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两种方式

去信去函当论文



 

据说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苗鑫教授“发明”了一种发高质量论文的方法:给《自然》《科学》写反映中国问题的一两百字的读者来信,登出来就相当于在《自然》《科学》发了学术论文,列入简历,还注明影响因子,这样的高质量论文已有八篇,太有效率了。



 

不过,去信去函当论文,算不上苗教授所独创的发明,因为早在钱钟书的时代,就有这样的事情,否则钱先生也不会写在小说《围城》里。

 

《围城》第六章提到三闾大学有个教授叫韩学愈。

 

起这么个名字真是要把韩愈给气活了再气死!

 

韩学愈博士怎么当的三闾大学教授且任历史系主任?

 

主要原因在于韩童鞋是国外著名大学克莱登大学的博士,还在国外一流期刊上发了高水平论文。

 

在求职简历中,韩学愈很大方的填写:“著作散见美国‘史学杂志’‘星期六文学评论’等大刊物中”。


面试官高松年校长问:“先生的大作可以拿来看看么?”


韩学愈坦然说杂志全搁在沦陷区老家里,不过这两种刊物中国各大学全该定阅的,就近应当一找就到,除非经过这番逃难图书馆的旧杂志损失不全了。


高松年想不到一个说谎者会这样泰然无事;各大学的书籍七零八落未必找得着那期杂志,不过里面有韩学愈的文章看来是无可疑问的。


韩学愈也确向这些刊物投过稿,但高松年不知道的是,韩教授的作品是发表在“星期六文学评论”的人事广告栏(persona1s)(“中国少年受高等教育愿意帮助研究中国问题的人,取费低廉”)和“史学杂志”的通信栏(“韩学愈君徵求二十年前本刊,愿出让者请某处接洽”)。




 方鸿渐所处的时代还没发明千人计划这么先进的职位,所以校长高松年就聘发了国际期刊文章的克莱登博士韩学愈做教授,还是系主任!

 

多年以后,我们中国的聪明教授也学得了这一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家后人胜前人!

 

太阳之下,无新事!

 

把别人英语论文翻译成汉语当自己论文

 

2012年,加拿大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Ontario 信息与媒体研究系的两位学者Lu Xiao Nicole Askin发表了一篇题为“Wikipedia for academic publishing: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的论文。



2013年9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左菲菲手疾眼快、捷足先登,很快把全文翻译成汉语以“”为题发表于国内一流学术期刊“现代情报”2013年第9期上。



 

上海果然是国际大都市!

 

上海外国语大学果然具有通达外语的天然优势啊!

 

不过,左菲菲教授可能太注重独创了,竟然一字没提两位加拿大学者的名字!

 

所以,飞驰吧,少年!





 创新无处不在!


 一切皆有可能!