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发布论文:气候变暖,“龙时代”即将来临

(Robert M. May/文,呆毛狮王/译)龙(Dragons)的形象一直在各个大陆各种文化中出现。长期以来,它们都被认为是传奇故事才有的东西。到最近为止,都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生物在各个文化里表现出的通性,其实有着某种更不祥的意味。

从古希腊文学和斯拉夫神话的记述,到东方龙或者祆教的经文典故,关于龙的描述都有着呼应共通之处。要是这些传说都植根于事实的话怎么办?龙的外观差异——譬如某些龙没有翅膀,某些龙有多个脑袋,某些龙不像会喷火——这些一度被认为是反映地方传统的“差异”,其实也可以用物种形成的理论来轻松解释。

。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深处,一堆生锈的烛台下藏着一个标着“佚物”的柜子。人们在这个上了锁的柜子里偶然发现了一份文件,而这份文件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人们急需重新对神奇动物领域进行评估。这份文件出自埃克斯茅斯的戈弗雷(Godfrey of Exmouth)之手,这名僧侣在论文中讨论了许多已经证实的英国历史。但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此文也提供了证据表明龙在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周期性灾患。

凭借某种方法,龙将自己挪进了幻想的国度,从而掩饰了自己在21世纪将给人们带来的威胁。图片来源:rankinglist.net

后续的工作表明,中世纪前期是名副其实的龙类天堂。这可能是由于该时期的温度异常温暖,而且骑士资源也很丰富。要知道,骑士可是这些巨兽们最爱的对手……以及食物。那个时期同时也是以金银多寡来评判财富与地位的时代,而金银正是西方龙所偏爱的筑巢材料。结果,龙的主要需求——居住、进食乃至最关键的消遣需求,在那时都能轻易得到满足,这些条件使得龙的种群得以壮大。在那时,火烤鲜肉、任意破坏茅屋和城堡,已变成了司空见惯的事。

埃克斯茅斯的戈弗雷证实,在那个时代,人类对龙和其他所有魔法生物的存在有着充分的认识。,而那些看起来强大的魔法生物也无法有效地与之抗衡,这种局面很可能造就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敌对情绪。于是,女巫们被烧死,而敢动日心说念头的巫师则遭到侮辱性的审判与嘲笑。

大约在15世纪初,气温的降低以及骑士数量的锐减导致了龙族“大沉睡期”(The Great Sleep)”的来临。这种现象是公认的:许多变温动物在食物与气候条件不利时会进入蛰伏期(类似于恒温动物的冬眠)。“大沉睡期”正好与通常被称为“小冰期”的时间相契合。历史记载表明这是个相对和平的时期——至少就龙的袭击而言是。

许多人相信,龙这个会喷火的物种,在13世纪或14世纪就已灭绝了[1]。这种信念随后被扩大到了令人费解的境地,以致于现在普遍观点认为龙和其他魔法生物仅仅是幻想而已。这对龙而言是件好事,。现在,女巫在人们眼里只是疯狂而无害的女人,而巫师也只是无所事事,只能戴着滑稽帽子在民俗节日里晃荡的老头子罢了。

但这种平静在1586年至1597年被“第一觉醒期”(The First Stir)暂时打破了。龙在蛰伏期间跟其他变温动物没啥区别,它们偶尔会从沉睡中醒来,看看环境是否适合结束休眠。龙的口腔及鼻腔的大炉子需要保持极端高温,因此对这些喷火生物来说,在停止休眠前先确保环境条有利是至关重要的:得有温暖的环境和充足的食物。

好在第一觉醒期正值小冰期中间,骑士也少得可怜,因此龙们毫不犹豫地决定继续蛰伏。虽然这次觉醒几乎没人发现,但极少数发现了的人(包括一些德高望重的哲学家)飞快地记录下了他们的讶异之情。但很快,他们就遭到了同伴的嘲笑,存下的记录也被贬低成了不受尊重的小说。

