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2014级书法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

答辩现场
 

答辩主席——郭强(四川大学外聘教授)

 

 答辩委员——侯开嘉(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答辩委员——杨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指导老师——吕金光(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答辩人——余智鸣

    余智鸣,男,1989年出生,福建永安人。2014年考取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

 

及理论成果

创作

1.入选书学之路•2015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成果展(中书协学术委员会、浙江省书协主办)

2.获四川省第十届大学生书法大赛二等奖(四川省硬笔协会主办)

3.入选第五届黄原书画奖学金(四川美院主办)

理论

1.《清代书院的碑学教育与传播》发表于《中国书法•书学》(CSSCI、中文核心)第一作者

2.《从赵孟頫的复古思潮看元人临古》发表于《中国书法•书学》(CSSCI、中文核心)第一作者

3.《从宋清金石学视角下的汉碑品评看隶书审美流变》入选首届“鲜于璜碑”全国隶书学术论坛(中书协主办)第一作者

4.《太极对书法的渗入——谈郝经书学思想》入选第十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第十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组委会、天津美术学院主办)第一作者

5.《清代书院的碑学教育与传播》入选首届全国陆维钊书学研讨会(中书协学术委员会、浙江省书协主办)第一作者

6.《意临观照下的经典书写》入选四川省第四届书法理论研讨会(四川省书协主办)第一作者

7.《董其昌临摹对后世影响》入选四川省第十五次书学研讨会(四川省书学学会)第一作者

 

董其昌题跋批评与书学思想嬗变之研究

摘要

  近三十年来对董其昌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然而真正有突破性的研究应该说是在上世纪 80、90 年代,从黄惇的《中国书法全集——董其昌》到樊波的《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董其昌》,从任道斌的《董其昌系年》到齐渊的《董其昌书画编年图目》,从 1989 年在松江举办的董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再到1992 年美国纳尔逊博物馆举办的董其昌国际讨论会,这些著作、论文可以说是上世纪对董其昌研究的精华所在,也同时说明了董其昌在中国乃至国际艺术史上的地位。

   近几年的推出的《董其昌文集》更是把董其昌的研究扩展到各个方面,但是这几年对董其昌的研究也陷入了一种胶着的状态,不是对前人的问题反复探讨,便是人云亦云地踵武前人绳墨,鲜有新的发现和突破,研究虽多,但新意不够。无论之前还是未来,对董其昌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其题跋为依据而阐述的,若通过董其昌有年款的题跋批评的纵向梳理来看待董其昌艺术思想的发展、嬗变这倒不失为一个新的视野,前人对此也有略有涉及,但总的说来,没有将其做专门的论述,这是一个可深入挖掘的地方。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董其昌的交游研究。通过书画题跋了解其书画的鉴定交游、及禅学文学等方面的交往,窥探其书画鉴定与禅学、文学的交游对其书画艺术观的影响。2.董其昌“淡”的书学思想。主要讨论董其昌书画思想中“淡”的内涵与形式、其“淡”意书学思想如何通过对虞世南、褚遂良、米芾的批评及对颜真卿、怀素的接受而形成与蜕变以及绘画对“淡”的推动。3.探讨董其昌的临摹观嬗变研究。包括其临摹观的实质、临摹观嬗变的主观与客观缘由以及其临摹观对后世影响。4.董对赵孟頫的批评与接受。通过对董其昌书画题跋中关于赵孟頫的评价,还原其对赵孟頫的真实看法。

答辩人——高宏

高宏,男,1990年出生,泸州人,2014年考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现为四川省书学学会会员。

 

创作及理论成果

创作

1.2016年9月入展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四川省第八届新人新作书法篆刻作品展

2.2016年11月入展四川文理学院主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书法摄影展获优秀奖

3.2016年12月入展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主办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建校60周年书画影作品展获特别贡献奖

4.2014年11月入展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四川省第十届大学生书法大赛获三等奖

理论

1.2015年7月入选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四川省第四届书法理论研讨会

2.2016年7月《文史杂志》发表《侯开嘉的书法与四川大学书法的传承及发展》

3.2016年12月入选四川省书学学会主办四川省第十五次书学研讨会


 


 

 

