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题:学术十星论文大赛升级经验包



御:

关于“兮哉”应该发些什么文章的问题,嗯,我还没完全想好。

但是觉得不妨作为一个记录自己生活宇宙的私密空间而存在,宇宙里有超新星爆炸也有星云尘埃,生活既有风花雪月、柴米油盐,当然也有偏学术的思考。

这篇文章,首发于“法大学术”,是学术十星组委会的约稿。经验浅薄,文理疏漏,当然谈不上“经验帖”之称谓,更无所裨益,转载记录在此,只是略窥当时状态。





儒家奉“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研究者著书立说,论文写作无疑是向“立言”致敬的过程。诚然,作为本科生,谈论这个词语尚有些虚浮,过于高企的目标也无法成为适恰的前进动能。但是,毫无疑问,认认真真地写一篇比较正式意义上的论文,即使最后的成果只能归类为“学生习作”,也无疑是一个大学生的朝圣之旅。


既做好朝圣的准备,面临的第一道关卡便是选题,这一道关卡当仁不让是整个写作之旅的奠基所在,研究的问题是否为伪命题,建构的理论是否有创新性价值,都集中体现在题目当中。而事实上,就我的论文写作经验而言,选题往往是耗时最长的一个环节,愁肠九转之下,也略有些浅陋的体会,在这篇所谓的“经验贴”中,我想单纯就选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经世致用:论题的方向与品格


作为本科生,或许已历经多次结课论文、学年论文乃至毕业论文的磨炼,但是,在着手写作一篇比较接近规范意义上的论文的时候,仍然难免面临如下挑战:该选题是否只存在于主观臆想当中?是否为伪命题?前人之述是否备矣?该题目统辖下的内容能否期待有所价值和建树?

 这些问题,质问的是“论题品格”这一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即便因此写就论文,洋洋洒洒,也只能沦为空谈。就实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领域而言,我认为论文的方向和品格主要着眼于“经世致用”,笼统而言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向(以法学为例):


1.最新立法中有待澄清、解释或回应的问题;

2.司法实践中提出的问题;

3.科技、经济生活发展中暴露的新问题(如人工智能下的法律问题);

4.学术界中争论的疑难热点问题;

5.日常学习、生活、讨论中发现或总结的新问题。



从论题的选择当中,照见的是研究者的学识修养和阅读履历。就我自身而言,自从萌生了参加学术十星的念想以来,虽非刻意,但在长期的专业学习和阅读的过程当中,也可算是在搜索枯肠、思虑题目了。前文之所说选题构成了整个论文写作中最漫长的环节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我去年参加十星的投稿论文题目分为两个层次:主标题是“从存在论到价值论”,副标题是“刑法实质化思潮下中国刑法教义学方法论的转向”。这一论题无疑是基础理论型的,着眼于澄清理论上杂翳丛生的矛盾现象,期待对学术发展起到重估原点的作用。

具体而言,可以腆颜自卖自夸如下:二十世纪以来,刑法实质化思潮对教义学理论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这一改造的本质在于使刑法教义学方法论从存在论转向价值论。进而,在价值论这一分析工具的审视和清理下,中国语境下的刑法教义学诸理论中尚存在解释形式化、体系混乱等问题,其根源在于方法论原点仍滞留于存在论思维中。至此,以价值论思维重构刑法教义学方法论原点成为具有优越性的改革路径。


方法论:材料、阅读与反思

 

如前所述,选题一不小心就会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我建议年级稍低的师弟师妹们,如果有志于参加学术十星,可以时常在内心深处培育一颗种子,在应付功课或课外延伸阅读的时候,都常常多问一句,“这个能不能写”,也许时间长了,突然种子就发芽了。当然啦,寻找选题的方法有千百种,也因人而异,我就以自身经历,回溯一下那些日日夜夜吧:


1

材料收集和整理

一个有价值的选题,必然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观察到了新的问题现象,提出了具有创新和指导意义的论点。所以材料的收集,是作出判断的前提。简而言之,我将材料收集的原则归纳为:“宁多勿漏地收集,宁缺毋滥地挑选”。


像很多同学一样,在学习刑法的时候,总体而言,我对刑法总则部分的兴趣和掌握程度是大于刑法分则的,于是,我大体将写作目标限定于“刑法基础理论”领域。在不断追逐理论前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当代刑法思潮论坛”在国内刑法学界有着鼎鼎盛名,并将网上所能找到的每一期论坛细细品尝。其中,“刑法实质化思潮”这一既陌生有似曾相识的名词携风雷之势涌入我的视野,我为能够亲近于我而言全新的事物而战栗。

于是,在课业之余的阅读过程当中,凡是我所能接触的关于“刑法实质化思潮”、“法学实质化思潮”等的教科书、专著、论文等,我全部都加以留意和收集,“宁多勿漏”,一开始卷入理论的汪洋大海之中,或许会让人恓惶,但这是为了免于陷入伪命题所必要的。或精读,或泛泛而过,有了大体的轮廓之后,要进入第二步,即将文献按照重要程度加以挑选,这时候,“宁缺毋滥”作为标准才能助益于后续的细化。


笔记!笔记!

