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谈2015年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经验访谈

2015年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经验访谈
近日,获悉2011级六位学长学姐在去年的毕业论文获评2015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计量经济学会特别策划本次优秀毕业论文专题,为本科在读的IASers献上此满满干货,请笑纳!

各位学长学姐你们好,12级的学弟学妹们现在正在忙于写毕业论文,对于你们的论文能够评为优秀毕业论文是既佩服又羡慕,我们也搜集了很多大家想请教各位的问题,希望你们可以帮忙解答。能不能先简单介绍一下你们的毕业论文题目和主要内容?
  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考试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应试者行为和均衡的影响》。我的毕业论文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小的理论模型,里面应用到了博弈论里面比较简单的原理,参考Spence(1973)的signal模型,研究当考虑到考试结果的不确定性时,考试机制对于应试者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最后考试能不能如考试机制设计者所愿地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文章中我主要考察了资格性考试(即有及格线的那种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即选拔一定人数的那种考试),最后模型得出结论:资格性考试中,及格线低的考试在考虑到考试结果的不确定性时其无效性会增加,但是及格线高的考试在考虑到考试结果的不确定性时,却反而更容易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对于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增强考试的无效性。
这个问题其实是我在大三上的时候学习Signal模型时在脑海中突然出现的,后来也一直在脑海中徘徊,但也一直没有动笔把模型写下来,就只大概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到了寒假的时候自己在家中没事就大概写了几张演草纸。后来大三下学期申请了一个科研立项的项目,就打算把这个模型完善一番,当时了解到考试分为资格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两种机制,于是脑海中一下就清晰了起来,然后就开始着手去去做。随后觉得越来越有意思,脑海中就越来越清晰,最后大概搭出了框架。然后不断思考、扩展、就渐渐地形成了这篇文章。
在大三学习Signal的时候,我在课下有跟邹老师讨论过这个话题,邹老师觉得可以自己作为兴趣思考思考,我当时也没想过最后会形成一篇毕业论文,其实也还是很随意的。最后确定写这个题目,是因为自己思考了很长时间,觉得挺有意思的,于是就用了。

王德利
丁宇
我的论文题目是”Statitistical Discrimination When Allowing For Group Switch: A General Equilibrium Case”, 大概是偏应用性的理论文章,在基于我们所学的Information Economics中Labor Market Signaling Game的发展出来的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模型基础上,加入组别跳转选择来分析均衡情形,用以解释因为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筛选性条件导致的户口改革之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情形。
当时论文是在跟魏立佳老师合作的项目基础上做的修改。大概老师前期帮助非常大,所以定题目并不很困难。我觉得老师的意见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Railway Development and Growth spillover: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研究的是铁路提速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铁路时间作为度量两个城市间溢出效应的权重矩阵,不同于以往采用地理距离和0-1邻接矩阵这样一种不变的权重矩阵,我们采用铁路时间来进行度量,一方面它是时变权重矩阵的一个实际应用,另一方面铁路将整个国家城市连成一片网络,更能反映城市间的溢出活动,尤其是城市间的技术溢出。论文选题来自于和魏立佳老师一起做的一个研究项目。关于选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研究一些现实中的热点问题,题目不宜选的太大,要力所能及。可以把一些大的问题拆成一些小的问题,选择一个小的问题,把它研究透彻。在论文选题和写作的过程中,要多和老师交流沟通,参考一下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陈赟
伍玥
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录取机制——基于二阶随机占优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顾名思义,我的研究对象是“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录取机制”,为此,在理论部分,我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系统性的考察了我国高考志愿填报录取机制近20年以来的发展,归纳出其变化的核心在于志愿填报个数和志愿填报时间节点这两个方面,并基于Matching理论,构建出一个兼容性的大框架,能同时将这两个变化因素定量刻画融于其中,便于后续的实证分析控制考察。在实证方面,我以二阶随机占优作为比较标准,考察了志愿填报个数、志愿填报时间节点变化的影响,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平行志愿下,志愿填报个数并非多多益善。
我在大四时担任魏立佳老师的RA,魏立佳老师引导着我从想法入手,一步一步开始阅读文献、构建理论,寻找数据、处理数据,这个工作持续了半学期左右。到大四下学期,就正好把毕业论文作为练笔动手的机会,因此毕业论文题目就截取的是项目中的一个初步的小结果。在想法和实践上,魏立佳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指导和帮助。而邹薇老师,作为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也在中后期成文的框架、结构和细节为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线性城市模型的一般化探讨。这篇文章讨论了linear city duopoly model的静态博弈的情况,假设消费者均匀分布,一般化了两企业在该区间中的位置,并且一般化了交通成本函数。基于这些假设本文讨论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条件。
蔡人珂
经济学论文主题是财富不平等,讲的是一群有抱负有志向但是能力各异的人创业的故事。他们领导着社会中的其他人进行创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在这个社会中,有创业的勇士,也有安分守己的普通劳动者,有天资过人的天才,也有眼高手低的庸人。金融市场的摩擦,生产与需求的冲击,让他们的财富日渐分化,而他们的子女也将继承着父母的天分、财富和勇敢,继续着勇敢者创业的故事。
数学论文是机器学习中监督性学习的算法讨论,我对该领域不熟,也是干中学的过程,具体内容略过。确定论文题目方向三成基于熟悉的领域,三成基于感兴趣的新领域,三成为老师指引,剩下一成随机。
 

