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怎么写?(二)

一、如何确定研究思路?

在研究中到底是问题重要还是概念重要呢?我认为,问题是研究的价值基点,概念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所以首先要找一个真问题,好问题,以及抵达问题的方法路径要合理或科学,这个非常重要。我要求有两点:

1、关注现实(问题/现象),但必须思考理论问题,而不是套一个理论,经常有同学说我得找个什么理论,为了理论而理论,思路反了,千万别被理论绑架了,是我们对现实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上,只有从理论上才能很好地诠释和概括,所以才要思考理论。

2、不要总想着给现实指条明路,很多试图为现实指条明路的研究多年后都是一场笑谈,没有意义,如果要指条明路,只有一个可能性,那就必须是实证研究,用实证数据支撑现实决策,如果没有方法支撑,拍脑袋谈对策,不行。研究是要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是要求真,求道,我的感觉能做到“是什么”这一步就可以了。

研究思路要求:

1、要交代研究命题成立的合法性,也就是为什么这个研究问题成立,问题性到底在哪儿,不要到最后答辩的时候,老师说你这个问题是一个伪命题。

2、研究思路不是说你要分几部分来论述,然后每一部分研究什么,而是要说明白我为什么从这几个部分来谈,每一部分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这个要交代清楚。

创新性要求:

明确指出你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这个一般要结合前文文献综述中的结论来谈,一般需要一二三明确指出来,哪些方面创新了。

开题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在细枝末节上了,具体到节下面的目也弄的很清楚,我觉得这个其实没必要,这些内容以后写作的时候还可能要调整,以后还可以再调整,具体到章节就可以了。

如何思考整个研究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变换自己的思路。我觉得专家与学者的区别是学者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专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二者结合起来就比较好。既能化繁为简,也能深入浅出。站起来可以看清一群蚂蚁,蹲下来才能看清每只蚂蚁。研究视角沿着宏观——微观——宏观不断变换,形成一个“葫芦式”的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即论文框架设计,在开题时应完成总体设计,在写作过程可以进行局部设计,但最好不要进行大的修改。如果推翻重来也就说明原定思路有问题,开题工作没做好。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原来的思路是对的,但写着写着就走歪了,那就是写作的问题了。

二、写作与学术规范

论文主要有三种:课程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课程论文主要是学术训练,写的好可以发表,成为学术论文。课程论文和学术论文一般5000~8000字,就某一问题提出观点和理论。形式上二者区别不大,学术论文要求更严谨有创新。并非所有发表的论文都是学术论文,有大量粗制滥造的学术垃圾。在新闻传播学论文数量剧增的同时,一些严谨的学者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陈力丹教授在他的论文集《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1》中坦陈:“这里的文章,仍有不少是与学生合作……这样文章的多数,是略有些学术分析的一般文章,算不上‘论文’,真要写学术论文,不能以这类文章为模式,这里再次作个说明。”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工作者以理论的形式表述自己科学研究的创新成果,公开发表或宣读。学术论文与一般杂文、理论文章的不同点就在于科学和创新。学位论文是要通过答辩和专家评审并授予相应学位的学术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首先是写给老师看的,要经得起学者的审阅和检验。学位论文的核心在创新。学位论文就是写创新观点,即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材料来充分论证自己的创新观点。当然,现今的硕士研究生一般都是科研新手,要求他们的学位论文都达到以上的创新程度,一般很难,但应该是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们提倡硕士学位论文多做个案调查研究,多做社会调查研究,从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新材料作出理论概括,多少有些原创性的东西,避免东拼西抄,低水平重复,毫无新意。

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初稿后,最好冷处理一段时间。一方面交给导师看,提出指导修改意见;一方面利用这段时间考博、找工作、继续读书研究,还可将学位论文拆成小论文发表。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又有新的思考和收获。到最后正式提交论文前,或者在预答辩之后,静下心来认真修改论文,这样才能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将论文修改好,精益求精,不留遗憾,顺利通过答辩并力争取得好成绩,为读研划上一个准备通过圆满的句号。

20世纪英国哲学家布朗在一篇题为《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学术共同体”这个概念。学术共同体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新闻传播学尽管尚未形成真正的学术共同体,但是需要学术规范已形成共识。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学术规范的内容涵盖以下三个层面:

逻辑层面,主要规范逻辑思维与创造性等方面的内容;论文各章节之间要有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形成一条问题链,不要采用教科书的写法,前后章节只是并列关系。

方法层面,主要规范研究的路径、边界与方法等;问题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方法,而不是反过来。同时要注意问题的边界,把问题讨论限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形式层面,主要指文本规范,包括文献索引、引证出处、参考书目、注释体例等。

研究要讲学术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科学性。但任何一种极致离荒谬只一步之遥,任何东西强调过头了也会有问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能代替原创。“思想淡出,学术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219)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状态的一个流行的评判。一篇一万多字的论文可以有100条以上的引文。不妨做个试验:将文中的引文全部抽去,还剩下什么?再将转述的话删除,还只剩下什么?不可回避的挑战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原创性是一个前提。

论文要有学术性,那么什么是学术性呢?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就是你的核心概念是一个学术概念,就是你的标题里面最起码应该有个学术概念。有人说我要研究电视台做的活动,这只是一个研究范畴,如果聚焦到电视台活动中的仪式传播,仪式传播就是一个学术概念,这样学术性就上来了。

不是学术概念或尚未形成学术概念者难道就没有研究的价值吗?例如“新闻立台”、“网络问政”,是不是学术概念?研究民生新闻、传媒产业到底有多少学术性?处于急剧发展的新闻学和转型中的传媒,有太多的现象需要关注,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难道因为它还没有成为一个学术概念我们就不去研究它吗?我们完全可以用学术的方法来研究这些现实问题、中国问题。

对于研究我有四点体会可与大家分享:

1、学习要取长补短,研究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学科和专业优势来做研究。

2、新闻学是文科里的工科,传播学是文科时的理科。关注现实,超越现实,不断提升自己的抽象能力和理论水平。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在学科的交叉或边缘处较易取得突破,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发展趋势。

4、研究需要讨论和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多与导师讨论,多与同学和其他老师交流,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寻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