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一篇好的毕业论文?

第一,“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江西诗派”作诗的方法。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是“思想是别人的,语言是自己的。”我们现在很多的本科生写论文的时候基本是东找一篇、西找一篇,然后拿出来拼拼凑凑。而拼凑之后容易流于抄袭。所以我们要先学第一步“模仿”。模仿别人的东西里边没有自己的新观点。比如说今天的大庆师范学院的硕士论文开题,一个是《阮籍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个是《曹丕诗歌的抒情特征》。这两个主题有很多篇论文写过。如果没有读完类似的文献就贸然动笔,就有可能犯抄袭的错误。我们应该把阮籍和曹丕的诗、文的表达的特征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尽管你没有创新,但是语言是你自己的。我们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会面临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没有新观点,但是我们可以把别人的观点用自己的口吻说清楚。而且说得比前人更好一些,用完全的自己的口吻。这是我们所说的最基础的方法。

第二,“点铁成金”。这也是来自黄庭坚的话。他说从别人的地方找到一个词汇、一个观点,经过锤炼使用之之后用得比别人更好。“他是铁,我是金。”这就使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具备第二种能力。看名家的书,或者看一些学者的论文或者专著,或者听老师的讲课。老师讲课的时候会点到为止。也许某些话,在老师的话语中、或者论文中仅是个普通的观点。但是我们应该把问题提炼出来接着去写。我在读硕士的时候读最多的是钱钟书的《管锥编》,里边有大量的问题。因为《管锥编》是评点式的,“点到即止”。当时我们的硕士也少,我们系主任很关注这件事。他和我们聊的时候说:“钱钟书的书读完了,你能想出上千个题目可以去写。”就是受人启发而写论文。后来我读孙鑛《文选评》中,看到孙鑛点到了《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然后自己去分析琢磨,这里哪些体现了“浑”,哪些体现了“雅”。然后我从三点、四点、五点去论述,最后证实这个结论。后来我写成《论〈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而“浑雅”就是孙鑛提出来的。这就是“点铁成金”。那些明清的先生们读了一辈子的书,最后给《古诗十九首》点评的时候作了结论“浑雅”。但是他没有论,现在由你我去论。书里边很普通的观点,我们可以去变成一个题目写。这个观点没有人提过,所以我们写出来就是算是创新。

照这个路子我写了好多文章。例如裴度在给李翱的信里用“文字为意”来批评李翱。皇甫湜和李翱都是韩愈的学生,皇甫湜学得了韩愈的“险”,李翱学得了韩愈的“奇”。所以裴度是批评了韩愈的“文字为意”。我就专门讨论“文字为意”与中唐文风的新变。还有,我们读书的时候说“诗言志”、“诗缘情”。但是大家都忘了《诗经》当中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了汉朝时候《汉乐府》有一句话叫“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有的诗歌是因为“事”写出来的。我们都称这些为“诗缘事”。我们的叙事诗比如《陌上桑》、还有《孔雀东南飞》中的“汉末建安中……时人伤之。作诗如下”,此后的“乐府诗”,比如说杜甫的“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新乐府》五十首,包括我们都熟知的《卖炭翁》,这些都是缘事而发,把他的理论中很小的一个词作为问题展开去讨论,这是做论文的一个好的切入点。