王玮
Q
&
A
对实证论文和理论论文各有什么看法?对于我们这些写论文的新手是实证简单还是理论的更容易?
王德利
我觉得大家现在有个误区,特别是咱们数理的同学们,认为实证论文就是用软件跑一下程序,其实不是的。实证论文需要对现实情况特别了解,需要对数据特别熟悉,然后处理数据要求其实很高的,而最后做回归或者检验,也就是几行代码的问题,并没有什么难度。最重要的是要真的发现一些有意思或者说有意义的现象,并且能够用现有的理论解释或者对现有的理论提出挑战。这方面还是需要一定的造诣的。而且找数据处理数据的过程其实也比较痛苦,特别是对于新手来说。模型里面的很多问题也都需要考虑,比如内生性等。这是一个很细致的工作。也不要觉得做实证会比做理论简单,这是一个误区。
而做理论,则需要特别细致,不仅需要对已经有的理论有一个很深的了解,包括数学推导和经济学含义。也还要对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深的理解。其实搭建理论模型的过程就是对问题一步步深入了解的过程,所以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更不是短期内能够做成的。我论文的周期比较长,而且期间还与老师、马睿之和伍玥、李莫言等你们的师兄师姐做过探讨,有听过大家的意见。然后要找到数学与现实的契合点,得到比较有意义的结果。不过可能做理论更有创造性一些,但是过程也是挺痛苦的。
所以无所谓难度,只是实证可能产出与付出更成正比一些,毕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范式,但是理论需要一个较为自由的思维方式和较长的思维时间。所以学弟学妹们如果想要短期出成果的话,建议是实证,多熬几个夜还是可以的。但是理论的话,必须保持头脑的清醒,很多时候,短期的deadline压力反而会适得其反。
 丁宇
我认为一切取决于对论文的要求。要求很高,当然都很困难。实证部分非常依赖于数据,如果有好的数据的话,入手可能相对容易一些,但是想出非常棒的文章(尤其是structural model的文章)需要非常大的投入。理论部分应该是高研同学的强项了,理论部分目前我们能做的可能是非常marginal的工作。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的idea。
陈赟
实证论文和理论论文,可能实证论文比较好下手,但也不是绝对的,关键看个人的兴趣,实证论文和理论论文好好写,其实都能写出好东西来。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来说,推荐选择实证论文。
蔡人珂
我选择的是理论论文,是因为觉得在数理学了很多理论模型和数学工具,尝试一下理论论文不妨是对四年学习的一个拓展。论文的难易都是相对的,取决于自己对论文的要求。 我觉得做理论论文不用强求复杂度和难度,只要有自己的创新和见解就行。
伍玥
我认为对于一篇完整的论文而言,肯定是既需要理论模型作为基础又需要经得起实证检验的,因此理论和实证缺一不可。但是不得不正视, 在实际中,一方面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据的质量为实证研究带来困难,因此不少人专攻纯理论,在实证部分用simulation来代替;另一方面经济学界多年以来蓬勃发展,理论部分已经被前人研究得七七八八,再想有大的理论突破和创新,非一日之工,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在模型构建能力和经济学直觉也有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个人认为,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实证相对更容易动手一些吧,但是也强调要有系统的模型作为基础,要运用有效的计量方法去处理不同数据可能存在的问题而并非简单的OLS,要有一定的意义价值。
王玮
我做理论多,做实证少,所以对我来说,理论熟一些。
Q
&
A
刚才学长学姐也谈到如果论文是实证的话,找数据和分析数据是极为关键的,那大家关于搜集数据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搜集数据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比较麻烦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分析数据主要是用哪个软件?这个软件用了多久掌握?学习这个软件用的网站或者参考书有没有可以推荐的?
王德利
我觉得,实证是一个师傅带徒弟的过程。有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老师应该怎么做,老师一定会给出比较好的建议的。自己摸索,事倍功半。收集数据的话,不同的数据有不同的来源, 建议多看看参考文献的数据来源。收集数据其实也还好,一般也就是数据库权限的问题,这个可以问在国外交流或者已经出国读书的学长学姐或同学要。关于分析数据的软件,数据不是很多的话建议用Stata,数据量大的话建议用SAS,但是个人感觉Stata更好学,SAS没有那么友好。MATLAB也很好,但是可能更适合于计算,如果不是自己想要创造一种新的计量方法的话,Stata和SAS就足够了。
Stata的话比较简单,建议陈强的《高级计量经济学》。SAS的话,我没有专门的参考书,是研究生之后才认真学的,一般是老师的课件和百度。MATLAB确实是百度加老师的代码自己摸索的。建议要先入门,其实在了解了软件的基本的逻辑之后,学起来蛮快的。这个不要有恐怖心理,Stata的话,两天足够了、SAS可能稍微长一点。所以一般数据量不是很大的话,还是Stata吧,做面板回归特别方便~
 
