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矿大男生是怎样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各一篇并且获得两项发明专利的?

标 杆
研究生国奖风采录





张村

张村,男,汉族,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14级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理论学习、科研能力还是社会实践等各方面都遵循矿大校训:勤奋,求实,进取,奉献。在整个博士期间共发表SCI,EI检索论文22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5篇(SCI检索10篇,EI检索5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


主持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连续两年获中国矿业大学优秀创新博士奖学金及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逐梦矿大 


“人生若只如初见”,随着时间的流逝,事物似乎总比不上初见般美好。


但七年多的矿大求学生涯并没有让张村厌倦矿大的生活,在美丽的校园里到处都是他追逐梦想的芬芳。对于他而言,追逐梦想的人生亦如初见。


 勤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习一直是学生的本职,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


在学习方面,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好学,努力上进。爱学习但从不死学,懂得活学活用,牢记我校校友,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寄语矿大学子的: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


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一直本着刻苦勤奋的原则,在每个学习阶段的课程考试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最终保送为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本-硕-博连读研究生。


然而在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时候,深知自己理论科研水平与师兄相比太过欠缺的张村,在确定保送研究生之后(大四上学期开始)就每天早早的来到课题组的实验室。


帮着师兄们打下手,自学各种岩体力学相关的知识和忙碌于煤矿现场矿压显现数据和顶板破断垮落特征的监测与分析。


学习各种数值模拟软件,整天缠着师兄们问这问那,积极参与老师的项目里去。


正因为此,他在大四结束的时候基本已经熟练掌握如FLAC3D,UDEC以及TECPLOT等采矿常用软件,并将其用在了毕业设计的专题部分,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也因此评为了“校优秀毕业设计”。


在正式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时候,他的导师屠世浩教授常说:“只有到现场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因此,他深知只有平时多参加项目、多到矿井下面去实际观测和操作才能发现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分析,这样做出来的学问才能更具有说服力,于是他平时积极参加课题组的项目,研究生两年内课题组几乎每个项目他都或多或少的参加过


开始是跟着师兄去煤矿现场,在与师兄出差的时候他注重学习师兄与现场技术人员的交流方法以及现场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快,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张村已经能够独立带课题组师弟去煤矿进行调研与观测等一系列研究。


还记得张村博士期间写第一篇检索级别的文章时,由于自己水平的不行,再加上当时有点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由于根据现场陷落柱建立的力学简化模型与现场实际赋存状态出入较大,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简化模型反演现场实际,同时由于他专业术语描述不当,很难将他的真实想法用专业术语表达出来,导师批改过程中极为生气,改一次批评他一次,但导师的批评并没有让他丧失对科研的热情,随着导师不厌其烦的指导,张村从一次次的批评中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


最后通过反复实验、修改,第一篇文章前后总共修改了十多稿,终于得到了认可,文章投稿出去审稿专家基本上没有给出修改的意见,在第一篇文章写作的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写作技巧,紧接着第二篇、第三篇相继录用。


由于平时参加的课题研究比较广泛,写文章时素材也较多,在博士研究生的第一学年,也就是2014-2015学年在不耽误课题研究的同时相继发表检索级别的学术论文3篇,得到了导师和课题组师兄弟的一致认可。


在之后的2015-2016学年更是一发不可收,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检索级别论文8篇。


众所周知,要想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走向国际化,比较高的英文水平是必须的。


但是,由于出生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上初中以前就没有接触过英语,而且学习英语方式多以哑巴英语为主,导致他的英语水平始终提不上去。


虽然在本科阶段一次性通过了四级,但是英语六级始终考不过,在本科阶段一共考了6次,分数总是在410~424之间,总感觉差了一口气。


进入了研究生学习期间,导师了解情况后,让他多多看看英语文献,不要刻意去学英语背单词。


在导师的建议下,张村阅读了不下于1000篇的外文文献。从一开始离不开有道词典的翻译,阅读一篇完整的文章要花上好几天,到现在基本上用不着词典,写学术论文也基本上直接用英文书写。


这期间不仅大大提升了英语水平,一次性通过了六级考试,也大大增长了专业知识,了解了世界范围内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情况。


同时,在各学习阶段,凭着自己的努力,曾多次获得国家,校企奖学金以及多项荣誉称号。


在本科阶段,曾获得中国矿业大学2009-2010学年度的国家奖学金;2010-2011学年度校二等奖学金并被评为“院级优秀学生”以及2011-2012学年“浙能”企业奖学金并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


