公费旅游一下,抱着“想学些新知识、结果也真能学到一些新知识”去访学的人其实并不多。所以,,也应与时俱进,不是简单地鼓励人们去境外高校访学,而是鼓励有需要者去境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等他们学成后,再通过人才政策和改善管理等措施吸引他们回来。

3

    国内一些博导甚至“学术大牛”常要积极主动地申请到国外高校访学一年半载,且将此经历视作“镀金”,觉得非常光荣,却鲜见有国外博导来中国大陆高校访学一年半载。人家若来中国大陆高校,往往是被国内高校重金邀请来讲学的。

4

   当前国内“双一流”高校多有鼓励引进世界前100名乃至前200名境外高校博士毕业生的人才政策,常见的两个鼓励政策:一是,当学院引进世界前100名乃至前200名境外高校博士毕业生时,不占用学院的用人指标;二是,来自世界前100名乃至前200名境外高校应届博士毕业生可以不要求曾发表SCI或SSCI论文。与此不同,鲜见有国内“双一流”高校有鼓励引进国内排名前50名或100名的高校博士毕业生的人才政策;国内高校毕业的博士若想进稍好一点的高校,一定须达到其所规定的发表论文的要求,否则,一般进不去;有些大陆“牛”高校更是有“只进境外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不进大陆高校毕业的博士”的潜规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当前中国大陆的高校中,不同高校虽多有“博士生须发表一定数量论文才能拿博士学位”这个硬性规定,但各高校之间以及同一高校的文、理、工、农、医之间仍有差异,甚至同一高校的不同学院之间都有差异。以文科博士生而言,一些高校只规定要发1篇C刊+1篇核心即可,后者往往不是C刊,至多是C刊的扩展版。同时,在非C刊上发表的论文,只要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摘录或全文转载,也算C刊,甚至算比C刊更好的A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重要报纸上发表3000字以上的文章,也至少等同1篇C刊。还有人可以发SCI或SSCI,前者目前总数至少有8000种,后者总数至少有4000种。仅以后者为例,归属至任何一个文科的具体学科上,基本上都至少有100种以上。如此多的期刊,1 名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是3年)若无法发1-2篇论文,除极少数特例外,我想他/她应该好好想想自己适不适合读博士这个问题了。以我自己指导学术型硕士生15年和指导博士生10年的经验看,多数学生都有良好的科研潜能,但自主性不够强,需要老师经常跟他们谈“人生的意义”或“学习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开发他们的科研潜能。老师只要引导得好,一般而言,没有哪位博士生到毕业时不能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的,少数优秀的硕士生(包括学术型和专业硕士型)在读期间都能发1篇C刊论文。由此可见,作为求学阶段最高的学位、作为未来的科研精英群体,一个文科博士生在读期间若果真在毕业前无法以独著、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1篇C刊论文,大概率事实是:他/她一定也写不出像样的博士学位论文。这样,即便老师们都很仁慈,让他/她毕业,他/她一般也谈不上是合格的博士;若毕业后他/她在高校工作,在职称晋级的道路上一般步伐也非常慢。一个最易操作的指标(效标)是:除去“生不逢时”、“须照顾家庭”、“人生出现了某些重大变故”和“志不在此”等原因外,从其本科毕业算起,他/她若从事科研工作,如果能在15年内(若是“中师”等非本科毕业生,在40周岁以内)评上正高职称或相当于正高职称的职称,那他/她在科研方面就是颇优秀的;若能以比15年更短的时间(或早于40周岁)评上正高职称或相当于正高职称的职称,那所用时间越短,越证明他/她在科研方面更优秀。反之亦然。


    所以,与其采用全称判断(对于复杂事物而言,要慎用全称判断,因为全称判断极易出错,像上文统计需发C刊论文的人数就值得商榷。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高校文科研究者都会发C刊,有些对科研要求不高的高校,一些文科老师一辈子也不会发一篇C刊论文,有些老师一旦当上了副教授、教授,或当了副院长/副处长、院长/处长,也往往几年都不会以独著的身份发一篇C刊了),主张取消所有文科博士生毕业前发论文的硬性要求,、各高校主管部门和“学术大咖”们倒不如认真反思如下六个问题:

1

    高校博士点越多,其科研水平真的就越高、人才培养水平也真的就越好吗?若果真是这样,那“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就非常容易了,只要“自产自销”一批博士点就建成了。

2

    国家真的需要这么多文科博士点、这么多文科博导、这么多文科博士生吗?估计是不需要这么多的。毕竟若真与国际接轨,外国名校的博士点多偏向理、工、农、医科,文科博士点极少。事实上,像音乐、美术、竞技类体育等专业,大可不必过于追求博士学位,只要将表演艺术、创作艺术、竞技体育的技能或指挥/指导水平提高到国内乃至国际一流水平就足够了,何必一定要“心不甘、情不愿”地去读个博士呢?

3

    唯文凭论真的科学吗?真有那么多岗位需要博士才能胜任吗?如上文所论,若全国本科教育质量果真得到大幅度提高,绝大多数岗位都不必非要博士,一个本科毕业生就足够胜任了。所以,与其推崇学历(文凭),不如推崇学力、创造力和智慧力!

4

    唯论文论真的有道理吗?像艺术、美术、体育等文科或偏文科的专业,真的需要人人去写、去发SCI、SSCI或CSSCI吗?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表演取得成功、取得优秀的竞赛成绩、取得好的指挥/指导成绩,能否取代论文?在文、史、哲等偏理论与史的专业中,一部好的著作难道还抵不上一篇论文?也许有人会说,这年头只要肯花钱就能出书,论文好歹要经同行评议,故论文质量要高于专著的质量。这种论调实际上也暗含全称判断,自然没有道理。不错,的确是有人用钱出书,但也有人用钱买论文呀!同样道理,既有人认真写论文,也有人认真写书呀!

5

    如何完善博士培养制度与退出机制?以便及时淘汰掉那些整日只想混个博士文凭的人,好让那些真正有兴趣有才华的人能够脱颖而出?

6

    如何营造诚信、负责任、健康向上的学术环境?硬性规定所有文科博士生毕业前要发一定数量的论文、只将论文视作科研成果而专著则不视作科研成果、以主持的课题级别论英雄、借口预防学生因不能正常毕业而担心其因而放松对学生的正常且合理的要求,等等,所有这些做法的背后实际上或是在逃避责任,或是因缺少学术诚信和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所致。试想,国外名校无论是在本科还是在博士培养阶段(国外名校一般不看重硕士的培养),往往都是“严进严出”(一般而言,“宽进宽出”属“野鸡大学”,“宽进严出”是境外普通高校的常见做法;“严进宽出”是中国大陆高校的常见做法;“严进严出”是世界一流高校的普遍做法),淘汰率一般远高于中国的名校,为什么他们的学生不会因被淘汰而做蠢事?为什么国外很多名校在评价一个博士生或一位教师的学术水平时,非常看重实质性评价(即主要看你是否有原创性的见解),而没有患上铅字强迫症、SCI/SSCI/CSSCI强迫症、课题强迫症、奖项强迫症、头衔强迫症?说到底,是因为他们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建立起诚信、负责任、健康向上的学术环境。所以,、负责任、健康向上的学术环境上下真功夫。例如,能否让各类评审(包括学科评审、学位点评审、职称评审、学位论文/期刊投稿论文的评审、基金/课题的申报和结题评审、奖项评审、头衔评审等)的规则更加公开透明:比如评审专家真实署名、评审材料和评审流程公开,等等。凡事只要责任到人、且公开透明,这种体制才能够增加光明磊落的君子胜出的概率,才能逐渐让德才一体的学者在新的学术体制中掌握话语权。同时,不要再将诚信、讲原则的教师视作“书呆子”,而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人视作情商高者而倍受宠爱,须知自古至今,中国一向不缺少不讲原则的高情商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事情最终都坏在这些不讲原则的高情商者手上,甚至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缺少的是讲原则、踏实肯干的君子和既讲原则又会办事的智慧者!


2017年12月13日一稿

2017年12月17日修订



ChineseCulturalPsychology

一个(填空)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