丁宇
因为是做的理论,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很难回答的。不过我现在做东西一般都用的MATLAB跑数据,毕竟更灵活一些。如果立志于做宏观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MATLAB基础上的Dynare,绝对是calibration神器。
 
陈赟
实证论文搜集数据的问题,可以使用图书馆的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上面的数据(统计年鉴上面其实数据很多,可以用来做很多研究),以及一些相关领域公开的数据库,如:CFPS、CHARLS,还有WIND上面有很多股票期货的数据,便于做金融方面的研究。其次是自己手动去收集,这种方法的工作量比较大,但是收集整理后的数据也很珍贵,可以作为论文的一个亮点。搜集数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数据找不到,数据不免费不公开,数据格式是图片需要手动输入等。解决方法:耐心耐心耐心。在选题前也要考虑下数据是否可获得,有些论文里面的数据,可以尝试和作者发邮件来获得。
分析数据:主要用MATLAB,自己用习惯了。但是如果做的是微观的研究,强烈推荐STATA。学习建议:边学边用,图书馆找一本教材,对着上面的内容,动手去操作都可以学好。STATA推荐陈强的《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二版)》,上面有很多例子,并且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计量模型理论和实证的内容。
 
蔡人珂
我没有做实证论文。不过还是用到了MATLAB和Mathematica. 这对你们来说一定都不是难事。
 
伍玥
我的数据搜集经验限于我所研究问题特定的数据结构,我的数据样本可能并未涉及到所谓的“大数据”、“海量数据”,在搜集处理上难度会小很多(因为我听说过有的人会专门编爬虫程序去刨数据的,这个我就不是很了解了)。当时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时,由于我的数据都需要我自己按不同省份不同年份不同分数制作一张excel表,网页上的信息也不能直接下载,我技术能力也有限,只能用最笨的方法,一个一个找,然后粘贴复制。印象最深的就是长按鼠标左键拖动滑屏条,一个省份一个年份重复同样的处理21次;怕手误,眼睛也目不转睛盯着电脑荧光屏;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刨一次数据、整理一次数据下来,整个人都僵了。分析软件的话,我用的是R软件,因为本科没有怎么接触过实战性的数据处理,只是在大三时魏立佳老师开设的中级计量课程上接触过R语言编程。基于魏老师课教授的入门基础和指导,遇到问题再百度、Google各种尝试,倒也把代码写出来,把结果给跑出来了。印象比较深的是,跑程序的那段时间,我的电脑出了bug,没办法只能跑到图书馆B区公用机房去跑程序,整天茶不思饭不想,从早上开馆到晚上闭馆,每隔两个小时还要保存重新刷卡上机。走路、吃饭、睡觉前,一门心思就在琢磨程序问题出在哪里、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案,等着第二天再去图书馆电脑上实现。那段时间感觉学到的东西特别多,每天收获很大,也很享受那种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成长的过程。
Q
&
A
如果是理论的话,怎样才能做到创新,把论文写得新颖而又有学术范儿?
王德利:理论的话,创新不难,找个模型自己觉得那里可以改一改条件也就行了,当然可能会遇到一些数学推导上的问题,但是总会解决的。还有一点就是跟现实要搭,不要只是写理论,那样意义不大。然后就是要了解这一个领域的理论发展沿革,了解大家的模型是怎么搭建的,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难,但是很美,我们很难达到大师的级别,但是看得多了话,自然也就有学术范了~
 
