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全世界最不靠谱的专业毕业了


前言

作为一个主打青年文化的公众号,我们一直希望分享独特而多元的年轻人的观点。“世界上的年轻人”这个系列会分享世界上各个国家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文章的作者大多是留学生或者旅行者。希望能为您带来思考问题的新视角。本期的文章来自于我们的编辑、撰稿人Arctic,,聊了聊他感受到的教育理念的差异。



前几天,我去了趟伦敦,去参加我的硕士毕业典礼。于是,告别了广东的闷热,享受着英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夏天恰到好处的舒适,整个人都清爽起来。



七月的泰晤士河畔

 

我的学校位于伦敦的国王十字和圣潘克斯火车站附近。这座人流密集的车站也是哈利波特登车的地方,他从那个“9又3/4站台”进入了他的奇幻旅程。我虽然没有从这里去往什么魔法学校,但却去了一所脑洞大的和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有一拼的艺术学院。

 


国王十字车站里的9又3/4站台

 

如果你热爱时尚的话,你可能听过它——。但是还请允许我稍微介(显)绍(摆)一下这所学校。



 

你可能并没听过所谓世界四大时装设计学院是干什么的,不过你可能恰巧是那个抱着迪奥的包包而满心欢喜的中国女孩,这个品牌最有名的首席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就是这里的毕业生。


John Galliano

 

当然还有这条成为了爆款的围巾的设计师(他的天才并不是体现在这款商品里)——被称为英国时尚教父的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

 


设计师麦昆和他的奇特妆容

 

其他从这毕业的新锐设计师更是不胜枚举——保罗·麦卡特尼的女儿、设计师Stella MccCartney,Christopher KaneCraig green……


 

据说当年Stella McCartney邀请了一众超模来学校为她的毕业展走秀

 

因此,我被所有关于这所学校的传说吸引着,什么伦敦时装周最受瞩目的会场之一,什么去咖啡店买个咖啡都能碰到名演员和超模,也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能培养出把衣服做成这样的人……



 Mcqueen作品

 

怀着一点兴奋和忐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所最酷的学校。我以为我将要遇到的同学都是这样的——“Michelle穿的那件大衣是纪梵希上一季的走秀款吗?”



 确实,在这栋像废弃厂房一般洋溢着现代主义风格的大楼里,聚集着全伦敦最会穿衣服的年轻人。



图片来源于外滩画报

 

冬天的时候,黑色是伦敦的主色调。

年轻人喜欢披上一件黑色大风衣,

“一副我并不想理你的样子”,这很伦敦。



图片来源于外滩画报

 

这些设计感十足的不知哪里能买到的衣服,

很可能就是这些未来设计师们自己做的。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这样……最“蛇精病”的年轻人……




扎着发簪,披着道袍的少年和踩着十厘米高跟鞋的大哥从身边飘过。一楼的大厅里经常会出现这种不知道什么鬼的东西吓你一跳。




后来证明,确实这才是学校更真实的形象……


我并没有就读招牌的Fahion Design专业,我的MA(硕士)专业叫做想象力在创意产业里的应用MA Applied Imagination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请相信我,每一次别人问我在英国学的什么的时候,我都懒得讲。不只是因为这个老长的名字读起来太累,还因为你要不厌其烦的向别人解释这个专业到底是干嘛的,最后可能也没讲清楚。



 

 “你们专业到底是干嘛的?”国内的亲朋好友问。


“什么也不干,坐在沙发上神侃,和导师聊聊人生,有的时候手舞足蹈的做一些游戏。”



我们上课的日常

 

“老师都怎么讲课呢?”


“有一次,他让我们花一天时间从伦敦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还有一次,我们被要求用两周时间做出一个“时间机器”。


“你觉得这个课有用吗?”


“没有用。如果你是说如何更好的找工作的话。”



Project “整容手术”


事实上,直到课程上了一半,我的困惑还和许多刚听到这个课程名字的人一样,不只是我,近一半的同学(特别是中国同学)发出了抗议,认为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

导师们的答复是:“我们就是想让你们迷惑。”



 

而现在我毕业了,我终于可以高兴地说,我从全世界最不靠谱的专业毕业了! 不是贬义,真的是非常不切实际、想入非非,非常棒的课程!


它确实不那么“有用”,就像导师说“我一点也不在乎你们能画得多好,或者做一件多么精美的工艺品。”“我们不教技术。作为一个设计师需要的技术或者作为一名摄影家所需的技术……”有人总结道:“大多数学生的专业都很好理解,比如他学产品设计、表演、插画、电影制作……但如果有人想做的事情和任何这些已存在的学科都不完全相符呢?”或者有人说“我想改变人们对于设计的定义呢?”他要选择学什么呢?他可以选择来上这个课。




PDP(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学模式,几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自己给自己设计课程。由你自己来计划、操作、总结、反复,最后得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结论,同时也是一个独属于你的认知过程。



如同这样一个循环

 

早就知道英国教育非常注重Research,但这里的Research却有了更深的含义,它远远不只是查资料,它是关于认知过程的探讨——读书、查资料也只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只能给你提供一个角度的经验,但对于真正创新的人,还完全不够。它更像是一次——旅程。




这就是“旅程”那个课题的意义。学生们被分成几组,选择不同的路线,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完成一段旅程,然后通过自己的认识来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同样是从伦敦塔桥到国王十字车站,我们小组记录下了旅程中“流动的感觉”:气味、声音,沿途搜集的零食和当时天气在手上留下的冰冷的温度。这些最琐碎和最无意义的片段却是构成我们每天“旅程”的部分。当你重新审视,这就是redifine或revaluate的价值。




