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03.7 | 什么,研二了毕业论文还没方向?

17


星期日

2017年9月

时间很轻,回忆很重,但愿飞翔过的天空留下的都是我们期许的痕迹。

FM 103.7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研小招,好久不见,不知道各位的暑期生活过得怎么样。拿着一卡通的你是不是已经适应了新的节奏,还在为保研考研而争取的你又是否还在坚守自己的选择呢,时间很轻,回忆很重,但愿飞翔过的天空留下的都是我们期许的痕迹。


读研数年,说长也短,科研是读研之本,可已读完一年的研二们是否都已找到了各自的研究方向?


今天小招想和大家一起聊的就是这样一个话题——研一过后没有方向怎么办?关于这次话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欢迎留言。




其实有这样一个主题是源于小招不久前收到的一封很长的留言,文中的主人公和导师意见有分歧,研一一年做了许多看似和毕业无关的工作,原本打算在科研领域大展拳脚的抱负渐渐褪去成安稳毕业的小目标,可到如今连这个看似简单的诉求底线,做起来也备尝辛苦,于是自己变得寸步难行。


小招看后,仿佛触摸到了一种冰冷的温度。不得不说,研二是关键的一年,大部分同学是在第二年开始有了科研上的成果,有的同学甚至对研究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选择了转博,而很多研一结束还没有科研方向的人大概可以分这么几类。



第一种 

他们研一的重心并没有放在实验室,开学第一天就将自己设定为游客模式,不管占据他们心头的是情感问题还是悠哉玩耍,总之科研上投入的时间太少是问题的症结。



第二种 

他们看起来很认真,对许多领域都颇感兴趣,也做过各种报告调研,但是对每项内容都只做到了浅尝辄止,因为再深究的话,付出的心血会让他们眩晕难熬。




以上两种缘由主观性较强,也许自身改变后本不是这样,然而还有一部分人的暂时性落后,是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牵绊。


比如,并不是每个导师都有一个可以承载创新点的科技项目,或者即便是科研大牛也会有旧课题结束寻找新课题的“空窗期”,而对于我们刚踏入科研领域的小白来说,就少了很多得天独厚的外界条件。而且小编发现,有这样情境的研究生不占少数。


还有一种情形,因为学术方向都是未知的探索,其中的水深水浅谁也无法给出精准的断言。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拨人,他们沿着之前调研的路,摸着石头过河,却发现前方是险峻的断崖,不是说再努力一把也不会冲出障碍,而是这个难题攻破的工作量注定超出毕业的年限。只能含恨而终放弃了之前拿下的阵地,不得已又重新踏上了找新方向的漫漫之路。

 


对以上各种情况下的你,到了这个阶段,心中一定五味杂陈,有些艰难是不好诉说的,尤其是当你的周遭充满了科研氛围的紧张感,当你在好友们把自己科研进展作为聊天谈资的新秩序中感到冷落,当你惊叹于身边的一个个同学陆续发表了论文时,你并未体验到研二秋天欣喜的收获,只感受到深秋的凋落。


但是,你真的就打算这样丧下去吗?


有人说过“学生时代犯错成本低,学生身份为我们提供了犯错的机会,但是步入社会后,做人做事都必须面对责任、承担后果”,把没找到方向类比为犯错有些凝重了,但不得不说,校园中的很多苦恼,都不及工作后各种矛盾关系的凌冽。这对你来说,是一次打击,也是一次历练。一次力挽狂澜的逆战比常规取胜获得的能力提升会更大。


每个人的状况不尽相同,如何在科研道路找到归属地还需自己无畏的前行,但小招想给出几点自己的想法。


1

你可以观察身边大神的日常,也许你和他研究内容不同,但好的方法和习惯可以借鉴。

2

停下来手头工作的时候,不妨把实验室历年的文献找出来研读一番,也许还有一些可继续挖掘的点。你可以足够豁达,把这乱如麻的处境当做是自己重新开启的困难模式,你的对手只有自己,别人闯关成功那是关卡太过简单,我也会完成,只是慢一些。



在难搞的日子里也要学会笑出声来,记住每跨过的一道大坎儿,都是你向大神迈出的一步。为什么研究生有三年,很大程度上是其允许一定的容错率,甚至一些科研机构也会适时的放弃一些已经投入人力物力的美好构想,科研上总有踌躇不定的坎坷,要告诉自己,别把科研方向与毕业论文当做是和同学的智力竞赛,它只是你通往下一站的车票,开往博士站或工作岗,辛勤的人都会得到,或早或晚。


如果你要问我如何走出现在的阴霾?


我的回答是多走几步。当你觉得为时已晚,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我是研小招,晚安。٩(๑❛ᴗ❛๑)۶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

文案 / 缪建华

播音 / 瞿佳

编辑 / 红仔

校对 / 郭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