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这样的大师们是怎么写毕业论文的

每年这个时候通常是高校毕业论文季,图书馆变成论文难民集中营。





没有深夜赶论文过的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论文是会呼吸的痛。”

这句话附议的人之一肯定有季羡林。




论文这个磨人精,也曾让季羡林颇为发愁:

“开始作论文,真是“论”无可“论”。

晚上又作了一晚上,作了一半。 听别人说,毕业论文最少要作二十页。

说实话,我真写不了二十页,但又不能不勉为其难,只好硬着头皮干了。”



写不下去肿么办?!

季老的做法是:抄!抄!抄!

在他的清华园日记里,记载了这一段时间的抄文心情:

二十五日

……今天开始抄毕业论文,作到〔倒〕不怎样讨厌,抄比作还厌。……

 

二十六日

今天抄了一天毕业论文,手痛。……

 

二十七日

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论文虽然当之有愧,毕业却真的毕业了。


那个年代应该不用担心查重问题……

这篇让季羡林“当之有愧”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The Early Poems of Holderlin》(荷尔德林的早期诗歌)。

Holderlin是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




季羡林是荷尔德林的早期的早期译者之一,在当时他译之为“薛德林”。




季羡林就读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毕业论文并不是用德文写作,而是用的英文。季老后来回忆时表示“这篇毕业论文的水平是不高的”,至于内容“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

季羡林的校友,清华大学外文系的钱钟书曾在牛津大学留学。




他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是《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and theEighteenth Centuries》(十七和十八世纪英语文献里的)




钱老在这篇论文的综述里霸气地表示:

“相关主题的作品至少我在英文文献中还没发现,正巧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

换句话说,就是:

我这个研究方向呢,凡是拿英文写的文字中都木有,找到其它语言中倒是有,不如我就拿英文写一写吧!




一向嘲讽力Max的钱老在论文写作时也十分幽默,比如谈到不将翻译作品纳入考察范围时,钱老把这称作是“绅士的共识”(Gentleman's agreements):

“Common sense andliterary ethics seem to agree on the point thatcompilation is one remove lessfrom original composition than translation,notwithstanding there might be morefundamental brainwork is a conscientioustranslation than a perfunctorycompilation.”

(常理和文学伦理都同意,编撰比翻译更近于原著的创作过程,虽然有时候一个严谨的翻译可能比敷衍的编撰更需要大脑的耕耘。)




至于文采,那更是不必说了,排比用得行云流水,举个栗子:

“The general verdict of eighteenth century English writers on theChinese civilization is ‘stationary’. Their general verdict on the Chinese ‘genius’ is ‘inferior to the European in science’. Their general verdict on Chinese character since Lord Anson’s voyage is ‘wily and crafty’. Their general verdicton the antiquity of the Chinese is ‘boastful and pretentious’. If this is areaction against the popularity of the Chinese taste in their actual life, it issurely one with a vengeance.”

(十八世纪英国作家的臆断,言及文明必谈停滞,言及智慧必然落后欧洲科学,Anson王爵环游后的性格是狡猾诡诈,的古老是。如果这是对他们现实生活风格流行的一种反应,那这反应想必是带着些忿恨的吧。)

在那个木有电脑、谷歌和度娘的年代,这跨越两百年的文献研究范围,难以想象钱老当年到底读了多少书……




而与钱老的牛津大学相爱相杀的剑桥有一个著名的毕业生就是金庸先生:




大家都造的,他的表哥徐志摩曾在剑桥念书,并且写下了著名的《再别康桥》。




这位表哥就是金庸成长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在金庸8岁的时候,老爸老妈经常在旁边念叨表哥多么多么牛叉,于是小金庸当时就表示:

“我也要去剑桥读书!”

然而万万没想到啊万万没想到,后来金庸在上海读大学时正巧赶上内战,连个大学毕业证都没拿到。




成名后的金庸一直想要真正的读一次大学,于是在81岁高龄时去到了剑桥求学。

金庸的武侠小说背景大多是宋朝和清朝时期,对唐朝这一块甚少涉及。可能是为了弥补这一点,金庸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初唐皇位继承制度》、博士论文题目是《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




在博士论文中,他提及唐代由盛转衰的一段关键史——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变时,唐玄宗李隆基派了儿子荣王平乱,后来荣王战死,正史没提及死因,金庸觉得正史有问题,分析太子把弟弟荣王杀掉。

“我找了很多证据,证明这个事件是历史上造假,,把弟弟杀掉,而且他(太子)占有军队,连父亲也不敢动他。”


金庸表示:

“从唐太宗开始,到宋元明清,,哪个人兵权在手,就是哪个人做皇帝。”




除了读书,金庸与剑桥还另有一番渊源。新垣平曾经将金庸的小说和正史结合“恶搞”创作了《剑桥倚天屠龙史》和《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他用“剑桥翻译腔”为金庸十五部小说转换了“历史著作”名字,比如:

《绿色血液之剑:

《天之剑与龙之刀:元代武术世界与地下宗教》

《江河与湖泊上微笑而骄傲的漫游:明代中期武术门派与教派的斗争》

《游侠之歌:或一个武术乌托邦的覆灭》

《神圣的雕之罗曼史》

……

上面这些都比较好猜,最后来个杀手锏↓↓↓

《满大人鸭子刀的传说与历史》

能猜对这个的,一点菌对你就一个字

 

每天读一点资讯,点击阅读原文,来试用由一群高颜值程序猿生出来的资讯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