丁宇: 从我们学的model出发,尽量阅读近期发表的前沿文献,从中寻找灵感。多问文献中model为什么这么设定,函数背后的intuition以及可不可以做其他设定。
 
陈赟: 写论文前,多读下好期刊上面的paper,找下灵感。
 
蔡人珂: 对于原有的理论模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拓展,说明这样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对原理论框架有什么潜在的贡献。
 
伍玥: 老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觉得这用在做学术上是很有道理的,个人感觉要想做理论创新,前提是要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想得非常透彻,你要熟悉相关领域的文献,知道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和方向大致有哪些,知道前人的研究在每一条线上又做到了哪一步,前人的每一步突破和创新是如何发生的,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是钻进去,然后还要能跳出来,摒弃掉一切先入为主的想法,想象从自己本心看来,这个问题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可能会有所突破吧,感觉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由量变引发质变的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王玮: 能把握的只有规范,规范见经典文章。
Q
&
A
在写论文的时候,你们如何到合适且有价值的参考文献?怎样读这些文献?会不会被这些文献的思路禁锢,无法做到自己的创新?或者是怎样在自己的论文中运用这些参考文献?
王德利: 参考文献,你如果想要研究一个课题的话,建议跟老师聊一聊,然后老师会推荐几个文献,可能跟自己的想法略有不同,但是也是一个不错的开始。然后就可以按着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去找,总会找到比较经典的,要先仔细读几篇,对别人的研究有些了解,最重要的是了解到别人做到什么程度了,自己做的是不是别人已经做过了,以及如何把自己的创新点与已有的文献结合起来。建议从大师的论文开始读起,老师的指导也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其实不要担心会被文章束缚,只是会让你吸收大牛的思想,思路更加清晰而已,创新是自己的想法,只要你的想法没有被别人做过,总是可以有的。运用参考文献的方法有很多,一个是在文献综述部分要做好这个领域的文献梳理工作,另一个方面就是很多论文的一些思想或者方法都可以借用过来。比如说我的论文就是出于Spence(1973),但是自己写着写着,模型就完全变了个模样,自己玩着玩着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在里面,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另外,中国的文献将考试机制分为“资格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这一些,都是从已有的论文中借来的,但是后来就变成了自己的。参考文献,就是好给自己启发的文献,还是要多读多看的,怎样用,怎样梳理,每个人都不一样~
 
丁宇: 看近期与你话题相关的前沿文献,然后顺着该文献的引用文献,以及引用了该文献的文献寻找。在本科生阶段,创新主要都是比较marginal的东西,所以多看文献帮助绝对大于先做。
 
陈赟: 关于如何找到合适且有价值的参考文献,推荐谷歌学术(或者百度学术),一般的期刊都能直接下到pdf,包括学校也有丰富的数据库(万方、维普、知网),搜索下关键字,看看论文的引用量,再看下摘要和前面的Introduction部分,对比较感兴趣的论文作为重点引用文献,仔细阅读文章的主体部分。
关于引用文献的问题,一定要读好的文章,太水的文章还是不大适合作为引用文献,一旦选择引用别人的文章,要尽力做到了解作者做了什么、得到什么样的结论。此外,多读文献并不会对你的思路有禁锢,相反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哪些是值得argue的地方,哪些是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的。参考文献,是对你的论文提供了一些思路或者一些技术上的解决方法,而不应该依赖于参考文献,毕竟参考文献都是别人的贡献,要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另外要切记,对别人文章模型的假设做一些修改再重新推倒得到一篇新的论文是不可取的,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点,单纯的改模型假设并不能成为一篇好的论文。
 
蔡人珂: 明确研究的话题后,先阅读一下综述类的文献,了解一下目前研究的趋势。然后就自己觉得有改进意义的方向再查阅相关论文。一般来说有的文献会在最后提出可改进的空间,很多时候可以作为打开思路的参考。开始写作前,构思好论文的框架,然后在不同的章节着重参考相应的文献。
 
伍玥: 承袭上一题的思路,通过关键词检索,或者通过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一级级向上检索,或许对熟悉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另一方面,也应该适时追踪国外相关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比如通过关键词检索NBER上最新发表的working paper,应该会对寻找文献有所帮助。读文献时,要切合自己的研究主题,简单的可以用能不能作为自己的研究基础,作为references出现在论文中来衡量,按这个标准来筛选,其实切合主题的文献并不算太多。有些是文章模型构建的根基,此类需精读;有些可能对阐述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此类可能泛读足矣。
 
王玮: 老师给了一些,自己找自己感兴趣的占大多数。运用文献看个人掌握如何,技巧是多练。
Q
&
A
评选优秀毕业论文有什么要求?比如论文的字数篇幅,选题,查重率等等?有没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提醒学弟学妹的?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是偏好实证还是理论的?微观、宏观或是计量?还是说按一定比例?
王德利: 这个我就不是很了解了,这么长时间,也忘得差不多了, 我记得当时好像就是老师说了一下,我就投了,然后也就没有消息,也没有在乎,前两天才得到消息。至于偏好这个得问评定组或者老师咯,不要为了得优秀论文而去写论文啦,开心最重要!