过了“夺胎换骨”模仿的阶段,到了“点铁成金”阶段就是考查你会不会读书,会不会思考,是不是个有心人。本科毕业的学生我们知不知道“身体健康”的含义?其实,“身”指躯干,“体”指四肢。所以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就是身体;四肢孔武有力谓之“健”;身体愉悦谓之“康”。还有“朋友”,我们做语文老师要说清楚: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我们很多本科的同学,包括很多学问做不好的研究生们主要的问题在于不思考。例如我们当语文老师,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的名词,如“精神,气韵、意象、意境”。要较真问什么叫“意境”,什么叫“意象”。这些概念如果我们深入去研究,它都有很多的理路。你就需要查很多资料。如果你一旦有了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胡适说过的“你的问题就是箭靶子”。翻书中看到这本书的这句话和我的问题有关,那本书的那句话和我的问题有关。你不停地找问题,你的知识就越滚动越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第三,“老吏断狱”。“老吏”就是“年老的官吏”。是中国古代时候办案时候,有经验的官员会很鞭辟入里的告诉你:“谁,犯了什么错误。”如果狱吏年轻,就会犯糊涂。有经验的年老的狱吏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很清楚的分辨出“你的话什么意思,他的话什么意思,你俩到底谁有罪谁无罪……”人家三言两语就会弄清楚。我小的时候听到的一个故事。有个读书人很聪明,常代人写状子。有一次一家的羊到另一家麦地里啃麦苗。他要同时帮助原告与被告双方写状子。他为原告写的状子是这样的:“前腿趴,后腿蹬,羊吃麦叶如拔葱”。这就是说羊啃麦子很厉害。而被告的状子:“十冬腊月,地冻如铁,羊吃麦子,只叼浮叶。”同样的一件事情,他为原告、被告写都会写出道理来。这就说明他能准确把握住要害。我们读书也会遇到问题。比如说我们读李白,会有这样的问题:李白是两入长安还是三入长安?陶渊明到底活了五十六岁、是六十三岁、还是七十六岁?《楚辞》里《九歌》的《东皇太一》篇中的“东皇太一”有人说是媒神,有人说是风神、有人说是最高的帝?还有《西游记》,有人说是说,有人说是游戏说,有人说是童话说,有人说是心性说。我们就要当法官:作研究还是读书,都爻学会判断。要分析谁说的对、谁说得不对?还要分析对在何处、错在何处。

对于不同的观点,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支持或者反对;二是“调和”。具体来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比如《孟子》,老一代的学者有人说是唯心主义的,有人说是唯物主义的。我们不能说既是唯心的又是唯物的。我们需要观点的调和:是以唯心为主,以唯物为辅;还是以唯物为主,以唯心为辅。第二种,这个观点里你赞同谁的观点。比如说甲、乙、丙、丁四个观点,你同意乙的,你可以重新论证乙的观点更正确的。比如说找到了乙的观点有五条证据,你还可以给补充二到三条证据,让乙的观点更加正确。第三种,经过研究发现所有人的观点都有问题。比如说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湘君和湘夫人”的。有人说湘君是娥皇、有人说湘君是女英;有人说湘君是舜、湘夫人是娥皇;有人说湘君是山神、湘夫人是水神。……这些说法不一。有四、五种说法,有的甚至有十几种说法。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应该算一下湘君走的路线。这就需要有地理概念。湘君是从九嶷山下来,沿着湘江一直走,最后到了洞庭湖,而湘夫人就在洞庭湖,最后湘夫人和湘君一起上了九嶷山。我们能够通过两首诗中描述的地名可以发现这条路线就是这样的:湘君住在九嶷山上,然后来到洞庭湖,湘夫人是在洞庭湖,最后上了九嶷山,那么九嶷山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离骚》中发现,当时九嶷山上就是楚国的一座神山。楚国人“上山”都是在九嶷山上去的,“下地”也都是从九嶷山下去。因此说九嶷山就是一个通道。那么湘君和湘夫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呢?《湘君》里边讲,湘君顺着山到了洞庭湖,在洞庭湖的泽中的一座方丘上他们相会了。“泽中方丘”是做什么的?我们再去查中国上古的礼制史。《礼记》上的记载中国古代会在泽中的方丘上去祭拜天地,他是去“祭地”。祭地的目的就是起到风调雨顺。我们再来看看湘夫人说的话。湘夫人说:“罾何為兮木上?”渔网为什么会挂在树上,“麋何食兮庭中?”麋鹿为什么会在院子里。“鳥萃兮蘋中?”鸟巢为什么在水上。为什么夏天会有冰?这描述的明显就是一场下了冰雹的大洪水。有洪水之后就要祈求把洪水退掉,所以要到泽中方丘中祈求地神把水退掉。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描述:把我的玉佩抛到水中,把我的衣服埋到地下,我们看《礼记》,知道这就是祭地的常用的仪式。到了汉朝时候也如此。祭水的时候,把玉佩用衣服包起来沉到水底。祭地就把衣服包在布里边埋到土里去。这是《周礼》记载的祭天祭地的动作。就是在夏至的那一天祭拜山神和水神和土地神。这样一些问题我们都可以解决。