刘熙载《书概》研究

摘要

刘熙载是清代中晚期的书法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理论批评家和经学家。因其思辨性的艺术审美思想而有着"东方黑格尔"的美誉。刘熙载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一生清贫而乐于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国家栋梁之士。他的著作非常之多,尤其以《艺概》影响最广、成就最高,对后世的艺术和文学批评领域影响非常之大,更是其艺术观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书概》是《艺概》中的第五卷,是刘熙载书学思想和书法史观的反映,其内容主要包括书体的发展演变、历代书家的书法评论、书法创作的技法论以及书法审美取向等几个方向。通过对刘熙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学术理论环境进行分析,有助于对其书学观的形成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他在《书概》里提出的人品书品论、碑帖兼容观以及"丑书"观等等一系列的书学思想,都体现出刘熙载艺术思想的思辨性和文学素养的渊博性,对后世学书者在艺术观念和书法创作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艺概》包括《文概》、《词曲概》、《赋概》、《诗概》、《书概》和《经义概》共六卷,本文把《书概》与其余五卷进行逐一的比较。其中,以比较的方式,揭示了书法艺术和文学的继承与创新规律,文学家和书法家的相互比喻,书品、诗品和人品的论述,书与诗歌的个性表现,书与賦之岽古论与审美鉴赏以及书与词曲的雅俗、阴阳论和境界论等等,都体现出它们之间艺术理念的互通性,对其书学思想进行了史深入的辨析。

刘熙载处于清代中晚期,正是碑学思潮兴盛的时代,把《书概》和《艺舟双楫》与《广艺舟双楫》两部碑学著作进行比较,并对刘熙载和包、康两人书学思想的差异行进行梳理。其中,包世臣与刘熙载的书学指导思想都有尊碑之意,但是,他们的态度却存在着差异,包世臣是尊碑抑帖,并且所尊之碑为北碑,而刘熙载则是碑帖兼容,对碑帖是取其各自长处为己所用,达到"书卷气”与"金石气"的统一。刘熙栽康有和为对待唐碑和唐人的书法,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刘熙载尊唐而客观,康有为卑唐而偏激,另外,康有为大肆鼓吹碑学,特别推崇北碑里的魏碑。一个是站在纯粹学术的角度,作出客观辩证的评价,而一个则是站在变革的角度,,不可否认的是两人对晚清书法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通过对刘熙载《书概》里书学观的大致梳理,把《书概》和《艺概》中剩余五卷进行比较,同时将其与同时期具有代表性著作的《艺舟双楫》和《广艺舟双楫》进行比较,梳理出它们之间艺术观念的差异性,并对刘熙载的书学观作深入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其书学思想和艺术审美观。

 

答辩人——吴昱

    吴昱,女,1991年出生,2014年考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


 

及理论成果

1. 20175月《文史杂志》发表《为有源头活水来—简谈历代书法家对民间书法的汲取》

2. 20162月《大观杂志》发表《赵孟頫与鲜于枢书法复古思想对元朝的影响》

汉以后民间书法与经典书法的互动表现研究

摘要

  自汉末之后,中国书法艺术自觉以来,经过了漫漫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经典作品。而在这些书法家形成独特个人风格的过程中,往往有多种因素对他产生了影响,其中民间书法的影响尤为密切。书法家们的个人书风和其经典的书法作品都对一整个时代的书法审美趋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民间书法与经典书法在书法的发展历程中,两者一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

   汉末之后,中国书法开始摆脱实用性,走向独立艺术之始,书法的许多新书体和新风格也都在汉末魏晋之际开始渐渐形成和走向成熟。我们通过对这一时期的书法家和其经典书法作品研究了解,发现中国书法的楷书、草书、行书的成熟与发展,都与书法家对民间书法的汲取有关,对字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在魏晋之后,书体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此时的书法发展主要以书家风格的演变代替了字体的演变。在这些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形成、对经典书法的创作过程中,民间书法都对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民间书法与经典书法,一直存在着互动关系。民间书法如泉水之源,为经典书法的创造带来了活力。在书法的发展中,经典书法是对民间书法的精粗繁杂进行了整理、规范等等,但如果没有民间书法,经典书法就如同失去了泉水之源,走向凋敝;同样如果没有经典书法,民间书法就会在精粗不一中无法得到发展。因此,经典书法和民间书法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经典书法影响着民间书法,为民间书法提供一个楷模,而民间书法又为经典书法提供了充满生机的创造力,书法艺术才能健康有力的发展下去。