除了奖学金,在本科阶段还获得过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毕业设计”,“优秀毕业生”以及“优秀班干部”。


在研究生阶段,获得2013-2014学年硕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并且连续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及优秀创新博士。




 求实 


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求实以终


实事求是,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研素质。而作为采矿方面的科研人员,更要求实求是。


因此,煤矿现场显然是最直接的实践现场,是检验自己所学所想所创的唯一标准。


本科生活接触煤矿现场东西极少,平时也只能通过课堂老师的传授和暑假实习对井下有些较为粗浅的了解,对当时煤矿井下实际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国家急需攻克的采煤技术难题他并不知道。


但从近年矿难事件并没有随之减小反而增加的现实看,张村心知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单靠本科所学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不能够解决的。


辅导员老师平时就说过“不管你们以后从事什么行业、坚守什么岗位,只要不做个可有可无的人,就是成功的”。


在大四上学期凭着优异的成绩他毅然选择了继续读研这条路,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现场实践中去,体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研究生期间虽然接触煤矿现场逐渐多了起来,也对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但是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微不足道。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村脚踏实地、坚定不移的努力着,遇见问题先自己思考着,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主动向老师和师兄请教。


事实上,有些知识能够靠阅读大量的文献获得,但是有些问题你必须得到现场实际了解情况才能进一步的弄清楚。


记得研一刚进入课题组时,对导师屠世浩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薄煤层卸压开采兴趣十分浓厚,在得知老师要组织课题组成员去陕西韩城桑树坪矿及下峪口矿调研薄煤层卸压开采效果的时候。他迫不及待的找到导师,申请去矿上调研。


在矿上的时候他积极与现场工人及技术人原交流,有时候听不懂当地工人的方言,还特意跟着一个懂这个地方方言的师兄,让师兄给他翻译。


在研一下学期的时候,他跟着师兄去山西大同金庄煤矿去现场监测工作面矿压数据,安装钻孔应力计,连续下井一个多月。


有一次,为了加快安装钻孔应力计的速度,他和一个师兄在回风巷道内(正在生产的回风巷道为污风巷道,煤尘浓度非常高,呼吸困难)整整呆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升井的时候,基本上只能看见眼睛了。


但是,艰苦的环境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在连续一个多月的下井生活中,使得他实实在在的了解了煤矿的整个生产系统,体会到了现场工人的艰辛。


在刚进入博一的时候,他得知老师让师兄去朱集矿调研薄煤层工作面开采现状的时候,立马就找到了老师,申请一起去调研。


因为,他知道,那个薄煤层工作面是一个保护层工作面,而淮南在高瓦斯治理方面有着一整套完备的系统,其中他最感兴趣的是卸压开采地面瓦斯抽采技术。


在到朱集矿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的跑到瓦斯科去向技术人员请教问题,要现场资料,抄每天的瓦斯报表,整夜的下载作业规程,就好像饥渴的人看到美食一样。


他总是认为,现场的资料就是一手资料,是最能从其中发现问题的。


 进取 


志当存高远


1990年12月,张村出生于南通一户农村家庭,这里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民风淳朴,村民多以农业为主,父母出身农民,父亲与母亲均为小学文化、不认识几个字。


正因为此,这里的人们都把知识改变命运作为孩子出人头地的头等大事,孩子上大学真可谓是光宗耀祖的喜事,更别提读博士了


然而,上小学的他并不喜欢学习,由于当时上的是村小,他经常上上课就偷偷地跑回家,父母也因为他的顽皮操碎了心。


他还经常和一些混混去游戏厅打游戏,一玩就是一天,学习也是一无进展。


直到有一次,去游戏厅被小学校长抓着送回家,周围邻居都围着看他父母笑话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该是认真读书的时候了,他不能再丢父母的脸了,给父母长脸便是他最初的动力。


随着刻苦专研与奋斗,2006年他考入了江苏省重点中学,2009年又考入了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2013年被保送为矿大本硕博连读研究生,成为他们村里第一个博士生,为父母长脸的心愿似乎完成了。但是,人的一生显然要有更大的梦想,志存当高远。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张村同学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止,周围的人对他的印象之一就是进取心太强


在研究生就读期间,积极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研究,每参加一个课题,他总能深入进去,这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科学研究能力。


在参与屠世浩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薄煤层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过程中,他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将该课题不断扩展深入,在他主要负责参与的薄煤层自动化开采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


在参与导师屠世浩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煤层群薄煤层机械化开采卸压增透机理研究》项目过程中,他不仅着眼于国内,更将视野进一步拓宽至国外。