再如《锦瑟》这首诗,这首诗歌的主题至少有三十种说法。如果我们跳出读书人常见的思维之外,有的就很好理解。比如说“锦瑟无端五十弦”。我们知道瑟是二十五根弦。“锦瑟无端五十弦”就是“瑟的弦断”了。再联想到中国古代的一种说法“续弦”,这明显是悼念亡妻的。如果你不懂瑟,你看到“五十弦”就说这是说“李商隐五十岁了”。这一看就是没有见识,你被迷惑了,你就不能做到老吏断狱。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个问题就要在周边找到了答案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除了要读一些关于文学史的内容之外,我们还要读一些历史学、中国古代琴棋书画的知识、要了解文化史的常识、包括天文的现象。这样我们能够解决问题。当你发现自己的方法,你就会很容易解决问题。

第四,“截断众流。”语出《五灯会元》。“众流”就是好多的旁支和小河。就像拦起一个大坝,聚起一片汪洋。到这个层面,说明我读书之后要渐渐建立一个自己的领域。比如说我们的硕士一个研究阮籍、一个研究曹丕。我们的研究方法是要把所有关于曹丕的论文都要读一读。一要读一读曹丕和阮籍的集子,把作家的集子背得滚瓜烂熟,在脑海里形成非常好的形象。要找一些好的注本。如果研究李白,要先把王琦辑注的《李太白全集》读一读。如果觉得李白的全集不好把握,就找一本李白的传记,像周勋初的《李白评传》。然后再读李白的诗选、再去读李白的全集。二要去读别人研究李白的论文,硕士博士的论文、包括网上发布的论文。三要意识到李白集子里边提到的人你也去了解了解。比如说李白和杜甫、高适三个人漫游了梁(现河南商丘)这个地方。我们看高适、杜甫的集子有没有这件事的记述。通过还原他们三人的行踪就会基本清楚了。然后李白去南方到襄阳见了孟浩然,他写的“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如何,我们要寻找孟浩然对李白的态度和评价。这样你的学问和知识就越积累越多,起初可能只是一小潭水,后来慢慢变成一大潭水。才开始对李白的认识是一条小河,后来看了孟浩然、杜甫、高适等人的集子,最终百川到海,形成了一个领域。我们可以分析李白和人交往的方式、别人是怎样看待李白的。李白在某年某月某日他和交游:和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游玩的;他是什么性情;写了哪些作品。同样的的视角,我们也可以去看阮籍和嵇康的关系。

这些都需要我们读书的时候从高的地方做起,我们写的文章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面。我有个博士生一年级定了个题目,开题报告都写完了,但是到了二年级扔到一边重写,因为发现一年级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因为到了二年级他们把一年级博士开题时候的问题全部解决了。那我们就不要再去写它了。那我就会再给你提出二十个问题你去写,这样他的博士论文重新写起来后明显比原来的要深得多。我们读书做学问需要一层层朝深处去。我们见到很多达到一定层面的老先生,他们写一篇论文解决一个问题时,要么不写,写一篇就一定要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年轻,可能做不到,但是我们该知道该怎么做,即使做不到也该“心向往之。”到最后的时候“截断众流”。有无数条细节放到我们面前,我们应该把这些知识归纳到体系里,重新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就像长江三峡一样拦起一条大坝,所有的人都绕不过你。前面如果我们叫做“老吏断狱”,是“呈新说”,那么“截断众流”就是“为定论”,就是你的观点大家都接受了。

论文写作起手很容易,你只要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了。开始写得不清楚,久而久之会越写越明白。因为论文就是要不断的锤炼。写论文重点是你自己要想清楚,才能写清楚。包括我们在座的同学,你们自己要想清楚,才能讲清楚。我们有的时候听老师的课,有的老师想清楚了,就可以讲清楚;他要是想不清楚,就会越讲越糊涂。所以我们可以想起《孟子•尽心下》的一句话“以己昭昭使人昭昭”,不能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更不应该是“以己昏昏使人昏昏”。这是我们讲的科研论文的写作。



【第211期】


艮山杂志 微信号→ genshanshuyuan
鼓励新知,免费开放, 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投稿信箱:igen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