   因此本文俯观书法发展的历史,发现民间书法和经典书法一直是两条相互依存的双线关系,本文以书法艺术的发展为大背景,把握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审美走向,结合经典书法发展的主线来探讨民间书法对其的影响和自身的存在价值,以求清晰地呈现出书法艺术“民间”与“经典”交融互动下欣欣向荣充满创造力的一面,以及拘于经典的藩篱走向凋敝的另一面。故以此来证明民间书法是书法艺术创造力的源泉,只有经典书法向民间书法汲取养分才能使书法艺术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 


 

答辩人——苏叶

    苏叶,女,1990年出生,2014年考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现为中书协会员。

 

及理论成果

创作

1. 2016年11月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第八届新人新作书法篆刻作品展

2. 2015年4月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第二届全国手卷书法作品展

3. 2014年10月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4. 2015年12月入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书学之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暨高等书法教育成果展

5. 2016年9月入展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四川省第八届新人新作书法篆刻作品展

6. 2016年9月入展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四川省第三届临书临印作品展

7. 2015年5月入展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永逸杯”四川省首届行草书展优秀奖

8. 2015年11月入展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四川省第二届高校书画邀请展

9. 2014年11月入展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四川省第十届大学生书法大赛

10. 2016年10月入展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第七届黄原书画奖学金获奖

11. 2015年11月入展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第六届黄原书画奖学金作品展

12. 2014年12月入展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第五届黄原书画奖学金作品展

13. 2015年6月入展张掖市文联主办“大美张掖第三届全国知名书法家作品展

14. 2014年9月入展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山东省女书法家作品展 

理论(共计发表7万余字)

1. 2016年10月《中国书法·书学》(核心期刊CSSCI)发表《东晋南北方石刻隶书风格摭析》

2. 2015年12月《中国书法》(核心期刊CSSCI)发表《论沙孟海的章草艺术》

3. 2016年12月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龙藏寺碑》与楷书发展学术论坛

4. 2016年3月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第二届“邓石如与清代碑学书法”学术研讨会

5. 2015年6月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一百十五周年——沙孟海学术研讨会

6. 2017年3月入选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第三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学术论坛

7. 2016年8月入选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首届“爨文化”学术研讨会

8. 2016年12月入选四川省书学学会主办四川省第十五次书学讨论会

9. 2015年7月入选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四川省第四届书法理论研讨会

10. 2014年8月入选四川省书学学会主办四川省第十四次书学讨论会

 

两晋时期隶书研究

摘要

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割据战乱,南北分治,也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晋代自公元266年司马炎定都洛阳至420年刘裕灭东晋,跨越近三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时期,同时又是文字急剧演变的时期。在文字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要求文字分工不同,铭石书、行押书、章程书分工明确。且晋代铭石书仍是隶书,但人们日常书体已经是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写得很少,在这样的状况下刻碑,大多是带着强烈的楷书意识和书写习惯去模拟自己本不擅长的隶书的写法,导致在笔意和结构上写走了样,其窘态可想而知,致使出现了“半隶半楷”的新的隶书体。同时,魏晋时期书法已经进入了狂热追求行草书的状态,加之三国时期楷书已经成熟,之后一系列书家尤以“二王”更为突出,自然“章程书”也进入了低谷。,其各地的书体发展仍按照总的趋势齐头并进,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们对于南北书体发展的认识。鉴于这一点,专门对这一时期隶书的研究价值空间还很大,这对于我们完善隶书体系大有裨益。

随着新出土资料的不断增加,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入,类似“半隶半楷”的铭石书不断地被发掘。但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五胡乱华”,晋室南迁,南北分治,我们无法准确划分朝代统治。加之两晋时期经历了三至五世纪,时间跨度过长,本文将重点研究西晋晚期至南朝初期的隶书。本文的研究意义拟从一个新的视觉对两晋时期的墓志、砖文以及墨迹隶书进行重新梳理,为晋代隶书的正名,意在论证这种“半隶半楷”的新体隶书不是从隶书向楷书发展的“过渡书体”,而是特殊的隶书体,并将其定义为晋代隶书,突出晋隶所特有的形态美是不同于汉隶、唐隶、清隶的新书体以及对晚清民国以来的深远影响。

 


 