丁宇: 大概是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就好。我觉得最开始写的时候按格式排好版非常重要。否则最后排版是非常大的工程。还是取决于自己论文质量吧。

陈赟: 论文写作要求严格按照武汉大学毕业论文的要求和格式来,查重率当然是越低越好,只要是自己写的文章,不需要担心查重。评选步骤不是很清楚,但是只要抱着写好论文的态度去准备毕业论文,优秀论文自然就会找上门来。
对于优秀论文的偏好:对选题以及做的方向都是无差异的,无论是宏观微观,理论还是实证,只要写得好,都会被选上。我自己的论文是宏观方向,有理论和实证,但是获奖的论文有做微观,也有做计量,所以这个问题不用担心。

蔡人珂: 优秀毕业论文应该是根据答辩之后的总得分进行排名的。其他要求其实不太清楚。也不太确定今年是否会有变更。只要自己做好论文,高得分就会带来评选的机会。

伍玥: 据我了解,评选优秀论文首要是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听邹老师说,评优时送到省里去审查,会有更严格的查重标准,而且一经查出,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原创是重中之重。
具体我也不是很清楚,可能大致如下吧:先进行论文答辩,论文指导老师、论文评审老师、答辩老师会对论文有一个评分,根据评分,全班会有一个排名,系里再根据排名情况予以推荐,然后本教办的老师会再通知到个人去填各种手续。我觉得最重要的事当然是好好完善自己的论文,尽人事,至于能否评选上优秀论文,就听天命了。我个人觉得,自己的论文能评上优秀论文,可能也有一部分运气成分在其中。我听说,我们同级的同学里,有人毕业论文后来经过修改都已经准备投或者已投国际刊物发表了,可能当时因为某些原因错过参评或者怎么样不可知,在水平层次上一定也达到了省优论文的要求。不过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咱们数理每年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在全院来说也是很受青睐的,学弟学妹也都有机会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荣誉。
Q
&
A
 除了之前谈到的问题,学长/学姐还有什么话想对学弟学妹说的吗?
王玮: 争取做自己喜欢的。

王德利: 我觉得大家要好好珍惜在数理的时光,多参加集体活动,珍惜身边的同学们,好好学习数学和各种知识,虽然现在看起来没有用,以后总会是自己的一笔财富,学弟学妹们加油~
丁宇: 本科生阶段,其实很难做很宏大的题目。所以尽量从小处着眼,相信你们能做出令自己满意的东西。

陈赟: 毕业论文不是难题,只要你早点准备,好好去完成论文,多和老师们交流,不抱着混过去的想法,相信大家最后都能够顺利通过毕业答辩。最后祝各位学弟学妹们,学业进步,顺利毕业。
蔡人珂: 毕业论文是一个很好的总结过往学习成果,发挥才能和锻炼写作能力的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认真地对待论文写作,不要为查重率、优秀论文要求等因素束缚。

伍玥: 我想说的是,无论大家以后是真的要做学术还是要要去工作,毕业论文还是认真对待吧。毕竟大学四年,在数理受到了如此多经济学和数学的双重训练,即便未能深入钻研,即便只是耳濡目染,应该也能了解到和经管院其他一般专业了解不到的一个世界。在我看来,作为本科毕业生,也没有必要给自己定下太宏伟的目标,一定要做个惊天动地的创新、突破什么的,如果能很好的运用到本科四年所学所思所想的一小部分,小小的学以致用,给自己大学四年交一份不错的答卷,划上圆满的句号,也是极好的!最后祝还在论文一稿二稿一稿在稿“苦”海中挣扎的同学一切顺利!Enjoy it!

结束语
非常感谢各位学长学姐抽出宝贵的时间跟我们分享经验,在此代表学弟学妹祝学业顺利/工作顺利!同时也祝面临毕业论文压力的同学们能够找到方法和灵感,完成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
采访人:2012级贺亚楠、李晗颖

受访者:2011级王德利、王玮、陈赟、丁宇、蔡人珂、伍玥

配图:Turbo醬

推送:Turbo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