在短短2年研究生学习期间(本硕博连读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一年,博士研究生三年),阅读了近一千篇国外文献,使得知识覆盖面更广,充分认识到了导师屠世浩教授常说的“采矿工程不仅仅只是采矿,要想创新,就必须走出采矿,实现多学科的交叉”。


广泛的阅读文献,使得他能够很好的将该课题分解为“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岩石力学”的多领域研究内容。


进而能够将岩层应力场,位移场与渗流场三者向结合,掌握了保护层开采过程中瓦斯运移规律,提出了保护层卸压效果的判断依据。


该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及EI各一篇,且后期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除此之外,天生喜欢专研电脑程序的他(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VB,以及四级网络工程师),在模拟软件的学习上十分下功夫,他不仅仅限于使用现成的FLAC3D与UDEC等采矿工程常用的数值模拟软件。


为了更好的运用软件中内嵌的FISH语言进行自己所需功能的开发,他有时候连续数天埋在FISH语言的代码编写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问师兄就是请教老师,有时直接发邮件联系国外这方面的专家。


在长期的学习与磨练中,他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岩体渗透率与应力的指数关系、岩体渗透率与塑性裂隙发育情况的关系以及采空区内破碎岩体压实过程中渗透率的变化情况,运用FLAC3D内嵌的FISH语言对渗流模式进行二次开发,运用FLAC3D间接实现了流固耦合模拟。


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各一篇。正是因为他不断进取的科研精神,使得他能够在现有的科研成果上实现进一步拓展。


总之,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从最开始的啥都不会,到后来的得心应手都离不开一颗不断进取的心,当然更离不开他的导师以及师兄弟的帮助。


特别是在导师的严谨治学态度以及前瞻性的研究思维的影响下,他对卸压开采的兴趣与日俱增,并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目前已经撰写了多篇相关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时常说:身体是未来的本钱。事实也确实如此,没有一副强健的身体,哪能装的下一颗不断进取强大的内心。


他喜欢运动,特别爱打篮球和踢足球,乒乓球与羽毛球也经常来上几把。由于从小到大不间断的锻炼,他身体素质相当出色。


他曾经是大一新生篮球院队与足球院队的双料队员。他拿过校运会跳高比赛第四名,院跳高比赛第一名,多次获得院跳远,三级跳等比赛前三名。


他在本科阶段有两学期体育课拿过满分,他参加过元旦长跑。即使在学习科研压力比较繁重的博士期间,他也坚持每周至少打一次篮球。他总是开玩笑的说:在篮球场上,我能找到灵感。


 奉献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希望你们将来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导师屠世浩教授对其研究生经常唠叨的一句话。


很显然,一个人要做到对社会有用,就必须得端正思想。


他在思想方面,从大学本科阶段开始,,系统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学会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拥护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尊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同学,尊敬师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顽强拼搏,不畏挫折,敢于接受挑战,永远不向困难低头,为了远大的理想而不懈努力,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此外,时常关注时政,了解和学习党的精神,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时刻要牢记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周围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虚心学习,接受同学们的监督。


在本科期间,他在中国矿业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旗班服役3年


在此期间艰苦训练,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升旗任务,磨练了意志,强健了体魄,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张村同学在刚进入大学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接下来的两年内顺利完成了中高党的学习,成绩优异。


在2012年5月12日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且于2013年5月12日转正,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


目前,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仍然保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党的工作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定,能处理好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全面发展,不断完善自我。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奉献应从小事做起,从周围做起。他曾经整夜陪护因为打球而骨折的同学,也曾经独自陪同该同学去上海就医。


他喜欢收集塑料瓶,收集不穿的衣服,然后整理捐出去。他喜欢带着喜欢玩游戏的同学运动,喜欢找不爱说话的师弟聊天。


经常给去矿上工作的本科同学找资料,对他们工作上遇见的工程问题提供自己的见解。如果他自己不懂的就会去问学校相关方面的老师。


他喜欢讲笑话,有时候能够活跃整个课题组紧张的科研氛围,舒缓课题组人员的疲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有时候也会因为对某一个问题的见解不同或者看不惯的一些事与同学争个面红耳刺,但是他总能够在事后找出原因,无论对错,都能够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导师寄语

张村同学在研究生期间学习认真刻苦、思想积极上进,在思想、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希望今后将以此为激励,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以更坚定的信念投入到以后的学习科研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更加辉煌的人生。面对未来的生活能够始终牢记矿大校训:勤奋,求实,进取,奉献,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屠世浩



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完善资助政策体系 推动落实资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