答辩人——陈泰锁

陈泰锁,1990年生于山东菏泽。四川大学2014级硕士,导师吕金光教授;在校期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四川大学一等奖学金、四川大学优秀毕业生等。本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兰亭书法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师。

 

及理论成果

创作

1、第二届全国手卷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书协)

2、首届“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书协)

3、第七届中国临沂书法节教师组优秀奖(最高奖)(中国书协)

4、第六届中国临沂书法节教师组优秀奖(最高奖)(中国书协)

5、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成果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6、第四届全国草书艺术作品展(中国书协)

7、第三届全国草书艺术作品展(中国书协)

8、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9、首届“西狭颂”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中国书协)

10、首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11、中国书法·全国百名大学生提名展(中国书协)

12、第八届中国中小学生书法节教师组(中国书协)

13、第六届山东省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山东书协)

14、第三届山东省书法双年展优秀奖(最高奖)(山东书协)

15、郑道昭奖山东省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山东书协)

16、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青莲艺术奖(山东青联)

17、首届山东省大学生书法篆刻展一等奖(山东书协)

18、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一等奖(山东省委宣传部)

19、第三届希望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一等奖(甘肃省委宣传部)

理论

1、《宋代书法反“俗”思潮探析》发表于2015年10月《中国书法》(中文核心、CSSCI)。

2、《用手卷表达“文心”》发表于2016年3月《中国书法》(中文核心、CSSCI)。

3、《当下隶书创作探析》发表于2017年3月《中国书法》(中文核心、CSSCI)。

4、首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5、中国汉碑与书法学术研讨会优秀奖(最高奖)(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

6、四川省第四届书法理论研讨会(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

7、四川省第十四届书学讨论会(四川省书学会主办)。

8、四川省第十五届书学讨论会(四川省书学会主办)。

9、第三届全国魏碑书法论坛(河南省文联主办)。

 

北宋书法审美转向研究

摘要

本文的研究在唐宋变革的视角下展开,讨论北宋的书法审美转向。、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与影响,进而讨论北宋士人沉潜、内敛的审美趣味。但本文接下来的研究并没有沿着美学思想的嬗变路径延展,而是回到书写行为本身展开,论文主体部分从三个层面论述北宋的书法审美转向情况。

首先,物质材料基础的变迁。从物质基础材料的变迁入手,依靠传世、出土图像,结合文献材料来阐述高桌椅的普及并作用于书写的过程;以及笔、墨、纸的制作工艺、原料和性能变化。书法要依托于物质媒介而存在,这些物质性的变迁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书法作品的书写和审美趣味表现。据气象史研究,北宋几乎完全处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小冰期,气候出现普遍的异常和转寒,本研究认为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之外,气象环境的变化对这些物质材料变迁亦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非物质形态的变革。因为科举制度在北宋的全面普及实施,地方上的庶族阶层通过读书获得了进身之阶,贵族制度瓦解使得晋唐垄断式的书法传承模式式微。因为出身条件的限制,原有的名家亲授式的笔法传承基本无以为继,书写范本的质量更无法得到全面保证;而高桌椅的普及并作用于书写又改变了原有的书写姿势,由无所凭依的“握卷写”变为“伏纸写”,加上笔墨纸等书写材料的形制、材料、性能变化,更加剧了传统笔法的断裂危机。北宋书家必须对这些挑战做出回应,在客观与主观的张力中,用笔方式发生了变化。笔法与书法审美直接相关,影响了审美趣味的养成。

最后,主体性的建构。拥有话语权的士人运用自己的话语操控能力建构了一套符合自身条件的审美准则和艺术手法,自身身份与主体性得到彰显之外,又以此完成了对书法传统范式的合法化解构。本文以“逸格”的内涵建构来阐述北宋士人思想层面的主体性表现;从于北宋广泛出现的落款和题跋现象来说明作品中主体性的迹化表现;用视觉形式分析方法来分析北宋书法作品中蕴涵的个人符号与构成原理,本文以为这是北宋书家内敛、沉潜主体性的深层表现。但这个过程的完成并非是单向度的、不可逆的,其中蕴含着错综复杂的内部冲突,因此,又以“逸”、“神”之争讨论不同审美趣味背后隐含的话语主体及其书法审美知识生成背景,来解释不同主体的话语博弈原因。

 