而有的小组,则在旅途中互相绑上手脚,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


这个课题正是整个课程的比喻,全班同学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专业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在这里探寻不同的结果。


无怪乎这让人困惑,大部分人,做一件事情一定是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尤其在中国的教育中,“目的”或者“有用”显得那么重要。“能考上学吗?”“能赚钱吗?”“能成功吗?”从我们小的时候开始,每做一件事之前,总会有人来和你核算一下这件事的成本和代价:为什么要做(能带来怎样的结果),有多少得失;然后如何做好一件事,总会有人告诉你一个“正确的答案”,应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A比B更好,这样是美的而那样不是……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答案总是唯一的,并且通常是由老师或者教科书给出

 

然后,现在突然有人让你去做一件事,完全不知道结果是什么,评判的标准也由你自己来定。如果你问导师,他们只会摇摇头说:“我们没有答案。”多数人都很懵,就像总是说要自由,现在有人让你彻底的自由,却一下子不知道要干什么了。


因为这个时候,最能体现人们内心的恐惧。“我突然发现,我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我不知道这样选择好还是不好。”“万一一无所获呢?”“万一失败了呢?”



 著名工业设计师、真空吸尘器发明者詹姆斯·戴森说,在制造出他的吸尘器之前他一共做了5127个模型,其中5126个都是失败品。

 

导师们说:“如果你失败了,恭喜你,太好了。”这和中国老话里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有类似的地方,但也不完全相同。“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忙着成功,所有人都在努力做着正确的事。但是,其它可能性呢?”在你真正失败之前,你根本不知道世界的其它可能性。“正确”永远是别人告诉你的对世界的理解。“泰坦尼克号在沉没以前被认为是‘不可能沉的’”。这是我们开学时读的第一篇文章。



仔细思考的话,泰坦尼克号的失败究竟说明了什么?

 

于是大部分人形成了所谓的安全区“comfort zone”,就像我们的大脑总是因为偷懒而被习惯左右,我们的认识就只是禁锢在这个圆圈里面。很少有人愿意跳出这个comfort zone去看一看。



人们思维的局限

 

而当你失败时,你的认识和世界之间就产生了一条“鸿沟”,于是有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经验,尝试修改他们的认知方式,这种不确定性或“意料之外”才是创新开始的地方。


因此说到底,这样的学习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的是认知的过程,或者称其为元认知。


听起来还是有点不着边际吗?似乎它只是强调了想象(Imagination)的部分,那么应用(Applied)体现在哪里呢?面对一个根本不能确定目的地(creative industries)的旅程,你又该如何开始呢?答案是,问问题


 

旅程或地图的比喻经常被用在这个课程里

 

“这里有一个矛盾,我们并不知道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向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出发。我们需要去建构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张画着不知会把我们引向何处的路线的地图。”


向世界上的一切发问,一把椅子的外形或一个社会习俗,为什么它是它现在的样子,而你又想要如何改变它。“我们认为,与其做一个好的作品,不如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因为,一次的成功可能是偶然,但发现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就指向了事物的关键。当我们提问,不仅仅是对于一个行业改进的可能,同时也是对提问者自身的思考,关系到你自己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

 

 


“我是一个来自阿塞拜疆的女孩,在我的国家,每当女孩们告别了童身,男人们(丈夫)就会挥舞着沾着她的血的床单在街上炫耀。我觉得这太愚昧了。”


“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当我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时,我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对不同的文化理解有很大的偏差。比如,人们会以为‘幸运曲奇’来自中国,其实并不是。怎样能尽可能消除这种理解的偏差呢?”


这几乎同时是一次自我认知的过程,当你想要对世界进行深入理解时,又一次次回到自身。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些富有创意的人所做的事情却是大家一般认为不那么“创意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调研(research),每个人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又是非常的广。这些课题已经完全不只是关于艺术的课题。比如我自己所做的关于教育改良的课题,就涉及到发展心理学、表演人类学、观念艺术、时装设计……



我的课题是如何用艺术创作让青少年探讨“自我”和“身份”


就像是一个点子的实验室,大家尝试把不同的元素丢进熔炉里,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那么大家都捣鼓出了什么东西?


有一个学生,因为厌恶宿舍附近夜店的噪音,开始了如何屏蔽声音的研究,后来,军方购买了他的研究成果。有学生发现城市交通系统之间无法为残疾人提供顺畅的通行,并且从未有人做过这方面的调研,通过他的努力,社会公益组织开始介入了这个项目。有的人所做的研究成了他接下来的博士课题。

 


当然,还有很多人最后所呈现的依然是一个古怪的问题。


“如何利用喜剧人物的塑造使男性关注女性主义?”


“如何使滑板制作的创意为社区的发展带来贡献?”


许多这样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直接和现实发生联系,却指向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就是我花了一年时间在英国学习的奇怪专业。,翻一翻它的网站就会看到各种乍一看匪夷所思的课程名称。借用葛斯莉教授(Charlotte Gorse)的评论:,鼓励学生思考设计无法想象的东西,有时候学生很可能设计出适合下一个时代而不是当下的作品。”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他们可以把衣服做成这样了。



Craig Green

 

这就是我对于国内和国外术教育理念差异的体会,让我对于“创新”有了新的认识。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胆小鬼了,小心翼翼的等待着别人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但是,特别是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样不无聊吗?你是不是也想做一个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向世界抛出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