龙的兴起、衰落与复兴。粗红线:“龙”在小说文学里的相对频率[4];蓝线和紫线:北半球温度变化重构图;粗黑线:从1855年开始测量的全球温度变化;以1961至1990年的温度为参照,温度异常数据以偏差表示。龙在文学作品里出现频率的上升和温度的上升相关,这预示着这些喷火蜥蜴被更频繁地观测到。大规模的“第三觉醒期”即将到来。图片来源:Andrew J. Hamilton et al. (2015) Nature

“第二觉醒期”(The Second Stir)发生在1680到1690年。尽管一般认为这次觉醒的规模小于第一次,但两者产生的结果是相似的。事实上,相信龙存在的几乎只限于小年轻——他们总是不被搭理——以及一小部分哲学家(科学家),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前辈们在一个世纪前遭受了何种排斥,于是选择保持沉默。与第一次相比,龙在第二觉醒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的下降,便是对这一局面的一种反映。

在一些人眼中,社会对龙的看法由“真实”变为“虚幻”的转变是某种巫术造成的。纽特·斯卡曼[2](果壳编者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教科书《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作者)认为存在一套专门针对用魔法说服人们的方案,旨在将这些生物隐藏起来。这个方案被认为是以施放神经转移咒的形式实施的——这个咒语会把大脑里所有关于魔法现象的信息转移到新皮层里一个专门处理奇思妙想的叶区。因此,任何目击报告几乎都被抹杀在对虚幻内容的无意识保护之中。(这个观点已受到了诸如雪人或者尼斯湖水怪等其他神秘动物学现象的挑战,尽管其证据不可靠,并且人们通常认为其支持者不适合担任负责任的职位。)

若不是过去几十年发生了以下一系列事件,人们对龙族境况的无知可能还会一直保持下去:首先,全球经济的低迷加剧了人们对“埋藏的宝藏”搜寻,而蛰伏的龙所在的宝物库则是应对失败经济政策的上佳方法。但这种“定量偷窃(quantitative thieving)”的策略极可能激起龙的报复——当它们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的老窝已经被搬空了的时候。


谁动了我的金子!图片来源:《霍比特人》电影

更加糟糕的是,那些不让人类意识到龙存在的“阻碍”似乎偶尔也会失灵。1976年一位科学家——讽刺的是,他同时也是一名骑士兼男爵(果壳编者注:这位科学家就是文章作者,生态学家罗伯特·梅男爵)——在《自然》上发表了关于龙的非虚构手稿,便是证据之一。另外,对全球变暖的迟缓应对也使得问题复杂化;而类似澳大利亚恢复爵位制的政策也可能加剧了境况的窘迫性——它们为龙提供了来源稳定且美味的食物。

现在,龙的“第三觉醒期”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借用埃克斯茅斯的戈弗雷的话说,这次觉醒将会“大矣哉”。气候条件正在快速接近龙繁育的最佳温度,神经转移咒彻底失效也只是迟早的事。对于耐火防护服的后续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避免被封爵也是。

这篇文章于2015年4月1日发表在《自然》上,这意味着什么?没错!它就是一篇学术范儿的愚人节玩笑。文章里面藏着的包袱,你都发现了吗?

“听说今天有几个科学家拿我寻开心,哼!”图片来源:呆毛狮王

(编辑:Calo,Ent)

参考文献:

  1. Hogarth,P.J.Bull.Br.Ecol.Soc.7,2–5(1976).

  2. Scamander,N. Fantastic Beastsand Where to Find Them (Bloomsbury, 2001).

  3. May,R.M.Nature264,16–17(1976).

  4. Michel, J.-B. et al. Science 331, 176–182 (2011).

  5. Mann, M. E. et al. Science 326,1256–1260 (2009).

  6. Moberg, A. et al. Nature 433, 613–617 (2005).




本文为果壳网原创编译,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