答辩人——张艺伟

  张艺伟,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书法专业。师承吕金光、侯开嘉先生,现为四川省书学学会会员。

及理论成果

1、论文入选四川省第十五次书学研讨会

2、《元代文人篆刻发展原因探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3、《浅谈唐代尚法之变迁》,《青少年书法》2017年第4期

4、《于右任标准草书运动的“妙理”探析》,《书法》2017年第9期

从赵孟頫到杨维桢:元代书法生态的文化透视

 摘要

,元朝的建立对于汉文化区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军事到社会管理制度、文化等方方面面,这种影响无不体现出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与交汇。在这种背景之下,包括书法在内的原来属于汉文化的某些艺术形态和观念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产生了相应地变化。这个变化中的时代环境构成了本文展开论述的大背景。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元代的相关问题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书法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关于元代的研究一直热度不减。包括运用个案分析、对分析究等等手段进行的研究。其中涉及对元代书家的生平、师承、著述、书学思想等方面等一系列研究,可谓细致入微。但研究者往往受到研究对象的影响,以个别书家的成就来判断整个时代的书法状况。以至于对这一时期书法的整体状况做出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而未能够客观的着眼时代大背景,以全面而宏观的视角去把握,导致最终结论往往有失偏颇。

本文的目的在于分别以生活在元代初年的赵孟頫和元代末期的杨维桢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通过对他们的经历浮沉、书法创作成就以及书法思想观念的分析,进而“知人论世”,分析他们的艺术人生与元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对元代整体的书法生态进行文化审视;并进一步由此反观,探析时代总体文化特性与个体文艺生命之间的彼此呼应与互动,从个体分析出发,对元代的书法文化生态做一总体观照。

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于蒙元入主中原以后,对于汉民族士人与知识分子在文化心理上的影响和冲击进行分析,认为元朝的建立使得知识分子们陷入了艰难的文化选择;论文的第二、三章则分别以赵孟頫和杨维桢为研究个案,通过对他们的宦海浮沉、书法成就的分析,指出他们之间的区别并分析其与元代文化生态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论文的第四章进一步分析了元代书坛生态的特殊性,并认为这种特殊性的形成与元朝的文化政策息息相关,并进一步影响了元代书法整体面貌的形成。在此背景之下,论文对赵孟頫和杨维桢书法思想中“复古”观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赵孟頫“以古存古”和杨维桢“借古出新”的书法理论动机。


 

答辩人——薛垲睿

    薛垲睿,男,中共党员,2014年考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侯开嘉,吕金光教授,四川省书学学会会员


 

创作及理论成果

创作

1、入展四川省高等院校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邀请 展(省级)

2、入展四川省第二届临书临印展(省级)

3、入展四川美术学院“第六届黄原书画奖学金”作品展

理论

1、论文入选首届“鲜于璜碑”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国家级)

2、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杂志(中文核心CISSCI) 

3、论文入选2016上海书学研讨会(省级)

4、论文入选第三届全国魏碑圣地书法、论文大赛(省级)

5、论文入选四川省第四届书法理论研讨会(省级)

6、论文入选2016四川省第十五次书学研讨会(省级)

7、论文发表于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文史杂志》期刊(省级)

包世臣与康有为碑学思想比较研究

摘要

清代是碑派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包世臣与康有为作为清代重要的书学理论家。包世臣处于清代中期,康有为处于清代晚期,他们的著作虽然诞生于清代不同的时期,但都对碑派书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包世臣、康有为二人的书学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艺舟双楫》与《广艺舟双楫》中,两部著作虽只有一字只差,、文化形态、学术思潮等使得二者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后者与前者相较有继承、有创新,但更多的是异于前者的思想观念。我们不容忽视的是《艺舟双楫》是文论和书论的合辑,是包慎伯将平日的零碎信札、论文编辑而成的,时间跨度较大,其中的文论部分也渗透者包世臣的书学思想。而《广艺舟双楫》则是康南海一气呵成,有计划、有体系的著作,从文字之始,详述历朝迁变,品评各代名迹。
   对《艺舟双楫》与《广艺舟双楫》两部著作开展比较研究,意在使读者更清晰地透过两部书法理论著作的诸多细节,考察他们各自在清代书学史上的地位,研究清代中晚期近百年的书学思想与嬗变,进而探讨碑学书法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