2

 即使是阅读重要文献,据我所知,很多同学也没有养成动笔的习惯,或者只是稍微将“重点”的语句勾画出来便尽人事。在此,我想介绍一下我个人的阅读习惯:


a. 首先准备三种颜色的的笔,一红一黑一蓝;

b. 红笔勾画文献中堪当为主线的中心语句,这些句子构成了整部文献的脉络。如果文献较为重要,需要重新翻阅,根据红色的线索即可简单定位,并且掌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c黑笔勾画文献中除主线枝条以外具有重要性的语句,其特征往往为“充沛的论证力度”、“出人意表的阐述角度”、“惊艳不已的语言逻辑”等等。这部分的语句如果符合自己写作的文章的主题,往往可以直接引述;

d. 蓝笔负责旁批,即承载阅读者与著述者之间的对话,我习惯于在文献中留下疑问、表达质疑,或者只是在乍懂不懂的情况下试图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文献中的论点。当然,对于诱使我产生“不妨以此为楔子展开写作”的部分当然要郑重标出,应该说,这一部分在选题当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当然,在各自的阅读生涯中,每个人都会形成风格各异的阅读和笔记的习惯,我的习惯也仍嫌粗糙,只是以此抛砖引玉,建议师弟师妹们在阅读当中重视笔记的作用。闻道有先后,见解也有深浅,但不妨书中自有书生气。


3

多问多辩

诚然,选题的主要功夫应在个人,但是作为本科生,由于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有时不免陷入困顿,陷入“无处不可题”又“无处可作题”的辗转当中,这时候,老师以其渊博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往往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指引迷津,在杂翳丛生的迷宫中看到问题关键之所在。凡事多问教乃师,不要因为介怀老师可能因此觉得我们浅薄而失去勇气。

与此同时,我建议不妨邀得三两好友,尝试以专业化的语言向其阐述自己哪怕尚且微弱的想法,引其相辩,相信思路可以在辩论中得以豁然开朗。


小题大做 vs 大文章小写作

4

这一小节的体验算是极其个人的了,在去年的答辩当中也曾多次回应老师的相关提问。略谓: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本科生写作论文,容易出现“大而不当”的问题,因此对于诸如“论正当防卫”、“论口袋犯罪”等无底洞般的命题老师们虽已见惯不怪,但仍苦口婆心地劝说我们要“小题大做”,从细微处着手。这当然是洞见,但也不妨从另一个切口进入,着眼上游理论,又不流于泛泛,即最终仍将大理论关照于细微的问题,这便是“大文章小写作”的思路。

乍一看,我的参赛论文题目不可谓不“大”,谈论刑法实质化思潮这一整体性理论背景下,中国传统刑法教义学方法论的转向,由本科生来写,颇有小孩舞大刀的荒谬感。但所幸这一选题能够得到指导老师和诸位评审、答辩老师的认可,也许是文章虽大,但尚可谓紧落于“从存在论到价值论”这一个点上,即文章大部分篇幅在于综合多种方法和角度论证这一“转向的瞬间”何以完成,换言之,从“全文只着眼于一个瞬间的描写”这一点来看,不能说是空泛。这一思路,供师弟师妹们参考。


5

措辞雕琢:论题的精确性

经过上述步骤,题目几乎得以成型,在这一小节中,主要谈论的是如何雕琢论题的措辞。

首先,有几个定式先介绍:a.“论……”、“……的研究”模式往往用于比较系统地论述某一命题;b.“……新探”则是对既有理论的驳论;c.“……初探”则意味着对全新领域的开创性讨论,往往用于完全找不到前人研究成果的新现象、新问题当中;d.“……浅探”则一般被认为不宜作题,因其浅尝辄止之意,使人容易产生“尚未开始读文章便觉难有深益”的感觉。

其次,题目当中应当明确摆明观点,论文与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不同,讲究立论,而立论不求含蓄蕴藉,因此,我建议师弟师妹们最后琢磨措辞的时候,论题应当作为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存在。当然,具体到每一个字眼的确定,又是朝乾夕惕的挣扎过程了。



最后的最后,我们将选题的历程走完了。题目既定,已无退路。等待着你们的,将是如何从无到有,将论点铺开,砥砺前行——那是另一场战斗了,希望你们在为文章一字一句与内心的另一个自己厮缠得难解难分的时候,能有安静入梦的念想。愿你们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